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3篇
综合类   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阿魏酸哌嗪联合贝那普利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使用阿魏酸哌嗪和贝那普利,对照组仅使用贝那普利。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的UAER、24 h尿蛋白、血肌酐、血糖、糖化血红蛋白、CRP和血压的差异。结果 ①两组治疗后UAER、24 h尿蛋白、CRP和血压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肌酐、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试验组UAER、24 h尿蛋白和CRP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魏酸哌嗪与贝那普利联用可进一步降低UAER从而提高糖尿病肾病(DN)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miR-126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视网膜前膜中的表达及其与新生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将2015年4月~2018年4月在笔者医院眼科行玻璃体切除术的PDR患者80例(80眼)作为研究对象(PDR组),同时期行玻璃体切除术的50例(50眼)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作为对照(IMH组),分别采集患者视网膜前膜组织,RT-PCR检测前膜组织中miR-126、VEGF mRNA、CD34 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VEGF和CD34在视网膜前膜中表达情况,并计数微血管密度,分析PDR患者视网膜前膜组织中miR-126表达水平与VEGF、CD34的相关性。结果 PDR组患者视网膜前膜组织中miR-126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IMH组患者(P<0.05),VEGF mRNA、CD34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ROV组患者(P<0.0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PDR组患者视网膜前膜中VEGF、CD34均呈阳性表达,且多于IMH组患者,PDR组患者视网膜前膜中VEGF IA值、MVD均显著高于IMH组患者(P<0.05);PDR组患者视网膜前膜组织中miR-126与VEGF表达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543,P=0.014),与CD34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730,P=0.000),VEGF与CD34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71,P=0.005)。结论 PDR患者视网膜前膜中miR-126表达降低,VEGF表达升高,可能是PDR新生血管形成的重要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3.
摘 要 目的:探讨131I治联合丙硫氧嘧啶治疗对甲亢患者血清CT、PTH、BGP水平及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方法: 甲亢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131I碘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丙硫氧嘧啶。疗程均为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降钙素(CT)、甲状旁腺素(PTH)、骨钙素(BGP)及甲状腺功能各指标的变化,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两组血清CT、PTH、BGP,以及甲状腺功能各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得到改善(P<0.05);且观察组血清CT、BGP,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血清PTH、促甲状腺激素(FSH)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亢患者在131I碘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丙硫氧嘧啶可以有效的降低血清CT、BGP的水平,使血清PTH水平增加,促进甲状腺功能得到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眼光感受器层的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is OCT)的图像特征,研究CSC患眼光感受器外节带形态及外核层厚度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对23例(24眼)CSC患者及18例(18眼)正常对照者的黄斑部进行Spectralis OCT检查,观察CSC患眼光感受器层的形态特征;测量两组中心凹外核层的厚度(CTONL).根据外节带的形态将CSC组分成光感受器外节保存型和外节萎缩型,比较各类型问CTONL以及BCVA的差异,并分析CSC患眼CTONL和BCVA的关系.各组间CTONL、BCVA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CSC组BCVA与CTONL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CSC组病程与BCVA以及CTONL的关系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 24只CSC眼Spectralis OCT示,17眼(71%)为光感受器外节保存型,7眼(29%)为外节萎缩型.对照眼和CSC眼CTONL分别为(114.8±15.6)μm和(73.6±19.6)μ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74,P<0.01).其中,CSC组中外节保存型、外节萎缩型的CTONL分别为(82.1±14.6)μm和(53.0±14.1)μ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82,P<0.01).CSC组中外节保存型和外节萎缩型的BCVA分别为4.86±0.14和4.50±0.2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94,P<0.01).CSC组的BCVA与CTONL呈正相关(r=0.918,P<0.01).CSC患眼的病程与CTONL、BCVA均呈负相关(r=-0.994、-0.989,P<0.01).结论 CSC眼BCVA与光感受器CTONL及外节带的形态有关,外节保存型的BCVA明显好于外节萎缩型,外核层越薄,外节萎缩越多,BCVA越差.光感受器层的精细观察对视力预后的评估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嘌呤饮食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凶素。方法 将高嘌呤饮食的T2DM患者分为下肢血管病变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性别、吸烟、高血压、体重指数、血糖、血脂、血尿酸和C反应蛋白等下肢血管病变危险因素的差异;然后将踝肱比(ABI)与上述指标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最后以有无下肢血管病变为因变量,以单因素相关分析所得的危险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 下肢血管病变组高血压的患病率、收缩压、病程、空腹血糖、血尿酸和C反应蛋白等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糖尿病病程、收缩压、血尿酸和C反应蛋白与ABI负相关(P〈O.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糖尿病病程、血尿酸和C反应蛋白是下肢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糖尿病病程、收缩压、血尿酸和C反应蛋白是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嘌呤饮食并未增加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153例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抗CCP抗体水平,评价血清抗CCP抗体检测在老年类风湿关节炎中的应用价值,旨在为该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筛选出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153例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设为研究组,另筛选出本科室同期收治的153例其他风湿病患者以及体检中心的153例常规体检者,分别设为对照组与健康组,3组均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抗CCP抗体水平,对比其检测结果,评价血清抗CCP抗体检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应用价值。 结果 研究组的血清抗CCP抗体水平与阳性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清抗CCP抗体检测诊断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依次为77.8%、65.3%、84.9%、71.2%、81.0%。抗CCP阳性组患者的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DAS28评分、骨侵袭性破坏率均高于抗CCP阴性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血清抗CCP抗体水平与阳性检出率均较其他风湿病患者以及健康体检者明显提高;临床诊断该病时将血清抗CCP抗体与其他实验室指标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嘌呤饮食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白蛋白尿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量(24h-UAE)将高嘌呤饮食的T2DM患者分为正常蛋白尿组(24h-UAE〈30 mg)和异常蛋白尿组(24h-UAE≥30 mg),计算白蛋白尿的患病率,比较两组性别、吸烟、高血压、体质量指数、血糖、血脂、血尿酸和肾小球滤过率(GFR)等慢性肾脏病危险因素的差异;然后将24h-UAE与上述指标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最后以有无白蛋白尿为因变量,以单因素相关分析所得的危险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T2DM患者白蛋白尿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有268例高嘌呤饮食的T2DM患者入选本研究,123例患者有白蛋白尿,占45.90%;异常白蛋白尿组高血压的患病率、收缩压、舒张压、病程、胰岛素治疗的比例、GFR和血尿酸水平均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年龄、糖尿病病程、收缩压、舒张压、血尿酸与24h-UAE正相关,GFR与24h-UAE呈负相关(〈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收缩压、糖尿病病程和血尿酸是异常白蛋白尿的独立危险因素(〈0.05)。结论血尿酸、糖尿病病程和收缩压增高是T2DM患者白蛋白尿的独立危险因素。但高嘌呤饮食并未增加T2DM患者白蛋白尿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秋水仙碱对痛风急性发作患者疼痛与炎症的缓解作用,探讨秋水仙碱治疗该病的最佳剂量。 方法 筛选出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94例痛风急性发作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47例)与B组(47例),2组均予以常规治疗以及秋水仙碱治疗,A组秋水仙碱初始剂量为1 mg,随后每小时0.5 mg或每2小时1 mg,第1日最大剂量6 mg;B组秋水仙碱初始剂量为1 mg,随后0.5 mg/次,3次/d。对比其疗效、疼痛缓解情况(VAS评分、疼痛缓解时间)、炎症缓解情况(IL-1、IL-6、CRP)以及不良反应(消化道症状、血常规异常、血压异常、肝功能损伤)。 结果 B组的总有效率(89.4%)与A组(93.6%)相近(P>0.05)。B组治疗后的VAS评分(2.4±0.8分)低于A组(3.2±1.1分),且疼痛缓解时间(26.1±9.7) h短于A组的(37.5±10.4) h,均P<0.05;B组治疗后血清IL-1、IL-6、CRP水平依次为:(18.2±3.7) pg/mL、(41.4±7.6) pg/mL、(6.3±2.0) mg/L,均低于A组的(26.4±4.5) pg/mL、(53.2±9.4) pg/mL、(9.4±2.6) mg/L (均P<0.05)。B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7.0%)低于A组(36.2%),P<0.05。 结论 秋水仙碱小剂量给药对痛风急性发作患者疼痛与炎症的缓解作用显著,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与大剂量给药相当,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