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4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眼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学生兴趣偏低,为了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眼科专业知识,培养实用型高等医学人才.因此,我们在新乡医学院2004级眼耳鼻喉专业本科生的眼科学临床实践教学中,应用了"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模式[1]"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角膜前基质微穿刺术(ACSM)联合羊膜移植术(AMT)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BK)的疗效。方法13例(13只眼)BK患者为研究对象,男8例,女5例;年龄35~83岁,平均(70.5±15.2)岁,病程2~24个月。其中5例采用单纯AMT,8例采用ACSM联合AMT。观察两组患者移植片溶解时间、治疗前后视力改善情况以及复发等情况。结果单纯AMT组患者术后1~3d疼痛消失,羊膜移植片于术后7~20d溶解或脱落,平均(13±5)d,3周后角膜大泡消失,视力较术前无明显改善,3例复发。ACSM联合AMT组患者术后1~3d疼痛消失,羊膜移植片于术后25~52d溶解或脱落,平均(34±9)d,显著长于单纯AMT组(t=8.32,P〈0.05)。4周后羊膜与角膜上皮下组织融合。视力较术前略有改善。1例复发,但无自觉症状,未再次手术。结论ACSM联合AMT治疗BK较单纯AMT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对于患者术后泪膜的影响,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随机选取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的患者106例140眼,观察患者术前;术后1 d;1,2,3 wk;1 mo这六个时间节点的主观干燥异物感,通过角膜荧光素试验(FSC)、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和泪膜破裂时间(BUT)这三个指标测定患者的泪膜功能变化,并分析泪膜稳定性和角膜知觉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患眼术后1d;1,2wk干眼症状累计得分高于术前( t=8.53, P=0.000;t=6.27, P=0.000;t=9.02, P=0.000),患眼术后3 wk和1 mo干眼症状累计得分与术前相比无差异(t=1.91,P=0.824;t=1.27,P=0.069)。患眼术后1d;1,2wk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点与术前相比增多(t=11.64, P=0.000;t=9.61,P=0.000;t=8.87,P=0.001),患眼术后3 wk和1 mo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点与术前相比无差异(t=2.52, P=0.746;t=1.16,P=0.094)。患眼术后1d;1,2wk角膜知觉检测数值明显大于术前( t=9.61,P=0.000;t=9.27,P=0.000;t=11.39,P=0.024),术后3wk和1mo角膜知觉检测结果数值与术前相比无差异( t=1.19, P=0.562;t=2.17,P=0.501)。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会在短期内降低术眼泪膜的稳定性,但是在长期休养之后会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显微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MMC)加自体带角膜缘上皮结膜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80例患者(85只眼)在手术显微镜下分离球结膜与增殖变性组织,切除胬肉及变性组织,在球结膜下放置0.2mg/mL的MMC棉片5min。彻底冲洗后将同侧眼上方带有角膜缘上皮的结膜瓣移植到暴露巩膜上,术后0.2mg/mLMMC滴眼液点眼。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2.6个月,观察复发情况。结果术后反应轻,移植片存活,2只眼复发,复发率为2.36%。结论显微切除联合MMC加自体带角膜缘上皮结膜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术后眼压正常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chronic angle closure glaucoma,PCACG)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PCACG患者40例(54眼),均已行手术治疗,且眼压控制在21mmHg(1kPa=7.5mmHg)以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26眼)和对照组20例(28眼)。对照组术后应用维生素B12注射液50μg肌肉注射;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川芎嗪注射液160mg加入50g·L-1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观察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眼部血流动力学变化。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眼动脉(ocular artery,OA)、睫状后短动脉(short posterior ciliary ar-tery,SPCA)、视网膜中央动脉(central retinal artery,CR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末期流速(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时间平均最大血流速(time averaged maximum velocity,TAMV)和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等。结果治疗组治疗后OA和CRA的PSV、EDV、RI、TAMV较治疗前均有一定程度改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PCA的PSV、EDV、TAMV无明显改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RI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OA、SPCA和CRA的PSV、EDV、RI、TAMV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OA和CRA的PSV、EDV、RI、TAMV有一定改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PCA的PSV、EDV、TAMV有一定程度改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RI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芎嗪能改善PCACG术后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患者眼部血流动力学,降低SPCA的RI。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转甲状腺素蛋白(TTR)介导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4(STAT4)/miR-223-3p/F-box WD重复蛋白7(FBXW7)通路对高糖(HG)诱导的人视网膜内皮细胞(hRECs)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将hRECs分为对照组、HG组、HG+TTR组、HG+NC mimic组、HG+miR-223-3p mimic组和HG+TTR+miR-223-3p mimic组。生物信息学分析STAT4与miR-223-3p的靶向关系,并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进行验证。ELISA检测细胞中TTR水平,RT-PCR检测miR-223-3p水平,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血管生成实验分析血管生成率,Western blot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TTR、STAT4和FBXW7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HG组hRECs中TTR水平升高(P<0.05)。培养24 h时,与HG组相比,HG+TTR组细胞活力明显下降(P<0.05)。与HG组血管生成率(38.12±4.91)%相比,HG+TTR组hRECs血管生成率[(19.46±2.12)%]明显较小(P<0...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讨白藜芦醇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中的潜在机制,为白藜芦醇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使用CTD、DGIdb、Drugbank、Swiss Target Prediction、TCMSP数据库获得白藜芦醇的作用靶点。从GeneCard、DisGeNET、OMIM、DrugBank数据库获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疾病相关靶点。使用Venn图取交集即为白藜芦醇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作用靶点。将白藜芦醇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靶点蛋白上传至String数据库,将所得数据导入Cytoscape 3.7.1,构建白藜芦醇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靶点蛋白的蛋白互作(PPI)网络,并筛选出核心作用靶点。使用DAVID数据库对白藜芦醇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靶点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对核心作用靶点与白藜芦醇结合力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利用细胞活力实验观察白藜芦醇对高糖作用下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RCECs)细胞增殖的影响;检测不同浓度(40、80、160 μmol/L)白藜芦醇对高糖作用下HRCECs细胞STAT3、VEGFA、TNF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共获得白藜芦醇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作用靶点130个,并筛选出核心靶基因10个。KEGG途径分析富集的信号通路包括TNF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FoxO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显示,核心靶基因AKT1、IL-6、TNF、VEGFA、IL-1B、MAPK3、EGFR、JUN、STAT3及CASP3与白藜芦醇亲和力较好,尤其与STAT3、VEGFA和TNF具有强烈的结合活性。细胞实验显示,与模型组相比,白藜芦醇能明显抑制高糖作用下HRCECs的细胞增殖能力(P<0.05、0.01)。同时能明显降低高糖作用下HRCECs细胞STAT3、VEGFA、TNF mRNA表达(P<0.05、0.01)。结论 白藜芦醇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白藜芦醇可能通过作用于VEGFA、AKT1、CASP3、IL-6、STAT3、EGFR、TNF、和MAPK3等核心靶点基因,影响TNF信号通路和HIF信号通路等发挥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保松  焦军杰  李晓鹏 《眼科新进展》2011,31(12):1174-1176
目的 探讨眼球贯通伤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疗效.方法 对11例(11眼)临床确诊为眼球贯通伤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治疗时首先缝合眼球前部贯通伤入口,恢复眼压.一期手术后7~14d行二期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手术均采用现代闭合式三通道切口玻璃体切割术,自前向后清除混浊晶状体、玻璃体,切除创道的纤维条索,缝合后部创口后再处理眼内创口,剥膜、视网膜切开或切除,创口处行廓清处理、光凝或冷凝、气-液交换,硅油或C3F8充填.结果 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裸眼视力>0.3者5例,≥0.02者9例,手动~0.02者1例,光感~手动者1例.3~6个月行硅油取出6例,人工晶状体植入6例.最终视网膜在位10例,硅油依赖眼1例,视网膜复位率90.9%.结论 眼球贯通伤一期处理后,适时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部创口、眶内异物的正确处理对视力的恢复及预后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氯化十六烷吡啶滴眼液治疗豚鼠真菌性角膜炎的效果,最终为临床提供理想的抗真菌眼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健康豚鼠80只,利用改良的制作模型方法复制真茵性角膜炎动物模型,选择感染程度相似的60只豚鼠随机分为5组(A组:空白对照组:B组:氟康唑组;C组:那他霉素组;D组:CYC滴眼液-1组;E组:CYC滴眼液-2组).予药物滴眼,裂隙灯下直接观察、光镜观察各组角膜组织学改变及真菌孢子和茵丝,并对真菌性角膜炎进行临床评分,对比CYC对真茵性角膜病的疗效.结果 打开睑裂后第10天,临床评分:空白对照组为6.667±1.367,氟康唑组为4.833±1.472,那他霉素组为3.167±1.330,CYC-1组为1.500±1.225,CYC-2组为0.667±0.817.CYC组临床评分较其他各组缩小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C-1组和CYC-2组至打开睑裂第8天左右,溃疡已消失,角膜表面光滑,光镜下几乎不见真菌丝和孢体;而其他3组均可见炎性坏死,坏死组织周围可见大量菌丝和孢子.结论 采用剖除豚鼠角膜上皮、眼睑缝合、菌液滴眼的方法可以成功建立真菌性角膜炎的动物模型;CYC滴眼液较氟康唑和那他霉素能够更有效的治疗豚鼠茄病镰刀菌性角膜溃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复杂性眼外伤行玻璃体切割术手术时间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2012年5月至2017年5月就诊于我院的120例(128眼)复杂性眼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眼外伤后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的时间分为5组,比较各组间功能治愈的差异。结果 眼外伤发生后0~5 d行玻璃体切割术患者6例(6眼),功能治愈4例(4眼),功能治愈率66.67%;眼外伤发生后6~10 d行玻璃体切割术患者48例(50眼),其中功能治愈32例(34眼),功能治愈率68.00%;眼外伤发生后11~15 d后行玻璃体切割术患者30例(34眼),其中功能治愈24例(26眼),功能治愈率76.47%;眼外伤发生后16~20 d行玻璃体切割术患者18例(20眼),其中功能治愈8例(8眼),功能治愈率40.00%;眼外伤发生后21~25 d行玻璃体切割术患者10例(10眼),其中功能治愈2例(2眼),功能治愈率20.00%;眼外伤发生后>25 d行玻璃体切割术患者8例(8眼),其中功能治愈2例(2眼),功能治愈率25.00%。眼外伤发生后11~15 d行玻璃体切割术患者的功能治愈率高于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适宜的手术时间是影响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复杂性眼外伤的重要影响因素,眼外伤后最适宜的玻璃体切割术时间是眼外伤发生后11~15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