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2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今觉 《光明中医》2008,23(1):F0004-F0004
自一些“中医不科学”“中医是伪科学”等反对中医之声甚嚣尘上以来,伟大的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出强有力的回击,代表了中医界和全国广大人民的心声,实乃杏林逢春,令人人心嘉,个个舒怀。今有感而发,赋小诗以记忆。  相似文献   
2.
明·万卷楼抄本《东垣珍珠囊》之版本研究王今觉(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北京100700)赵树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100710)笔者在研究本草文献时发现一部《东垣珍珠囊》。该书书皮中部有“更生”氏题记,谓“按《珍珠囊》一书,为张元素所著,东垣系误称之……”,在《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1]及中国中医研究院《馆藏中医线装书目》[2]二书中均误定为《洁古珍珠囊》。那么,东垣是否著有《珍珠囊》.世上究竟有无《东垣珍珠?...  相似文献   
3.
《韵语珍珠囊》著者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韵语珍珠囊》不同于《洁古珍珠囊》和《东垣珍珠囊》,但有一部分确与《东垣珍珠囊》是在《东垣珍珠囊》基础上改编的著作。改编者是明·严萃。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辨病用药与辨证论治之关系及有关规律。方法 :(1 )辨病用药 ,注重疾病共性。(2 )辨证论治 ,有长处也有不足。①“证”可体现不同疾病的某些共性。②“证”深入揭示一种疾病在某一时期的个性。 (3)提倡“辨病证医药学”,掌握“辨病证论治”①利用现代科学 ,丰富传统中医学诊断与治疗。②适当吸取现代医学病名和术语 ,有利于准确阐述医药学理论。③借鉴现代医药学研究长处与不足 ,有利于指导临床用药。④借鉴传统中医药学研究长处 ,临床用药既要重视功能 ,又要重视药性 ,是十分必要的。⑤及时研究解决古代医药文献中未曾记述的现代疾病。结论 :笔者提倡“辨病证医药学” ,主张适当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以“辨病证医药学”思想分析检查得到的有关资料 ,诊断疾病 ,辨析证候 ,临床时宜掌握“辨病证论治” ,以冀取得理想疗效。  相似文献   
5.
本栏目是为了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而设。首期发表这3首诗,是从"首届中华杏林"诗会的征稿中选编的。希望广大读者继续给"诗会"投稿,同时,也希望大家关注这个新栏目,写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为中医药的再度辉煌做贡献!  相似文献   
6.
望诊是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 ,重点是观察神色形态 ,在中医诊断上具有重要作用。很多医家根据“五轮八廓”理论认为白睛属肺、大肠 ,只能反映肺与大肠病变。笔者根据文献论述 ,结合学医 40年积累的理论与亲身实践经验 ,总结出双眼白睛特徵和白睛血络特徵与脏腑经脉相关联的规律及临床意义 ,用以辨析脏腑病证 ,名之曰“望目辨证”。“望目辨证”属望诊范畴。兹将“望目辨证”的中医学理论基础初步探讨于后。一、《内经》论述的理论基础《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学理论渊薮 ,“望目辨证”可从中挖掘出基础依据。1 目与肝 :《内经》有“肝开窍于目”[1] 、“肝气通于目”[2 ] ,“肝藏血”[3,4] ,“肝受血而能视”[5 ] 等论述 ,指出目为肝“窍” ,肝与目密切相关。2 目与心脉 :《内经》指出“目者心之使”[6 ] ,肝虽“藏血”[7] 而“心主身之血脉”[8] ,故“目”与心、脉密切关联。3 目与脾胃 :《内经》云“食气入胃 ,散精于肝 ,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 ,浊气归心 ,淫气于脉”[9] ,而“脉者血之府”[10 ] ,故无论肝、心还是脾胃 ,均与目相关。4 目与肺 :《内经》云“诸气者皆属于肺”[11] ,“宗...  相似文献   
7.
笔者从“望目辨证”方面谈谈促进中医诊断客观化的思路1 “望目辨证”是观察双眼白睛特徵和白睛血络特徵出现的部位、形态、颜色、长度、宽度、浮沉、相互关系及变化 ,以中医脏象理论为根本 ,辨析脏腑疾病证候的诊断法 ,具有《内经》理论基础、古代医家论述基础及临床实践基础。2 “望目辨证”主要具有下列特点 :(1)白睛特徵及白睛血络特徵构成医者得出客观临床诊断的要点。(2 )理论与脏腑分区不同于“五轮八廓” ,是笔者在《内经》及古代医家基础上结合学医四十年、约二十万人次临床实践发掘、总结得出的 ,有继承 ,也有发现。 (3)能抓住疾病的“证候”。 (4)既可及时反映身体内在情况 ,又不易受昏厥、饮食、运动、化妆等因素影响。3 笔者提倡在当前用肉眼观察的基础上 ,运用模糊控制理论和人工智能等现代化高科技手段 ,使本来已能客观表现病证特徵的“望目辨证”诊断法具有客观的观察、采集方法与论述方法。若将此原理推及舌诊、脉诊 ,若将西医相关理化检查结果也赋以中医诊断学意义 ,将可使中医诊断全面实现数字化 ,定量化 ,从而促进中医学诊断客观化。  相似文献   
8.
“病”是人体因某种原因使脏腑经络出现器质损害或功能障碍,“血气不和”,可有症状,也可无症状,每一疾病均有“核心特徵”。“证”是可供引征为据的“个性情状特徵”。“辨病证医药学”是辨识疾病“核心特徵”及与其密切联属的“个性情状特徵”而诊断疾病和证候,采用核心方药和随证方药“辨病证”论治的医药学。“辨病证医药学”认为“证”是“病”的一部分,是不独立于疾病之外、不与疾病平行、不包括疾病、而是紧密联属于“病”并被疾病包括、伴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的具有患者个性特徵的临床情状。“证”与“病”不可分开,如果没有“病”,就不可能有“证”。如果有“证”,即应深入辨析所患疾病。同一名称的“证”会因联属不同的“核心特徵”而呈现一些不同的临床表现。因此,尽管“证”可反映不同“疾病”的某些共同点,但是不宜孤立地研究“证”,研究“证”不能脱离“病”。我们重视“证”,是强调在严谨地辨准疾病时,尚应严谨地注意到疾病存有“证”这一体现疾病个性特徵的部分;在辨清“证候”这一具有个性特徵时尚须辨清具有“核心特徵”的“病”。运用“辨病证医药学”须掌握“证候”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要辨清阴阳、表裹、上下、远近、气血、寒热、虚实、盛衰及相互关系,辨清湿、饮、痰、瘀、郁、风、虫、毒及相互关系,及其所致病因、病位、病机(含病理变化)、病状(含症状、体征与理化检测数据)、病性、病势形成的各种疾病与证候,既要注意疾病的单一证候,也要注意各类复合证候。不论内伤病还是外感病,外感病中不论伤寒病还是温病,均适用“辨病证医药学”思想以脏腑理论“辨病证”论治,要注意脏腑、经络和组织器官间整体联系及互相影响,注意人体受到自然与社会的影响,注意病证动态消长转变情状。所用“核心方药”应该确实符合疾病核心特徵,“随证方药”应既能符合证候,又能与“核心方药”协调,准确运用中医药学理论立法处方,令药效适其至所,提高疗效。西医也应重视“辨病证医药学”思想以取长补短。  相似文献   
9.
谈"望目辨证"的中医学理论基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全楷体"望目辨证"是在全面观察双目变化时,重点观察双目白睛特征和白睛络脉特征以诊断全身疾病证候的诊断法.笔者发现,全身脏腑经脉与目、目之"白睛"密切联系,"目"是观察生命状态之门,望目可诊断全身疾病证候,推测预后."望目辨证"的中医学理论基础是<内经>的藏象学说、经络学说、命门学说和华佗望目诊病理论.  相似文献   
10.
《药性赋》著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性赋》不是金.张元素著作,不同于《东垣玲珠囊》,从所述药性分析,《药性赋》成文年代晚于金.张元素,晚于元.李杲,著者并非金.张元素,亦非元.李杲,而是明.严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