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霉菌性食管炎762例相关发病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霉菌性食管炎相关发病因素。方法对762例经内镜诊断为霉菌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病机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抗炎药的过度应用是主要致病原因,年老体弱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发病率高。结论霉菌性食管炎的发生机制主要是霉菌侵袭因素与机体防御因素失去平衡的结果,任何导致全身免疫能力下降和食管黏膜屏障作用削弱的因素,都将增加本病发生机会;霉菌性食管炎的防治关键是规范使用抗生素、激素及非甾体抗炎药。  相似文献   
2.
3.
癌基因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日益被广泛认识,c-erbB-2过表达与大肠癌的恶性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肠癌c-erbB-2蛋白表达,以探讨其与大肠癌的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材料与方法选用我院外科大肠癌手术标本34例。标本经10%中性福尔马林液固定,石蜡包埋,行5μm厚连续切片。行HE染色,用于病理学观察及组织学分类。c-erbB-2免疫组化染色。c-erbB-2为美国Dako公司产品。结  果c-erbB-2阳性染色与大肠癌的组织类型的关系无显著性意义(P>0-05)。c-erbB-…  相似文献   
4.
王义秋 《江苏医药》1997,23(6):441-442
门脉癌检常导致原发性肝癌病人上消化道大出血,病情迅速恶化致死,本文观察7例经B超诊断合并门脉癌栓的原发性肝癌,现讨论如下。临床资料本组7例均根据临床表现、甲胎球蛋白检测、B超或CT证实合并门脉癌栓的原发性肝癌。男性6例,年龄40~58岁,1例为女性,年龄62岁。临床表现均有程度不一的腹胀、纳差、肝肿大,4例脾肿大,5例有腹水,2倒在入院前有呕血及黑匣,其余5例均在住院后出现消化道出血,7例均死于上消化道大出血。7例B超检查门脉主干均发现不规则的低等回声絮状光团,门脉宽度在1.scm~3.Zcm之间。讨论门脉栓塞的原因可分…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在消化道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C-12蛋白芯片检测系统检测283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恶性肿瘤组)、186例消化道良性疾病患者(良性疾病组)和421例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血清中12种肿瘤标志物的表达水平。结果恶性肿瘤组的阳性率为77.74%,显著高于良性疾病组(35.48%,P〈0.01)和正常对照组(22.09%,P〈0.01)。该蛋白芯片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检测的灵敏度为77.74%,特异度为73.81%,准确率为75.06%,阳性预测值为58.05%,阴性预测值为87.67%;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单一标志物检测(P〈0.05),但是联合检测对临床Ⅰ、Ⅱ期消化道恶性肿瘤的阳性率仍然偏低,为30.16%;癌胚抗原(CEA)、CA19-9、CA242、CA15-3、CA125、铁蛋白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明显强于其他标志物(P〈0.05)。结论C-12蛋白芯片检测系统监测病情和判断预后的价值优于诊断价值,但是用于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灵敏度不高。建议利用近年来血清肿瘤标志物研究的最新成果,对现有指标进行优化组合,推出一款专门针对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蛋白芯片,以提高其检测效果和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6.
霉菌性食道炎52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霉菌性食道炎系霉菌感染所致。霉菌是条件致病菌,如白色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体内,在健康人群的机体内其系正常菌群。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的人群,霉菌会趁机侵入食道而致霉菌性食道炎。近年来,霉菌性食道炎发病率有所增加,而临床报道不多。现就我科自2002年1月~2004年l2月经胃镜检查诊断的52例霉菌性食道炎作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7.
韩新臣  邢飞  王义秋 《河北医学》2006,12(11):1131-1133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山东济南玉华电器有限公司生产的AG-9800 II型内镜专用多功能氩离子凝固仪(又称氩气刀),对非食管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治疗。结果:经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后,46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44例患者未再出血,2例患者再出血,总有效率95.2%。其中28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2例D ieulafoy病患者未发生再出血,12例胃溃疡患者有1例发生再出血,4例贲门撕裂综合征患者中发生再出血1例。结论: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非食管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具有疗效确切,安全快速,并发症少,患者痛苦小等特点,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8.
我们已经证实,血清α1-抗胰蛋白酶(alphal—antitrypsin,AAT)、α1-酸性糖蛋白(alphal-acid glycoprotein,AAG)在对原发性肝癌诊断及监测疗效观察方面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为了进一步研究AAT、AAG异常表达水平与肝脏损害严重程度的关系,我们应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了342例肝病患者血清AAT、AAG的异常表达,并作了初步探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人们对肿瘤发生机制的认识不仅涉及肿瘤细胞的失控性增殖,而且与细胞凋亡的调节失衡有关。有资料表明,细胞分裂和细胞死亡的相对比率可以决定癌生长的速度[1]。  相似文献   
10.
1195例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病变临床与内镜检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病变的临床特点及内镜表现,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病变的影响。方法将本院1984年4月至2008年10月检出的1195例残胃患者按毕Ⅰ式和毕Ⅱ式进行分组,对其临床症状、内镜表现、病理结果及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病变发生率高达98.08%,毕Ⅱ式术后残胃及吻合口炎(90.77%)、胆汁反流(71.59%)、残胃原发癌(4.55%)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毕Ⅰ式(51.15%、34.48%、1.72%),P〈0.01,残胃及吻合口溃疡发生率则是毕Ⅰ式(28.45%)明显高于毕Ⅱ式(16.73%),P〈0.01,其余残胃病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大部切除术是治疗胃恶性肿瘤、消化性溃疡及其严重并发症的主要方法,毕Ⅱ式较毕Ⅰ式术后更易发生并发症;近年来,残胃病变发病率有下降趋势;定期复查内镜及病理是防治残胃病变尤其是残胃癌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