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4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脊髓型颈椎病(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CSM)是颈椎病最严重的一种类型[1,2] ,一般将超过2 个以上节段颈脊髓受压的CSM称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MCSM ) [3-4].本文通过按年龄分组,回顾性对比研究了老年与非老年MCSM患者采取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临床疗效,为临床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不同细胞因子定向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成类神经元,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Ⅱ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取第5代细胞随机分成A、B、C、D 4组,在A组基础培养基中加入b FGF,B组中加入b FGF和BDNF,C组中加入b FGF、BDNF和BHA诱导培养,D组为对照组,使用含有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培养。诱导2周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的nestin、NEFH和GFAP mRNA表达情况,并通过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的变化。结果:Ⅱ型胶原酶消化法能成功分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第3代细胞发现,细胞均强表达CD29、CD44和CD105,而CD34、CD45和HLA-DR均未见表达。经定向诱导分化成类神经元后,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细胞表面突起增多,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nestin在A、B、C组均呈阳性表达,NEFH在A、B组呈阳性表达,而GFAP在A、B、C、D 4组均不表达。A、B组n EFH和nestin表达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本实验成功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所培养的细胞扩增迅速,生物学性状稳定;与b FGF单独处理相比,b FGF联合BDNF更能有效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成类神经元。  相似文献   
3.
血友病性关节炎(HA)是由于遗传性凝血因子VIII或IX缺陷导致关节出血,引起滑膜炎、骨质破坏、关节运动障碍的出血性关节病。国内对HA的报道较少,合并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VS)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4.
目的:讨论比较不同分娩方式分娩后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PR)的浓度指标变化规律,分析对血清CRP水平影响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8月本院妇产科分娩的产妇250例,其中经阴道分娩115例,剖宫产135例,测量产妇术中出血、手术时间、产后48 h体温及血常规等,同时测量产妇分娩前24 h、分娩时、分娩后24、48、72、96 h的CRP浓度,然后结合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剖宫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经阴道分娩组(P0.01),产后感染率高于阴道分娩组(P0.05);剖宫产组术后48 h中性粒细胞及体温明显高于经阴道分娩组(P0.01);两组分娩后CRP浓度逐渐升高,较分娩前水平有显著增高(P0.01);CRP在经阴道分娩后72 h开始降低,而在剖宫产分娩后96 h开始降低,剖宫产组分娩后不同时期CRP浓度均高于经阴道分娩组(P0.01)。结论:分娩方式是产后血清CRP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产后测量CRP对科学的选择分娩方式及临床治疗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伤柏膏在治疗急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患者疼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单侧踝关节损伤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分别在入院治疗前及治疗第3,7,14天对患者进行疼痛度视觉模拟评分(VAS)和kofoed评分,同时测量患者踝关节周径,以及踝关节损伤后下肢功能自我功能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第3,7,14天后,治疗组在VAS评分及肿胀消除上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第3天后Kofoed踝关节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治疗7,14d后,治疗组在Kofoed踝关节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自我功能评定上,治疗前和治疗第3天,两组患者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7,14d后,治疗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伤柏膏外敷治疗能够较快改善急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患者的疼痛,并改善相关功能性评分.  相似文献   
6.
背景:聚左旋乳酸材料有良好的支撑作用,具有三维模板作用,为细胞黏附、增殖和分化提供场所。目的:以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多孔聚左旋乳酸作为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化骨异位成骨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制备聚左旋乳酸多孔支架材料。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传代培养、鉴定及诱导成骨,ALP染色检测骨向分化。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聚左旋乳酸材料复合培养,MTT及扫描电镜检测细胞增殖和细胞材料复合情况,应用矿化诱导7d的细胞材料复合物植入兔大腿肌袋模型观察组织工程骨的异位成骨能力。4周后应用组织学观察新骨的形成情况。结果与结论:与聚左旋乳酸多孔支架材料复合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长良好,细胞增殖未受影响,扫描电镜示细胞在支架材料上吸附、生长良好。体外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骨向诱导后ALP染色阳性。矿化诱导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复合聚左旋乳酸材料植入动物4周时,形成明显的块状组织,质地坚硬。组织学检查见新形成的组织有成骨细胞及其周围有血管长入。提示聚左旋乳酸多孔材料对种子细胞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无影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细胞与聚左旋乳酸多孔材料复合体可在异位形成骨组织。  相似文献   
7.
背景:颈椎长节段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治疗方法目前各界尚存争议,无指导性的标准方案。目的:对比分析不同路径椎间植入物内固定治疗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效果。方法:随访35例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伴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前路内固定组10例患者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骨化灶切除或部分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后路内固定组16例患者采用颈后路单开门减压椎管成形、椎体侧块内固定;后路无内固定组9例患者采用后路单开门减压椎管成形。结果与结论: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治疗后12个月JOA评分改善率前路内固定组、后路内固定组、后路无内固定组分别为79.59%,83.01%及60.35%。治疗后前路内固定组1例患者并发脑脊液漏;后路无内固定组3例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后路内固定组治疗效果好,无并发症。表明后路椎管成形经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具有减压完全、安全有效、长期效果佳的特点,是治疗该病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iR-181b对骨肉瘤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培养骨肉瘤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181b在骨肉 瘤细胞中的表达。抑制miR-181b的表达,Transwell检测对骨肉瘤迁移和侵袭的影响;生物信息学分析miR-181b靶基因并采用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miR-181b和靶基因在骨肉瘤中是否直接作用,同时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靶基因在骨肉瘤细胞中的 表达以及Transwell检测靶基因对骨肉瘤迁移和侵袭的影响。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miR-181b在骨肉瘤细胞中高 表达。抑制miR-181b 的表达能够抑制骨肉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N-myc 下游调节基因2(NDRG2)是 miR-181b直接作用的靶基因,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验证了该结果;Western blotting检测表明NDRG2在骨肉瘤中低表达,而 抑制miR-181b 能够显著提高NDRG2 的表达。抑制miR-181b 的表达的同时抑制靶基因NDRG2 的表达,能够逆转抑制 miR-181b的表达对骨肉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的影响,从而显著提高骨肉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结论miR-181b在骨肉瘤中过 表达,NDRG2为miR-181b直接调控靶基因,抑制miR-181b能够提高NDRG2的表达从而抑制骨肉瘤细胞的迁移侵袭。  相似文献   
9.
脊髓型颈椎病(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CSM)是颈椎病最严重的一种类型[1,2] ,一般将超过2 个以上节段颈脊髓受压的CSM称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MCSM ) [3-4].本文通过按年龄分组,回顾性对比研究了老年与非老年MCSM患者采取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临床疗效,为临床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蛛网膜下腔减压、灌洗术治疗脊髓型颈椎临近节段退变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9月—2015年9月,23例脊髓型颈椎临近节段退变病的患者行显微镜下蛛网膜下腔减压、灌洗术,术后3个月、6个月、2年规律随访,随访时复查颈椎正侧位平片、颈椎CT、MRI,并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颈髓功能。结果:23例患者平均获随访至术后2年,所有病例在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症状缓解满意,术后随访各时间点未见内固定失效、骨性椎管再狭窄,术后3个月MRI见脊髓T2W高信号改变较术前明显减轻,术后6个月MRI见脊髓T2W高信号改变较术后3个月减轻、术后2年MRI检查见脊髓T2W高信号改变基本消失;术前JOA评分(7.67 ± 1.16)分,术后3个月、6个月、2年的JOA评分分别为(10.87 ± 0.82)分、(13.09 ± 0.73)分、(13.48 ± 0.67)分,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34.91 ± 8.64)%、(58.55 ± 7.40)%、(62.70 ± 6.46)%;术后JOA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术后6个月、术后2年JOA评分均高于术后3个月(P<0.05);术后2年JOA评分与术后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显微镜下蛛网膜下腔减压、灌洗术治疗脊髓型颈椎临近节段退变病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疗效主要与显微镜下松解脊髓各被膜间的粘连、解除硬脊膜内外的压迫及灌洗降低部位炎症因子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