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眼科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观察非穿透性小梁手术(NPTS) 联合丝裂霉素C(MMC)及羊膜植入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远期临床效果.方法 对21例(30只眼)28~51岁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MMC及羊膜植入治疗.术后随访6~18个月,观察患者视力、眼压及滤过泡情况.结果 患者术后眼压控制良好,视力较术前无明显变化.患者术前平均眼压与术后平均眼压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随访期间有3只眼需药物治疗,14例有功能性的滤过泡.5例滤过泡苍白局限化,呈贫血状态.结论 NPTS联合MMC及羊膜植入能有效降低眼压,远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缓解后继发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眼压和前房深度的变化,探讨继发性睫状体脉络膜脱离发生的原因。方法对2007年1月-2008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160例(160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发现,40例(40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缓解后继发睫状体或脉络膜脱离,5例(5眼)临床前期眼检出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测量急性发作前后和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时的眼压和前房深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发作缓解后无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组的眼压为(12±5.2)mmHg(1mmHg=0.133kPa),中央前房深度为(1.662±0.235)mm,发作缓解继发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组眼压为(8.3±3.5)mmHg,中央前房深度为(1.373±0.180)mm。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组眼压比无脱离组低,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组的前房深度比无脱离组浅,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急性发作眼及临床前期眼在降眼压过程中皆可能发生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缓解后眼压过低或前房深度变浅,高度怀疑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可能,其主要原因可能与眼压大幅度快速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3.
羊膜在兔眼非穿透小梁切除手术后的抗增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羊膜在非穿透小梁切除手术(NPTS)后抗增殖的作用效果.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羊膜组和丝裂霉素组(MMC组),另一眼作为对照组,行非穿透小梁切除手术,分别在术中应用羊膜或MMC,对照组巩膜瓣直接缝合复位.术后观察滤过泡(高度、范围、持续时间)、角膜上皮、结膜充血情况、前房反应及有关并发症.分别于术后3d,7d,14d,30d对滤过区结膜组织行光学显微镜观察,术后1个月的病理切片测量术区瘢痕厚度、成纤维细胞面积,并行成纤维细胞计数.取术后14d的滤过区结膜下组织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羊膜组和MMC组兔眼NPTS后可以形成功能性滤过泡,持续时间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病理切片及电镜结果显示,羊膜组与MMC组滤过泡结膜下组织细胞数量减少,胶原形成减少,瘢痕组织较为疏松,可见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空腔存在.但在MMC组可见大量的胶原纤维断裂溶解,细胞固缩坏死.羊膜组与MMC组成纤维细胞面积和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瘢痕厚度亦明显低于对照组,但实验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在非穿透小梁切除手术中应用羊膜可以抑制瘢痕形成,维持滤过道的畅通,其作用效果与MMC类似.MMC对结膜上皮及结膜下组织具有毒性作用,容易导致并发症,而羊膜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康平  路晖  王作芬  李凯军  姚雪 《眼科》2010,19(4):283-28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主要致盲眼病之一。研究表明,约70%糖尿病患者出现全身小血管和微血管病变。眼底检查是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常用的方法,但对微小病变及视网膜轻度改变不能全面了解。  相似文献   
5.
康平  王作芬  姚雪 《山东医药》2010,50(34):113-114
近年来,随着老年化的进程、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发病率逐年升高,其并发症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2005年1月-2009年5月,我们采用复方樟柳碱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61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diopath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ICNV)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5年6月至2017年10月于我院确诊并行玻璃体内注射0.05 mL(0.5 mg)康柏西普治疗的20例20眼ICNV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1+PRN治疗策略,第1次随访时间为首次注射后1周,以后每月随访1次,均完成6个月的随访。记录CNV病灶渗漏情况、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retinal thickness,CRT)、眼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等。结果 20眼中,玻璃体内注射1~3(1.60±0.68)次,其中注射1次者10眼,注射2次者8眼,注射3次者2眼。治疗前BCVA为(55.15±6.82)个字母数,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为(61.50±6.16)个字母数、(71.00±5.10)个字母数、(73.90±6.75)个字母数、(77.95±5.12)个字母数,治疗前患者CRT为(342.75±36.39)μm,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为(301.15±32.16)μm、(231.85±30.25)μm、(240.05±56.99)μm、(229.75±48.18)μm,治疗后各时间点BCVA及CRT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随访6个月时,17眼病灶渗漏停止,3眼病灶渗漏面积明显缩小,20眼均未出现新的病灶。所有患眼在随访期间均未发生青光眼、眼内炎、白内障进展、视网膜脱离等眼部严重并发症或全身不良反应。结论 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ICNV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负度数Sensar AR40e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负度数Sensar AR40e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35例(59只眼)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术前眼轴长度,观察手术并发症和术后视力、屈光度数及其与预期屈光度数的偏差值(屈光度数偏差值).术后随访时间为3~12个月.结果 术前平均眼轴长度为31.34mm.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2共49只眼(83.05%),≥0.5者共26只眼(44.07%).术后屈光度数偏差值<±1.00 D共31只眼(52.54%),<±2.00 D共52只眼(88.14%).术中仅1只眼晶状体后囊膜破裂;术后6只眼晶状体后囊轻度混浊,随访期间无视网膜和脉络膜脱离.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眼安全、有效.植入负度数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既可以维持眼内组织的稳定性,又可同时进行屈光矫正.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