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神经病学   13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面肌痉挛术后无效或复发病例再次手术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将手术治疗后无效或复发的32例面肌痉挛病人作为治疗组,同期首次手术治疗的100例面肌痉挛病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责任血管、电生理监测结果、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责任血管均有小脑前下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AICA)、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和椎动脉,其中对照组PICA明显多于治疗组(P0.05)。治疗组发现垫棉压迫面神经REZ 10例,两组均未见静脉压迫。治疗组术中异常肌反应(abnormal muscle response,AMR)消失22例,对照组AMR消失66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随访30例,术后症状立即消失26例,随访期内延迟缓解1例,未缓解3例;对照组随访89例,术后症状立即消失65例,随访期内延迟缓解20例,未缓解4例;两组症状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主要有面瘫、头痛、听力下降等,其中治疗组头痛发生率及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在电生理监测下行二次手术治疗面肌痉挛术后无效或复发病例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通过咬肌神经实现面神经修复正逐渐获得认可,其多功能性用途,解剖位置临近面神经,相对容易分离,运动神经冲动输入高效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使其成为多种不同面神经修复手术的极佳选择。理解咬肌神经不同应用的优势和不足,对从事面神经修复的外科医生来讲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椎动脉复合体为责任血管的面肌痉挛(HFS)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 年5 月— 2016 年8 月航空总医院收治的1 033 例HFS患者资料,根据责任血管情 况,分为椎动脉复合体组(208 例)与非椎动脉复合体组(825 例),共随访12~28 个月,比较两组进行MVD 的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椎动脉复合体组男性比例更高(54.3% 比20.5%), 更易多发在左侧(81.7% 比5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椎动脉复合体组MVD 手术效果满意 率为95.1%(198/208),失败率为1.9%(4/208),与非椎动脉复合体组(94.9%、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的短期和长期并发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在手术治愈率和并发症方面, 椎动脉复合体组与非椎动脉复合体组行MVD 的结果相似。MVD 可以作为治疗椎动脉复合体压迫类型 的HFS的安全且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烟雾病脑血管重建术后脑过度灌注综合征患者出现“新常春藤征”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北京航空总医院2019年1-12月收治的45例烟雾病患者,均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联合脑-硬脑膜-颞肌-动脉-骨膜瓣贴敷术且术后发生脑过度灌注综合征,记录术后“新常春藤征”出现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术后出现“新常春藤征”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45例患者,左侧手术后脑过度灌注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语言障碍(96.43%,27/28)、右侧肢体感觉和运动障碍(21.43%,6/28),右侧手术后主要表现为左侧肢体感觉和运动障碍(9/17)、流涎和吞咽困难(3/17)。术后26例(57.78%)出现“新常春藤征”,分别位于大脑前动脉供血区(2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前部(9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后部(6例)、大脑前动脉供血区和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前部(4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前部和后部(5例)。根据性别、年龄、病程、术前有无“常春藤征”、手术侧别、术后脑过度灌注综合征发生时间和恢复时间分层,术前无“常春藤征”、术后脑过度灌注综合征发生时间≤3 d和恢复时间≤7 d的患者术后“新常春藤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新型联合血管重建术对成人烟雾病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共纳入2021年5月至2022年4月在航空总医院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脑-硬脑膜-颞肌-动脉-骨膜瓣贴敷术的23例成人烟雾病患者,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行头部MRI、DSA和CT灌注成像并采用松岛分级系统进行侧支代偿分级,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CA)北京版评估患者认知功能。结果 23例患者术后MoCA总评分(t=4.132,P=0.000)以及视空间/执行功能(t=2.612,P=0.016)、记忆(t=5.144,P=0.000)、注意力(t=2.655,P=0.014)和定向力(t=2.105,P=0.047)分评分均增加。术后根据松岛分级系统,A级(供血区范围>大脑中动脉供血区2/3)12例、B级(供血区范围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1/3~2/3)8例、C级(供血区范围<大脑中动脉供血区1/3)3例。不同松岛分级患者手术前后MoCA总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096,P=0.032),仅松岛分级C级患者术后MoCA总评分低于B级患者(t=2.715,P=0.018)。13例(56.52%)...  相似文献   
6.
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诊断和治疗一直是神经外科的一个难题.近年来研究发现侵袭性垂体腺瘤与一些免疫相关分子关系密切.CD105对于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侵袭性生长和丰富血供有很好标记作用;CD147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明显升高,可以作为肿瘤侵袭性的一项指标;CD31在复发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强度明显升高,对侵袭性垂体腺瘤的预后评估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指导意义;CD44s与血CD44V6浓度值与侵袭性垂体腺瘤密切相关.IL-17及其受体、IL-4Roα、IL-13Rα1、IL-2Rγ、IL-1Rα、IL-6、IL-2及趋化因子受体CXCR4都与垂体腺瘤侵袭性关系密切.这些免疫相关分子为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治疗以三叉神经痛和/或面肌痉挛起病的桥小脑角区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21例以三叉神经痛和/或面肌痉挛起病的桥小脑角区肿瘤的临床资料,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切除肿瘤,其中17例同期行微血管减压术。结果肿瘤全切除18例,近全切除3例。术后原有面部疼痛或不自主抽搐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术后随访3~27个月,临床症状和肿瘤均无复发。结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治疗以三叉神经痛和/或面肌痉挛起病的桥小脑角区肿瘤的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对于同时存在血管压迫的病例,可同期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无功能垂体腺瘤(non-functioning pituitary adenomas,NFPA)手术治疗后部分病人复发。复发 NFPA 的处理一直是临床上比较棘手的问题。如何能够早期预测肿瘤复发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目前尚有争论。近年来,在预测 NFPA 复发及治疗方面取得一些新的进展,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脑-硬膜-颞肌-颅骨骨膜血管融通术(STA-MCA+EDMPS)结合颅骨钻孔治疗脑膜中动脉(MMA)自发代偿的烟雾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1年10月航空总医院神经外科采用STA-MCA+EDMPS+额部内侧颅骨钻孔手术治疗的19例(20例侧)MMA自发代偿的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儿童3例, 成人16例)。术后1周行头颅CT血管成像(CTA)三维重建, 以评估开颅范围及搭桥血管通畅性。术后12个月行门诊和(或)电话随访, 观察手术并发症。术后每6个月进行1次头颅CT或MRI检查, 以及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采用松岛分级评估侧支血管生长情况。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复查头颅CT灌注成像(CTP)评估脑组织血流灌注。结果 19例患者的20例侧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头颅CTA三维重建显示联合血管搭桥手术覆盖MCA区域, 额骨钻孔位于额部内侧大脑前动脉(ACA)区域。术后1周CTA和CTP检查提示搭桥血管通畅, 搭桥区域脑血流灌注较术前改善。8例术前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症状的患者术后TIA症状全部消失。5例成人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软性神经内镜治疗脑室铸型血肿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6年1月航空总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软性神经内镜治疗11例脑室铸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手术时间、术后脑室外引流时间,额外的脑脊液分流手术,术后3个月结果和相关并发症.结果 在发病后第4天和第5天接受软性神经内镜手术的2例患者需要随后的脑脊液分流手术.相比之下,在发病当天接受内镜手术的9例患者中,只有1例患者因为纤维粘连导致继发性梗阻,需要额外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术后3个月,所有6例mRS评分为2~3分的患者符合以下标准:初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高于8分,在发病当天接受软性神经内镜手术,并且脑室外引流时间小于4d.结论 使用软性神经内镜早期干预和术后短时间脑室外引流对于脑室铸型血肿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