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筛选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患者的血清差异表达蛋白,对脂代谢相关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疾病中心诊治的肝硬化合并PVT患者的血清标本22份,肝硬化未合并PVT患者的血清标本23份。采用相对和绝对同位素定量标记(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fication,iTRAQ)联合色谱质谱技术筛选两组间的血清差异表达蛋白,对脂代谢相关差异表达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两组间共检测出800个蛋白,与脂肪代谢相关的蛋白共有17个,其中7个蛋白在两组间有差异,3个差异表达蛋白(APOA1,FABP1,APOB)在脂肪消化和吸收通路中显著富集。结论 APOA1、FABP1、APOB可能为肝硬化发生PVT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甘丙肽受体在肝星状细胞(hepaticstellate cell,HSC)中表达和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使用胶原酶原位灌注法分离大鼠原代HSC体外培养,半定量RT-PCR法检测静止期(0 wk)和培养活化(1 wk)HSC中甘丙肽及其3种受体(GalR1、GalR2和GalR3)表达变化.大鼠HSC-T6细胞株体外培养,免疫荧光法检测GalR2蛋白在HSC-T6细胞中表达;给或不给GalR2中和抗体(5μg/mL),MTT法观察不同浓度甘丙肽(0-10000 nmol/L)干预后甘丙肽对HSC增殖和活力的影响.结果:成功分离大鼠原代HSC和体外培养.静止期及活化的HSC均可检测到甘丙肽及GalR3 mRNA表达,但无GalR1 mRNA表达,而GalR2 mRNA在活化HSC中表达.细胞免疫荧光法进一步证实GalR2蛋白在HSC-T6中表达.甘丙肽处理时,HSC-T6增殖水平在1、10、100和1000 nmol/L甘丙肽时分别下降至对照组的86.7%(t=3.976,P=0.028)、83.1%(t=4.45,P=0.012)、78.1%(t=5.75,P=0.006)和73.1%(t=5.38,P=0.008);给予GalR2中和抗体联合干预时,HSC-T6增殖抑制在甘丙肽1和10 nmol/L时即降至相应对照组67.9%(t=5.11,P=0.015)和73.1%(t=6.56,P=0.003),与相应浓度甘丙肽组相比,分别下降21.7%(t=3.35,P=0.028)和12.6%(t=2.78,P=0.049).结论:HSC活化时新表达GalR2拮抗GalR1介导的甘丙肽对HSC增殖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药物性肝炎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9年6月间本院住院的121例药物性肝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1997年Maria药物性肝炎评分系统进行重新评价。结果 150例中,Maria评分≥14分者,121例。涉及的药物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抗结核病药24.8%,化疗药17.4%,免疫抑制剂15.7%,中药10.7%,解热抗炎药9.1%,心血管类药5.0%,性激素类药4.1%,内分泌类药4.1%,其他9.1%。结论抗结核病药引起的肝炎最常见,免疫抑制剂、中药及解热抗炎药引起的肝损害也较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部分脾栓塞术治疗门脉高压性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门静脉高压引起脾功能亢进患者35例,采用Seldinger法穿刺股动脉,超选择性插管进入脾动脉,行部分脾栓塞术。观察栓塞术前后血小板、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脾脏体积的变化及临床表现的改善和并发症出现的情况。结果部分脾栓塞术后1、2、4、8、12、28、56周血小板、白细胞均较术前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8、56周红细胞计数均较术前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脏栓塞术后2、4、8、12、28、56周脾脏体积较术前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6周后接近正常。35例患者术后均有右上腹疼痛、发热,10例患者有胸、腹水。结论部分脾栓塞术能有效缓解脾功能亢进和门脉高压,保留脾脏的免疫功能,对门脉高压继发脾功能亢进的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18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中109例为肝硬化并门静脉血栓患者,109例为肝硬化无门静脉血栓的患者。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资料的结果,组间计量资料比较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门静脉血栓的发生与Child-Pugh分级(χ~2=20.293,P0.01)、脾脏切除术(χ~2=11.869,P0.01)、门静脉主干内径宽度(t=3.125,P0.01)、脾脏的厚度(t=2.283,P=0.024)、血红蛋白(t=-3.751,P0.01)、白蛋白(t=-3.924,P0.01)、D-二聚体(t=5.861,P0.01)、纤维蛋白降解产物(t=3.110,P0.01)有关,不受性别、年龄、族别、吸烟、病因、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胱抑素、血肌酐、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胺酰转肽酶、脾静脉内径宽度、脾脏的长径、高血压、糖尿病的影响。两组患者发生腹泻、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痛(χ~2=4.598)、发热(χ~2=7.72)、消化道出血(χ~2=18.435)、原发性腹膜炎(χ~2=16.9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二聚体、门静脉主干内径宽度、Child-Pugh分级、脾脏切除术是肝硬化患者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0.686、0.161、3.193、9.515),均P0.05)。结论 D-二聚体、门静脉主干内径宽度、Child-Pugh分级、脾脏切除术是肝硬化患者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肝硬化合并PVT可以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加重,并发症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联合血浆置换(PE)治疗对重型肝炎近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128例重型肝炎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行PE治疗,从发病年龄、置换次数、治疗间隔时间、临床分期、肝脏基础疾病、并发症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等因素对PE治疗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PE治疗有效80例,总有效率为62.5%,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胆汁酸、清蛋白、凝血功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与无效患者的发病年龄、PE治疗次数、治疗间隔时间、肝脏基础疾病、临床分期、并发症、MELD评分、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患者发病年龄、PE治疗次数、治疗间隔时间、肝脏基础疾病、临床分期、并发症的多少、MELD评分可作为判断PE治疗疗效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晚期肝癌的治疗方法及影响预后因素的分析。方法对136例中晚期肝癌患者行选择性肝动脉插管并经微导管内注射氟尿嘧啶、顺铂、羟基喜树碱,然后以碘油栓塞,随访6~36个月。观察肝癌栓塞前、后肿瘤大小、临床表现、血生化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36例肝癌患者栓塞术后1、2、3、6、12个月肿瘤长度与宽度均较术前缩小(P<0.05),症状得到改善。栓塞术后1~4周甲胎蛋白均较术前降低(P<0.05)。1年生存率为48.5%,2年生存率为8.0%,3年生存率为5.8%,中位生存期15个月。结论经微导管肝癌化疗栓塞术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肝硬化是门静脉血栓(PVT)患者常见病因之一,肝硬化合并PVT易出现顽固性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肠坏死等并发症。可导致严重的后果而危及患者生命。在对PVT的概述基础上,论述了肝硬化阶段PVT形成的原因、机制,PVT的诊断、治疗及目前仍然存在争议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文章主要以创作性思维在消化系统疾病PBL教学模式中的运用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消化系统疾病PBL教学实际情况为依据,首先分析与阐述创作性思维在消化系统疾病PBL教学模式中的运用背景,其次从肝硬化教学内容中创作性思维的运用、酶胆分离教学内容中创作性思维的运用、急性胰腺炎教学内容中创作性思维的运用、胶囊内镜教学内容创作性思维的运用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创作性思维在消化系统疾病PBL教学模式中的运用措施,进一步强化院校消化系统疾病课程的教育效果和质量,培养消化系统疾病医学专业优秀人才,加快国家的发展进程,旨意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肝组织脯氨酰内肽酶(PREP)活性在小鼠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ASFL)转变为脂肪性肝炎中的作用。方法取32只C57BL/6J雄性小鼠,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给予常规饲料进行喂养)和观察组(给予高脂饮食诱导建立NASFL模型),分别于喂养4周与12周时,将小鼠处死。用HE染色观察两组小鼠喂养4周和12周时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情况,比较两组小鼠喂养4周和12周时体质量、睾脂指数、肝指数和血生化指标变化的差异,并同时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两组小鼠喂养4周和12周时PREP蛋白表达,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小鼠PREP mRNA相对表达量,用Suc-Gly-Pro-AMC底物法对PREP活性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喂养4周时,两组小鼠体质量、肝指数和睾脂指数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喂养12周时,观察组小鼠体质量、肝指数和睾脂指数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大(P 0. 05)。喂养4、12周时,观察组小鼠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谷氨酸转氨酶(ALT)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 0. 05)。喂养12周时,观察组小鼠PREP蛋白、PREP mRNA及PREP活性水平较喂养4周时均明显升高(P 0. 05),且较对照组喂养12周时的水平均明显升高(P 0. 05)。结论肝组织中PREP活性水平改变在小鼠NASFL转变为脂肪性肝炎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