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梗死患者颅内和颈部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CI)患者颅内和颈部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点.方法:采用超高场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0TMRA)测定186例CI患者颅内和颈部动脉,并与121例轻度头昏患者对照.结果:186例CI患者有动脉狭窄164例(88.17%).狭窄动脉分布: ①颅内动脉狭窄率为83.54 %,颈部动脉狭窄率为51.83%.②前循环单一动脉狭窄60/164例(36.59%),其中颅内50例,颈部10例;后循环动脉狭窄38/164例(23.17%),其中颅内21例,颈部17例. ③合并前、后循环颅内和颈部两条以上动脉狭窄66/164例(40.24%).46~60岁组患者以前循环动脉狭窄为主(54.05%),其中主要为颅内大脑中动脉;〉60岁组前循环动脉狭窄比例相对有所减少(30.08%),而后循环动脉狭窄(26.02%)和多发动脉狭窄(43.90%)明显增加(P〈0.05).结论:46~60岁CI患者动脉狭窄以前循环颅内动脉为主,〉60岁CI患者后循环动脉狭窄和累及前后循环颅内和颈部动脉的多发动脉狭窄相对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
华法林快速抗凝方案在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索华法林快速抗凝方案在中国急性脑梗死合并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1月-2016年2月间急性脑梗死合并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101例,采用前瞻性开放研究,将其分为快速抗凝组和常规抗凝组。快速抗凝组的华法林初始剂量为3~4.5 mg,随后按流程每日调整剂量至INR稳定达标;常规抗凝组的初始剂量为1~3 mg,随后根据对患者的风险与获益评估调整华法林剂量。主要终点是比较2组间的INR稳定达标率、达标时间和安全性。结果 至1周、2周和1月时,快速抗凝组INR稳定达标率均显著高于常规抗凝组(48.2% vs 4.4%,P=0.000;91.1% vs 40.0%,P=0.000;96.4% vs 48.9%,P=0.000)、INR稳定达标时间分别为(8.3±2.9) d和(13.2±4.5) d(P=0.000)。随访至1年,快速抗凝组的INR稳定达标率为54.5%(30/55),而常规抗凝组仅为31.8%(14/44),2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安全性方面,快速抗凝组与常规抗凝组2周内INR ≥ 4的患者比例分别为5.4%(3/56)和6.7%(3/45)。结论 华法林快速抗凝治疗比常规抗凝不仅更安全有效,而且显著增加了患者的依从性,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和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点。方法采用超高场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测定222例腔隙性脑梗死和228例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结果 22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112例(50.45%),其中在30~44岁、45~59岁和≥60岁三个年龄中狭窄发生率分别为16.67%、21.43%和60.12%。112例患者单发动脉狭窄38例(33.93%)和多发动脉狭窄74例(66.07%)。其中颅内动脉1级狭窄59.82%,2级狭窄30.36%,3级及以上狭窄9.82%。228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狭窄191例(83.77%),其中在30~44岁、45~59岁和≥60岁三个年龄中狭窄发生率分别为42.86%、80.77%和86.39%。191例患者单发动脉狭窄83例(43.46%)和多发动脉狭窄108例(56.54%)。其中颅内动脉1级狭窄34.56%,2级狭窄41.36%,3级及以上狭窄24.08%。两组30~44岁患者中以前循环单发颅内动脉狭窄为主,≥60岁组中以多发动脉狭窄多见,后循环动脉狭窄相对多见。结论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率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以颅内动脉1级狭窄为主,而脑血栓形成以2级以上狭窄为主。两组≥60岁患者随年龄增长多发动脉狭窄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4.
<正>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又称Devic病,是一种具有高复发率及高致残率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临床上常表现为视神经炎(optic neuritis,ON)及长节段横贯性脊髓炎(longitudinally extensive transverse myelitis,LETM)。自2004年发现抗水通道蛋白4的Ig G抗体(Aquaporin 4-IgG,AQP4-IgG)以来,NMO逐渐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独立于多发性硬化存在的一种疾病实体[1]。2015年,国际NMO诊断小组提出了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NMOSD)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椎动脉优势(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与后循环梗死发生率及梗死侧的关系.同时了解椎动脉优势与基底动脉弯曲的相关性.方法 134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脑出血及突发性耳聋患者根据其是否存在椎动脉优势分为有椎动脉优势68例(优势组)和无椎动脉优势66例(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后循环梗死总发生率,后循环各部位的梗死发生率以及基底动脉弯曲的发生率.统计优势组各梗死部位后循环梗死侧与椎动脉优势侧的相关性,基底动脉弯曲方向与椎动脉优势侧的相关性,基底动脉弯曲与否与后循环梗死的相关性.结果 优势组后循环梗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45.6% (31/68)与21.2%(14/66),x2=8.922,P=0.003].优势组小脑后下动脉(PICA)供血区梗死及基底动脉供血区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1.8% (8/68)与0,x2=8.250,P=0.004;20.6%(14/68)与7.6% (5/66),x2=4.660,P =0.031];两组的小脑上动脉供血区梗死率及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梗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例(7/8) PICA梗死患者梗死侧在椎动脉优势对侧.6例(6/14)基底动脉区梗死患者梗死侧与优势侧同侧.优势组基底动脉弯曲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0.0%(34/68)与9.1% (6/66),x2=26.768,P=0.000].优势组基底动脉弯曲患者后循环梗死发生率与基底动脉呈直线的患者相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52.9% (18/34)与38.2% (13/34),x2=1.482,P=0.223].优势组34例基底动脉弯曲的患者中,97.1% (33/34)弯曲向椎动脉优势对侧.结论 椎动脉优势的患者较易发生后循环梗死,尤其是PICA和基底动脉供血区梗死,PICA供血区梗死部位一般在椎动脉优势对侧.椎动脉优势患者易致基底动脉弯曲,基底动脉一般弯向椎动脉优势对侧.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重症肌无力(MG)伴胸腺异常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 纳入2015年1月—2018年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诊的106例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重症肌无力(MG)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是否伴胸腺异常,将其分为2组,分别是A组(MG伴胸腺异常,81例)与B组(MG不伴胸腺异常,25例)。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生化检查结果、激素使用剂量、合用其他免疫抑制剂情况、重症肌无力复合量表(myasthenia gravis composite,MGC)评分、重症肌无力绝对评分(myasthenia gravis absolute score,MGAS)。 结果 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MGC、MGAS、治疗前血糖及血脂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A组免疫治疗敏感的患者占82.72%(67/81),B组为100.00%(25/25),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30,P=0.013);A组患者合并使用其他免疫抑制剂的比例为93.83%(76/81),B组合并使用其他免疫抑制剂的为40.00%(10/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6.160,P<0.001)。随访1.5年时A组患者血糖水平指标(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水平指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均高于B组(t=2.139、2.625、2.010、2.086,均P<0.05)。治疗6个月后A组患者泼尼松日平均剂量大于B组(P<0.05)。治疗6个月后A组MGC评分及MGAS评分高于B组(均P<0.05)。 结论 MG伴胸腺异常患者对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反应性相对较差,需使用的糖皮质激素量较大,需联合使用其他免疫抑制剂,提示在治疗前需对患者的胸腺进行详细评估,以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7.
神经眼科包括神经病学和眼科学之间有密切联系的疾病。神经内科医生需要掌握神经眼科疾病诊断的要点。认识和治疗神经眼科疾病并非易事,本文主要介绍几种常见的神经眼科中的眼底病和视神经病。  相似文献   
8.
王奕琪  丁美萍 《浙江医学》2011,33(10):1468-1471
目的比较奥卡西平(oxcarbazepine,OXC)及卡马西平(camamazepjne,CBZ)单药治疗成人部分性癫痫的有效性和耐受性。方法将80例部分性癫痫患者(〉16岁)分为OXC组(38例)、CBZ组(42例),分别给予OXC或CBZ单药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临床对比观察。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保留率及治疗后3、6、12个月发作完全控制、显效、无效、恶化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OXC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237%)明显低于CBZ组(4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后6、12个月OXC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CBZ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O05)。结论OXC单药治疗部分‘性癫痫的有效性与CBZ相当。OXC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CBZ,且OXC的不良反应易发生于用药初期。  相似文献   
9.
10.
颞叶癫癎(TLE)作为常见的一类局限性癫癎,了解其颅内病灶至关重要。MR弥散张量成像是一种水弥散成像技术,能够反映白质纤维的解剖和病理过程。本文介绍了TLE在弥散张量成像中的影像学表现:TLE患者病灶侧海马,与致癎灶相关连接结构如穹窿、扣带回、胼胝体和额颞叶联系纤维在弥散张量成像中均有异常信号,另外在双侧丘脑、额枕叶、双侧小脑亦有异常信号发现。TLE患者颅内各类白质纤维的信号异常与患者的某些认知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