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2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针刺蝶腭神经节对正常青年志愿者鼻腔通气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受试者随机分为针刺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5例。针刺组进行标准的针刺蝶腭神经节刺激,对照组进行假针刺刺激,分别在针刺前、针刺后30 min、2 h及24 h进行评估。评估指标为自报鼻腔通气的变化、鼻腔通气功能检查(鼻阻力与鼻声反射)、鼻腔呼出气一氧化氮。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针刺组有更高比例的受试者汇报鼻腔通气改善,鼻阻力下降,鼻腔容积增加,且针刺后24 h鼻腔呼出气一氧化氮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结论针刺蝶腭神经节能够有效改善鼻腔通气,且效果能够持续24 h。  相似文献   
2.
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的组织块法培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建立组织块法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模型,观察细胞生长分化情况,为深入研究黏液纤毛传输系统提供方法学基础。方法应用组织块法在鼠尾胶原上培养兔气管纤毛上皮细胞,对培养7天的标本行苏木素-伊红染色、黏蛋白5AC(mucin-5AC,MUC5AC)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纤毛摆动频率测量。结果①细胞培养7天后可以见到大量的纤毛细胞和杯状细胞,纤毛形态正常,摆动活跃;②苏木素-伊红染色和黏蛋白MUC5AC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分化良好的纤毛细胞和杯状细胞;③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见纤毛细胞分化良好,纤毛形态正常;④(30±1)℃下测得纤毛摆动频率为(13.2±0.9)次/s。结论应用组织块法进行兔气管纤毛上皮细胞培养,可以得到分化良好的纤毛细胞和杯状细胞,纤毛摆动活跃,可应用此模型对黏液纤毛传输系统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麻黄素对体外培养的人鼻腔纤毛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麻黄素对体外培养的人鼻腔纤毛运动的影响。方法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观察在加有羟乙基哌嗪乙磺酸[4-(2-hydroxyethyl)-1-piperazineethanesulfonic acid,HEPES]的Hank平衡盐溶液(Hank balanced saltsolution,HBSS)、2.5g/L、5g/L、10g/L和20g/L的麻黄素作用下体外培养人鼻腔纤毛摆动频率(ciliary beat frequency CBF),并进行配对分析。结果①CBF在HBSS中10min内无显著性变化;②在加入2.5g/L、5g/L、10g/L和20g/L的麻黄素后,1~2min内CBF明显升高并达高峰,与加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后渐呈下降趋势,在10min时2.5g/L和5g/L的麻黄素中CBF与加药前相比虽略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10g/L和20g/L麻黄素中CBF与加药前相比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③2.5g/L~20g/L的麻黄素作用1min后CBF的增加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97,P〉0.05),10min后随着浓度的增加而下降,10g/L~20g/L麻黄素CBF的下降值较2.5g/L~5g/L的下降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黄素作为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物,2.5g/L~20g/L的麻黄素对体外培养的人鼻腔纤毛运动早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后期则表现为抑制作用,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刺激作用逐渐缩短,抑制作用逐渐延长。5g/L麻黄素作用于鼻腔纤毛细胞刺激作用最大,而抑制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4.
纤毛在呼吸道机械防御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纤毛细胞培养是纤毛研究领域的重要技术之一,本文对纤毛细胞培养技术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正针刺蝶腭神经节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李新吾教授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按照中西结合的理论及方法发明,从大量临床实践中论证的,运用55mm长度的针灸针从面颊部进针经由特定通路以针尖碰触刺激位于翼腭窝的"蝶腭神经节"以治疗各种疾病的一种特殊针刺方法。现代临床常称之为"新吾针刺法"。从1968年开始临床应用至今,主要用于治疗各型鼻病,后发现此方法对于耳,眼,面瘫,面痛,痛经,胃酸过多等多系统病症也起到良好效果。尤其近年大量医院与医师对此法进行更广泛的临床运用及更深入研究和探讨,涌现  相似文献   
6.
20世纪70年代, 奥地利鼻科学者Messkinger教授将内镜技术引入鼻科领域, 标志鼻外科学进入内镜外科时代。在Heinz Stammburger、David Kennedy、Wolfgang Draf、Peter-John Wormald等教授的推动下, 内镜鼻窦外科(endoscopic sinus surgery)得到快速发展, 涉及范围由鼻腔鼻窦逐渐向颅底区域延伸[1]。1992年, 法国耳鼻咽喉科医师Jankowski首先报道鼻内镜下经蝶行垂体瘤手术, 标志鼻内镜外科开始进入内镜鼻颅底外科时代[2]。此后, 内镜经鼻扩大进路(endoscopic transnasal approach)逐渐成为处理鼻颅底区域病变的主要外科技术之一, 鼻科与神经外科联合组建的颅底外科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涌现[3,4]。虽然我国内镜鼻颅底外科起步较晚, 但在学科前辈们的引领下发展迅速, 总体水平已经跻身于国际一流[5,6,7]。本文将回顾内镜鼻颅底外科的发展历程, 总结关键推动因素, 为未来鼻颅底外科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钩突上端和鼻丘气房的解剖学和影像学观察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目的 通过观察钩突上端和鼻丘气房的解剖关系,进一步阐明鼻丘径路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手术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鼻内解剖标志完整的成人颅骨21个(42侧)和成人尸头1个,①鼻内镜观察颅骨钩突前上端与中鼻甲和鼻腔外侧壁的毗邻关系;②16排螺旋CT扫描(层距0.300mm,层厚0.625mm)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层厚0.625mm),观察颅骨钩突前上端与鼻丘气房的关系,以及钩突上端的附着点,同时测量鼻丘气房的前后径、横径和高度;③火棉胶包埋后冠状位薄层(100μm)断层经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成人尸头钩突前上端的毗邻关系。结果 ①鼻内镜下中鼻甲垂直板前缘中部与钩突前缘上部相互融合,在中鼻道前端顶部与鼻腔外侧壁间形成骨性穹隆;钩突前上缘除附着于上颌骨额突(42侧,100%)外,多数还同时附着于上颌骨额突后方的泪骨(33侧,78.6%)。②冠状位CT显示钩突上端的附着点可位于眶内壁、颅底或中鼻甲(垂直板)上,单一钩突上端附着点的位置,多数位于眶内壁上(33.3%),额窦在该平面经钩突上端内侧引流人中鼻道;其余附着于颅底(9.5%),额窦在该平面经钩突上端外侧引流入筛漏斗。2个附着点的钩突,多数附着于眶内壁和颅底(31.0%);少数附着于眶内壁和中鼻甲(21.4%)。③多数鼻丘(90.5%)含1~2个气房,钩突参与组成鼻丘气房的内、下和上壁,左侧和右侧钩突的横径、高度以及前后径均无显著性差异。④尸头冠状位连续断层的观察结果与鼻内镜下和CT观察结果一致。结论 钩突上端参与组成鼻丘气房,并与中鼻甲前端形成骨性连接。通过开放鼻丘气房可从前下部疏通额窦引流通道。  相似文献   
8.
 临床见习是医学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之间衔接的重要环节,努力提高临床见习质量,是临床教师的重要职责与要求。笔者团队针对鼻科专业临床见习的特点,结合医学生的实际情况与需求,对提高临床见习质量进行了探索,通过优化见习流程,增强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收到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鼠尾胶原为底物的人鼻腔纤毛上皮细胞培养模式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以鼠尾胶原为贴附底物的人鼻腔纤毛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模式,为人鼻腔黏液纤毛运输系统的研究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方法 制备鼠尾胶原并铺片,以鼠尾胶原为贴附底物组织块培养法培养人鼻腔纤毛上皮细胞,培养7天时进行HE染色及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和结构,应用高速摄像技术测量纤毛摆动频率.结果 鼠尾胶原要平坦均匀,平均厚度约为1 mm;HE染色可见上皮细胞呈单层向周围爬开;扫描电镜下见纤毛上皮细胞呈不规则多角形,纤毛周围可见微绒毛;透射电镜下可见纤毛上皮细胞间为紧密连接;同一细胞任意两点纤毛摆动频率是相同的;同一来源体外培养的钩突和下鼻甲的纤毛摆动频率是相同的.结论 以鼠尾胶原为贴附底物人鼻腔纤毛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模式的成功建立,为今后研究鼻内用药对纤毛清除功能的影响提供了良好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变应性鼻炎患者多中心无对照研究资料中相关症状改善的程度、时间、持续性进行观察,分析该针刺法对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 2017年4月—2018年6月在北京地区7个分中心对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每周2次,共4周),共纳入符合标准患者222例;在治疗前(第0周),治疗第2、3、4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