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目的:应用蒿芩清胆汤对流感病毒性肺炎湿热症模型进行治疗,并探索其中可能存在信号通路,为评价其作用打下实验基础。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病毒组(单纯病毒感染)、模型组(高脂饮食+湿热环境+病毒感染)、阳性药物组(模型组+病毒唑)、蒿芩清胆汤组(模型组+蒿芩清胆汤)。造模成功后取小鼠肺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组织切片NF-κB阳性光密度值;提取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用RT-PCR的方法检测其NF-κBmRNA的表达,测定各组小鼠肺指数并计算肺指数抑制率,再进行比较。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蒿芩清胆汤组的小鼠肺病变程度明显好转,肺组织NF-κB的阳性表达及腹腔巨噬细胞NF-κBmRNA的表达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蒿芩清胆汤对流感病毒性肺炎湿热症疗效显著,而它是通过下调NF-κB的表达来干预肺泡内炎症反应,减少肺组织损伤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在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机理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138例,其中48例为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男34例、女14例,年龄19 ̄58岁;52例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男41例、女11例,年龄23 ̄69岁;38例为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男31例、女7例,年龄21 ̄70岁。正常对照组60例,均为健康献血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各组乙型肝炎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血清中IL-6、IL-12水平。结果三组IL-6、IL-12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重型乙型肝炎组与急性及慢性乙型肝炎组比较,IL-6有显著性差异(P<0.01);急性乙型肝炎组与慢性及重型乙型肝炎组比较,IL-12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余各组之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L-6的变化与乙型肝炎肝细胞损害程度密切相关,而IL-12则在机体的抗病毒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其值升高可能预示肝病向良好转归。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肾移植术后随访患者血清中SOD的活性和p2微球蛋白含量的变化,研究SOD和B2微球蛋白在检测慢性移植肾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肾移植术后随访的患者和健康查体的人群分成慢性移植肾肾病组、移植后肾功能稳定组、移植后肾功能异常组(经移植肾穿刺活检排除是慢性移植肾肾病的其他类型肾病患者)、健康对照组,检测各组研究对象血清中SOD的活性、cr和B2微球蛋白的浓度,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慢性移植肾肾病组、移植后肾功能异常组和移植后肾功能稳定组患者血清中SOD活性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慢性移植肾肾病组显著低于移植后肾功能异常组和移植后肾功能稳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肾功能异常组和肾功能稳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l_O.442)。慢性移植肾肾病组患者血清中B2微球蛋白的浓度明显高于移植后肾功能异常组、移植后肾功能稳定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移植后肾功能异常组亦明显高于移植后肾功能稳定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移植后肾功能稳定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6)。结论检测SOD活性和p2微球蛋白含量对鉴别慢性移植肾肾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湿热证小鼠模型肺组织病理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甲1型流感病毒(H1N1)性肺炎湿热证小鼠模型肺组织病理变化,为中医药抗H1N1流感病毒的研究提供模型支撑。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病毒组(单纯病毒感染造模)、湿热模型组(肥甘饮食+湿热环境+病毒感染)。模型结束后剖杀小鼠,肉眼和光镜检测肺组织病理变化并记录肺病变的性质与程度。结果:湿热模型组和病毒组大多数均可见两个肺叶以上成片的实变区,且光镜下有不同程度的以细支气管为中心的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及轻度鳞状上皮化生等细胞形态学改变。结论:甲1型流感病毒(H1N1)感染造成小鼠肺组织大面积实变导致呼吸衰竭是小鼠发病及死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湿热证模型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建立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湿热证模型,为中药应用于湿热证治疗提供模型基础.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病毒组(单纯病毒感染造模)、模型组(肥甘饮食+湿热环境+病毒感染).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小鼠肺病毒含量.并与正常组、病毒组小鼠进行肛温、血脂、肺病变程度等方面的比较.结果 正常组、病毒组、模型组小鼠的体重分别为(21.5±0.91),(19.44±1.55),(22.16±0.94)g,模型组高于正常组、病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肛温分别为(35.8±0.4),(35.6±0.3),(36.6±0.4)℃,模型组温度增高(P<0.05).此外模型组血脂亦较其他2组升高明显.模型组、病毒组的肺指数和肺病变程度和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模型无论发病条件、病变程度,还有主要症状体征均近似于中医湿热证型,操作简单,重复性好,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