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双心疾病是在患有心血管疾病的基础上合并精神心理疾病,目前西医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中医学认识到“滞”是双心疾病发生的病机关键,即郁瘀痰饮虚五端,虚实夹杂。人体气血津液、经络脏腑以“通”为安,失“通”则病,故治疗立足于“通法”灵活遣方用药,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温阳利水通其实滞;以滋阴养血、培元益气补虚通滞,调畅情志法贯穿始终,使气血得通,实邪得去,虚正得补,阴阳和合,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心与胆相通”首见于《五脏穿凿论》,后经李梴引述:“心与胆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为主。”心胆沟通于经络,协调于气机,统一于神志。该理论极大地概括了心胆疾病的治疗纲领,对于双心疾病的辨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室性早搏伴焦虑抑郁以心胆失和为发病基础,神明动乱为病机关键。临证时应重在恢复胆疏泄升发之性、固护决断之权,即通过调治胆腑,使胆通则枢机转利、胆清则火郁得散、胆壮则神有所主,如此胆气畅达无碍,心脉通畅搏动有序,神明无所偏倚,有助于双心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和法”作为中医学中的治疗大法,最早源于《中庸》“致中和”思想,指通过平调寒热、补泻互用等多种治疗手法,以使机体脏腑气血、阴阳、寒热达到“以平为期”的生理状态。其核心思想为“和其不和也”,对现代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慢性胃炎包含萎缩性和非萎缩性两种,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其病机复杂多样,单用西药治疗较为单一。崔向宁老师在临床中对于此病的治疗颇有研究,且疗效显著,认为“诸病不已,必寻道脾胃之中”。治疗上善以“和法”理论为指导,以调和气机贯穿始终,运用平调寒热、补泻兼施、辛开苦降等多种治疗方法,并结合现代病理与药理,自拟和胃消痞方,临床应用效如桴鼓。现就崔向宁老师对于此病的治疗心得和用药特点进行总结与探讨,以期为今后临床辨证治疗此病提供经验总结与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病作为临床最常见的慢性心脑血管疾病,其病因病机和致病特点与六郁密切相关。六郁之中,气郁为先,可致火郁、血郁、食郁、湿郁、痰郁,常兼而见之,治疗上以调肝护脾为总则,分别运用疏肝理气开气郁、泻火除烦散火郁、化瘀通络消血郁、消食除胀降食郁、运脾化湿解湿郁、化痰降浊除痰郁六法,以祛邪扶正、标本兼治,使诸郁得散,眩晕自宁。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5.
“心部于表”是对心的生理功能与表从属关系的高度概括。“心部于表”与肾治于里相对而言,阳主外,主动,意为心脏调节在表的阳气,而肾脏统摄在内的阴气,两者内外协调而使气血阴阳相顺接,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又心藏神,主血脉,为五脏六腑之主,主宰人体生命活动,心阳、心气鼓动气血津液外舍于周身,沟通表里,为心藏神提供物质基础。若心阳、心气受损,邪由表入,或邪由内生,风痰瘀血等病理产物损伤络脉,或直中心脉,皆可导致心脏受损。风之轻而气盛者,皆属风药。不仅具有开泄腠理,发散外邪之功,还可畅达阳气,行气胜湿,化瘀通络,醒神开窍,药力直趋病所。疏风散邪以理经通络,运转气机而畅通血脉之心;又可振奋阳气,化瘀解郁而恢复心之神识;前可畅达肝脾气机,燥湿醒脾,调和气血而助心之功能恢复。基于“心部于表”的理论内涵,探索风药理心之功,为临床治疗冠心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