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1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化汤源流及后世应用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生化汤源流及其功用 ,对傅氏活用生化汤的经验做了简要分析 ,从以病论方、以证论方、以药论方三方面总结现代应用生化汤的状况 ,初步探索生化汤的临床应用规律。  相似文献   
2.
王雁梅  史恒军  甘洪全  王保秀 《医学争鸣》2005,26(12):F002-F002
0 引言生化汤是妇科常用方剂[1],阿魏酸为方中当归、川芎的有效成分.在文献[2]基础上,我们采用RP-HPLC测定了不同溶媒煎煮生化汤中阿魏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3.
中药配方颗粒剂的优势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1年统一规定单味中药浓缩颗粒、颗粒饮片及浓缩中药均统一以中药配方颗粒命名.中药配方颗粒剂是指将处方内药物或部分药物的提取物与适当的定量辅料混合,经特定工艺制成的含药均匀的颗粒剂.中药配方颗粒剂目前在欧美及日本等国家运用十分广泛,但国内使用范围有限.笔者认为,中药配方颗粒剂与传统的汤剂比较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生化汤单煎液与共煎液中阿魏酸的含量。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InertsilODS-3C18柱(250mm×4.6mm,5μm);甲醇-水(含1%乙酸)(45∶55,v/v)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为321nm;外标法定量。结果阿魏酸在0.6~180.0mg/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n=6),平均回收率为102.65%。结论共煎液中阿魏酸的含量明显高于单煎液(P<0.01)。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男性染色体多态性与精液质量及生殖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329例男性的精液质量和染色体核型结果,按精子浓度和活力分为4组:少精症伴活力异常组(A组)552人,少精症伴活力正常组(B组)511人,精子浓度正常活力异常组(C组)595人,精子浓度正常活力正常组(D组)671人。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和...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源远流长 ,在历史的长河中 ,不断地发展、完善和提高 ,对人类的繁衍、生息起着重要作用。它是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但从 19世纪末以来 ,中医的发展速度明显减缓 ,甚至停滞 ,解放后人民政府的大力扶持也没有起到明显的效果。针对中医如何发展 ,前贤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笔者作为年青的中医工作者 ,现就中医发展这个大命题阐述一点个人看法。1 加快中西医结合的步伐中医学在我国有长达几千年的历史 ,历代医家经过长期的积累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对前人的东西进行系统的整理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也应该看到…  相似文献   
7.
甘草酸结合蛋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伟  王学美  王保秀 《医药导报》2005,24(9):804-806
综述甘草酸结合蛋白的研究进展,并对其研究思路加以分析。已经纯化的甘草酸结合蛋白有与抗炎相关的、与解毒作用相关的、与抗病毒相关的等。通过对纯化甘草酸结合蛋白的研究,可以为某些复杂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新药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为考察由甘草和干姜的不同炮制品与生化汤中其他三味药组合构成的4种样本中阿魏酸含量的变化,采用反相液相色谱法测定煎液中阿魏酸含量。结果显示,甘草、干姜经过适当的炮制后能够增加阿魏酸的溶出量,其中以经典组方中阿魏酸含量最高。提示炮制因素对生化汤中阿魏酸的溶出有明显影响(P<0. 01),中医用药讲究炮制有其内在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9.
酒依赖是指长期大量饮酒可使人产生对酒的依赖性.凡饮酒成为癖好,对酒的耐受性明显增强,停用或少用即产生精神和躯体不适反应.酒依赖不仅对患者本人的精神和躯体健康有严重损害,同时可造成严重的家庭和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草泽泻三萜类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和HPLC色谱进行分离纯化,运用NMR,MS,IR等光谱手段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了5个原萜烷型四环三萜类化合物,分别为:16,23-氧化泽泻醇B(1),11-去氧泽泻醇C(2),泽泻醇F(3),16β-甲氧基泽泻醇B单乙酯(4),16β-羟基泽泻醇B单乙酯(5)。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