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国民族医学   7篇
外科学   58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胆道阻对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肝脏方面可以引起血循环及血流量的改变,而肝血循环的变化对肝脏乃至整个胆道均产生重要影响。已有研究证实,肝血流是影响胆道流体力学的重要因素,而胆道流体力学变化与胆道的病理生理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31例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 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临床特点. 结果 31例中良性16例,恶性15例;位于胰头9例,胰体7例,胰尾12例,累及全胰3例;行肿瘤切除8例,胰体尾切除6例,胰体尾切除加脾切除2例,胰体尾切除加Roux-Y吻合术2例,胰头十二指肠切除4例,全胰切除1例,胆囊空肠吻合术3例,局部活检5例.良性肿瘤者术后除1例死于心肌梗塞外其他均健在.恶性者中,未行根治术者均于26个月内死亡;行根治术者中,2例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及1例行全胰切除者于9~20月因复发死亡,其他均健在. 结论 加强对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认识,争取手术切除,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纳米磁小体氟尿嘧啶微球靶向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纳米磁性氟尿嘧啶微球治疗肝癌的靶向效应。方法肝癌裸鼠模型32只,随机分成4组:实验组,采用自制的0.03T强度的磁性支架丝,在肿瘤内部建立磁场,尾静脉注射氟尿嘧啶纳米磁小体;生理盐水对照组,无磁场和药物应用;单纯内磁场组,建立0.03T肿瘤局部内磁场,无药物治疗;单纯氟尿嘧啶治疗组,尾静脉注射氟尿嘧啶注射液,无磁场应用。各组于治疗前及连续5d治疗完成后第1,4,7,10,13天各用游标卡尺测量肿瘤大小。电镜观察肿瘤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实验组肿瘤抑制率64.0%,与其他三组的肿瘤体积有显著性差异(P〈0.05),该组肿瘤组织镜下显示大量细胞凋亡。结论纳米磁性氟尿嘧啶微球在内磁场的作用下有明显的靶向治疗效应。  相似文献   
4.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07例SAP患者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的疗效。结果 107例中治愈98例(91.6%),死亡9例(8.4%)。89例采用非手术治疗(其中16例因并发症行延期手术治疗),其中仅3例1周内死于早期休克,2例2周后死于继发性感染;34例行手术者(包括16例延期手术者),4例死于术后并发症。结论 SAP早期手术并非完全必要,手术治疗的“个体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淋巴结清扫在肝内胆管癌根治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倾向评分匹配及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12月至2017年12月12家医疗中心收治的448例(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279例、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32例、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1例、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20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19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18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18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16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10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7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5例、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3例)肝内胆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81例,女167例;中位年龄为57岁,年龄范围为22~80岁。448例患者中,143例术中常规行淋巴结清扫设为清扫组,305例术中未常规行淋巴结清扫设为对照组。观察指标:(1)倾向评分匹配情况及匹配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2)术中和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4)生存分析。采用门诊、电话及邮件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和肿瘤复发情况。术后2年内每3个月随访1次,术后2~5年每6个月随访1次,5年后每1年随访1次。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10月31日或患者死亡。倾向评分匹配按1∶1最近邻匹配法匹配。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1)倾向评分匹配情况及匹配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448例肝内胆管癌患者中,286例(清扫组和对照组各143例)配对成功。倾向评分匹配前清扫组患者性别(男、女),合并肝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B级),切缘距肿瘤距离(<1 cm、≥1 cm),肿瘤分化程度(高分化和中分化、低分化),肝切除方式(解剖性肝切除、非解剖性肝切除)分别为77例、66例,33例,96例、47例,70例、73例,105例、38例,79例、64例,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04例、101例,121例,165例、140例,207例、98例,251例、54例,124例、181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079,11.885,7.098,14.763,5.184,8.362,P<0.05);经倾向评分匹配后清扫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77例、66例,33例,96例、47例,70例、73例,105例、38例,79例、64例,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79例、64例,29例,88例、55例,71例、72例,112例、31例,74例、69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56,0.329,2.158,0.014,0.936,1.400,P>0.05)。(2)术中和术后情况:倾向评分匹配后,清扫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例数、术后并发症例数、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65 min(160~371 min)、300 mL(200~500 mL)、37例、46例、12 d(9~17 d),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59 min(46~250 min)、200 mL(100~400 mL)、24例、25例、9 d(7~11 d),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700,χ2=3.520,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例数、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520,χ2=8.260,Z=4.270,P<0.05)。(3)随访情况:清扫组14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8~26个月。清扫组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6.9%、32.8%、25.0%,中位生存时间为22.0个月(18.0~26.0个月)。对照组14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1~32个月。对照组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1.7%、38.0%、31.0%,中位生存时间为22.0个月(11.0~32.0个月)。两组患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66,P>0.05)。(4)生存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切缘距肿瘤距离、肿瘤直径、肿瘤数目、微血管侵犯、病理学检查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肝内胆管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因素(χ2=10.662,9.477,16.944,6.520,11.633,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切缘距肿瘤距离<1 cm、肿瘤直径>5 cm、肿瘤数目为多发、微血管侵犯和病理学检查淋巴结转移阳性是影响肝内胆管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0.600,1.571,1.601,1.750,1.723,95%可信区间为0.430~0.837,1.106~2.232,1.115~2.299,1.083~2.829,1.207~2.460,P<0.05)。结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肝内胆管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淋巴结转移患者在肝内胆管癌根治术中行淋巴结清扫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组蛋白甲基转移酶Gga特异性siRNA真核表达质粒pSi2.1-G9a-siRNA对人胆管癌细胞株QBC939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及其表达的影响,探讨组蛋白甲基化和DNA甲基化的关系.方法 构建pSi2.1-G9a-siRNA真核表达质粒并转染QBC939细胞,甲基化特异性PCR(MS-PCR)检测RASSF1A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改变,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观察RASSF1A mRNA水平变化,Western blot检测RASSF1A蛋白表达.结果 转染pSi2.1-G9a-siRNA后,QBC939细胞中RASSF1A启动子由甲基化状态转变为非甲基化状态;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 显示转染组细胞中分别出现RASSF1A基因的DNA条带(280 bp)和蛋白质条带(40×103),而转染前没有相应条带出现.结论 pSi2.1-G9a-siRNA质粒能够诱导QBC939中RASSF1A启动子去甲基化并恢复表达,提示DNA甲基化在一定程度上受组蛋白甲基化的调控.  相似文献   
7.
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炎及肝脓肿的诊治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内胆管结石在其发生和病变发展的过程中。均能引起不同部位和区域的肝脏组织病理性改变.其主要原因是胆管结石和胆道狭窄。临床表现为慢性炎症改变,合并感染严重时,有急性炎症发作的变化,多数病人出现局部或多发性肝内胆管梗阻。以致形成脓肿。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脓肿和普通的细菌性肝脓肿治疗不同。在处理肝脓肿的同时必须处理肝胆管结石和胆管梗阻。  相似文献   
8.
王剑明  邹声泉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4,21(12):1459-1460,i021
目的探讨阻塞性黄疸肝损害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胶原酶原位肝灌注法获取大鼠肝细胞,行原代培养,用蛋白激酶(PK)C激动剂帕斯酶埃(PMA)、拮抗剂切勒斯埃作用于肝细胞,再用50μmol/L甘氨鹅脱氧胆酸钠(GCDC)作用后行流式细胞术(FCM)及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介导的脱氧核苷酸(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肝细胞凋亡情况。结扎大鼠胆总管后3、7、14、21d处死大鼠,用TUNEL技术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阻塞性黄疸大鼠肝脏组织细胞凋亡状态及PKC蛋白的表达。结果随PMA浓度的增加,肝细胞的凋亡明显增加。随Chelerythrine的增加,肝细胞的凋亡明显减少。大鼠胆总管结扎后随结扎时间的延长细胞凋亡指数(AI)增加,结扎14d后AI达高峰。PKC表达越强,AI就越高。结论PKC信号通道参与了阻塞性黄疸肝细胞凋亡的调节,并在阻塞性黄疸肝损害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肝外胆管癌染色体3p21.3区段的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及杂合性缺失(LOH),探讨染色体3p21.3区段遗传不稳定性与肝外胆管癌的发生发展的关系,定位该区段上肝外胆管癌相关肿瘤基因。方法:用PCR-SSCP方法检测24例肝外胆管癌染色体3p21.3区段上D3S1568,D3S1621,D3S1578和D3S1289四个微卫星位点的MSI和LOH发生率,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24例肝外胆管癌组织中,四个微卫星位点的MSI和LOH平均发生率分别为7.23%和15.63%。其中D3S1621位点的LOH最高(45.83%,11/24),并与TNM分期、是否伴有局部/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染色体3p21.3区段D3S1621位点高频率杂合性缺失,提示3p21.3区段可能定位有肝外胆管癌的候选抑癌基因,并在肝外胆管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黄疸是临床上的常见症状和体征,通常被分为溶血性、肝细胞性和阻塞性三种。前两种为内科黄疸,为人们所熟识;后者为外科黄疸,也叫阻塞性黄疸,占黄疸60%左右,除了结石和肿瘤原因外,还有胆总管囊肿等,因不为人知而被忽略,这类患者诊治起来易走弯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