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5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腹腔镜下热消融治疗胆囊旁肝癌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腹腔镜下经皮热消融治疗各类胆囊旁肝癌21例共32个病灶,术后复查肝功能、甲胎蛋白(AFP)、增强CT,观察疗效。结论手术前后Child-pugh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本组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腹腔镜下(LUS)超声发现新病灶2例共2个;术前AFP升高的15例患者术后12例显著降低,3例无改变;术后四周复查增强CT,28个病灶完全消融,4个癌灶残留,再次行经皮热消融后达完全消融。随访12个月,2例复发(9.5%)。结论LC联合热消融使胆囊旁肝癌患者获得了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纳米磁流体靶向栓塞食道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止血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10条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动物模型(犬)随机分为栓塞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经股静脉注射吸附纤维蛋白原的磁流体10 ml,食道内磁控30 min,观察出血量及止血时间,并取食道、脑组织、肝、肺、肾、心肌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治疗组出血量(46±18)ml小于对照组(66±1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止血时间(4.60±0.44)min小于对照组(5.00±0.5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学检查发现治疗组食道黏膜下静脉及穿支静脉血栓形成,脑组织、肝、肺、肾、心肌均未发现异位栓塞.结论 纳米磁流体可以用于食道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靶向栓塞,缩短止血时间,减少出血量,避免发生异位栓塞.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hemostasis effect and safety of targeted embolization of esophagus varix hemorrhage with nano-magnetic fluid. Methods Ten canine models of esophagus varix hemorrhag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mbolotherap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In embolotherapy group,10 nl nano-magnetic fluid treated with fibrinogen was injected through vena femoralis and exposed to magnetic field for 10 min. Bleeding volume and hemostasis effect were recorded.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esophagus, brain, liver, lung, kidney and myocardium were observed. Results Bleeding volume in embolotherapy group (46 ±18) ml was less than in control group (66±15) ml (P<0. 05). Hemostasis time in embolotherapy group (4.60 ±0.44) min was shorter than in control group (5.00 ±0.52) min (P <0.05).Thromboses were found in the submucosal vein and perforating branch vein of embolotherapy group. However, no thrombosis was found in the brain, liver, lung, kidney and myocardium. Conclusion Nano-magnetic fluid can be used for targeted embolization of esophagus varix hemorrhage to promote hemostasis and avoid allotopia thrombosis.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鲍曼不动杆菌菌株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型及耐药性分析,为临床防控提供指导。方法收集非重复鲍曼不动杆菌42株,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 MLST)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型,eBURST分析菌株亲缘性,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42株鲍曼不动杆菌被分为10个ST型,其中ST195及ST208最常见,占总数的69.0%,eBURST分析提示主要流行克隆为CC92。根据纸片药敏结果,菌株对多黏菌素B的敏感性最高为100%,其余抗生素的敏感率均小于30%,42株菌株可分为多重耐药( MDR)菌株11株,广泛耐药( XDR)菌株31株。优势克隆CC92与非CC92的MDR、XDR菌株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6)。结论鲍曼不动杆菌CC92广泛流行,CC92与非CC92菌株的耐药性无差别,CC92的成功流行可能更依赖于对医院环境的高度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腹腔镜下热消融治疗胆囊旁肝癌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腹腔镜下经皮热消融治疗各类胆囊旁肝癌21例共32个病灶,术后复查肝功能、甲胎蛋白(AFP)、增强CT,观察疗效.结论手术前后Child-push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本组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腹腔镜下(LUS)超声发现新病灶2例共2个;术前AFP升高的15例患者术后12例显著降低,3例无改变;术后四周复查增强CT,28个病灶完全消融,4个癌灶残留,再次行经皮热消融后达完全消融.随访12个月,2例复发(9.5%).结论 LC联合热消融使胆囊旁肝癌患者获得了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制一种手术装置-胰肠吻合链,以简化Whipple术中胰肠吻合的操作步骤,减少胰漏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1)胰肠吻合链结构:胰肠吻合链外形呈手链状,由A链和B链两部分组成。(2)手术方法:A链依赖其钩齿结构将空肠断端紧紧固定于胰颈部;B链让空肠与胰颈紧密结合,消除两者之间的空隙。(3)动物实验:采用上述胰肠吻合链进行两头家猪的胰肠吻合手术,观察胰肠吻合所需时间、胰肠吻合口的耐受压,家猪的生存情况,2周时剖腹观察腹腔及吻合口周围的情况,病理检查吻合口周围组织。结果两头家猪胰肠吻合时间分别为15min和13min。胰肠吻合口能耐受90cmH2O的压力。术后观察2周,未发现吻合口漏和其他并发症,家猪正常生存。2周后剖腹检查发现,无腹水,胰肠吻合口周围是粘连的小肠,分离粘连后见肠吻合口处的空肠与胰腺组织已正常愈合,组织有光泽、弹性好。将吻合口切取送病理检查,胰肠结合处均已由结缔组织修复,胰腺残端端面有少量黏膜上皮覆盖。结论采用胰肠吻合链进行胰肠吻合术,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误差,达到简便、安全的目的,有望减少甚至避免胰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广泛应用于骨髓间质干细胞的标记方法主要为绿色荧光蛋白标记法,但标记与固定程序复杂,操作繁琐,易出现偏差。氯甲基苯甲酰氨(Chloromethyl—benzamidodialkylcarbocyanine,CM-Dil)是亲脂性膜荧光染料,能够与含有肽和蛋白质的硫氢基结合进而标记整个细胞。目的:探讨CM—Dil对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内示踪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内外细胞学观察,于2007—05/12在中山大学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SPF级Wistar大鼠40只,由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CM—Dil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方法:在体外,以标记CM-Dil的骨髓间质干细胞作为实验组,以未标记CM-Dil的骨髓间质干细胞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细胞生长与增殖情况,MTT法检测细胞生长增殖情况。在体内,分别将标记CM—Dil的骨髓间质干细胞经门静脉移植及肝内培养,于移植后第7,15,21,30天制备肝脏切片。主要观察指标:骨髓间质干细胞CM—Dil标记率,标记细胞在肝内定植、生长与分布。结果:体外培养结果显示,两组骨髓间质干细胞在细胞生长、增殖、分裂以及形态学上均基本相似,在绿色光激发下,CM—Dil发出红色荧光,24h后细胞标记率为100%,21d后CM-Dil标记的骨髓间质干细胞荧光开始淬灭。体内实验中,经门静脉移植的骨髓间质干细胞在肝脏内主要位于间质,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分化细胞;肝内培养的骨髓间质干细胞在培养孔内呈“贴壁生长”,为椭圆形分化细胞,未发现骨髓间质干细胞进入并定植于肝组织内;CM—Dil标记的骨髓间质干细胞荧光开始淬灭的时间亦为21d。结论:CM—Dil染色简单、方便、稳定,荧光开始淬灭时间较长,可望成为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内示踪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对腹膜后巨大海绵状淋巴管瘤手术治疗方法的认识,提高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成人腹膜后巨大海绵状淋巴管瘤的手术治疗过程,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结果腹膜后巨大海绵状淋巴管瘤完整切除,手术顺利,术后恢复好,未发生任何手术并发症。结论手术切除腹膜后巨大海绵状淋巴管瘤,需熟悉局部解剖关系,妥善保护周围组织,结扎离断与肿物相连的筋膜、淋巴管和血管组织,完整切除肿瘤,术后充分引流。  相似文献   
8.
经单鼻孔-蝶窦显微切除垂体腺瘤的方法与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目的 总结经单鼻孔-蝶窦显微切除垂体腺瘤的手术体会与疗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92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0例,女52例;年龄5-78岁。垂体微腺瘤12例,大型垂体腺瘤47例,巨大型及复发性垂体腺瘤24例,垂体囊肿5例,垂体脓肿2例,颅咽管瘤2例。结果 术后早期(1周内)复查的CT或MR,本组垂体微腺瘤、垂体囊肿、垂体脓肿、颅咽管瘤全切除率达98%,大型垂体腺瘤全切除率达80.9%,巨大或复发性腺瘤全切除率达62.5%。术后短暂尿崩5例,脑脊液漏2例,经治疗全部治愈。无颅内感染、视神经损伤等。术后月经恢复,性功能改善占82%,8例要求生育者有6例术后1~9个月怀孕;视力改善占90%;60%垂体内分泌激素恢复正常。结论 经单鼻孔-蝶窦-显微切除垂体腺瘤(必要时辅以内窥镜)是一种更理想的治疗方法,对于中小型腺瘤,可根据术者的经验及习惯采用内窥镜手术或者显微手术,对于巨、大伴有广泛侵袭扩展、质地坚韧,血供丰富的肿瘤应以显微手术方法为主,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神经外科医生的显微手术技巧。具有损伤少、肿瘤全切除率高,术后恢复快,合并症很少,生活质量高的优点。 [关键词] 垂体腺瘤 经蝶入路 显微手术 内镜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腹腔镜下热消融治疗胆囊旁肝癌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腹腔镜下经皮热消融治疗各类胆囊旁肝癌21例共32个病灶,术后复查肝功能、甲胎蛋白(AFP)、增强CT,观察疗效.结论手术前后Child-push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本组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腹腔镜下(LUS)超声发现新病灶2例共2个;术前AFP升高的15例患者术后12例显著降低,3例无改变;术后四周复查增强CT,28个病灶完全消融,4个癌灶残留,再次行经皮热消融后达完全消融.随访12个月,2例复发(9.5%).结论 LC联合热消融使胆囊旁肝癌患者获得了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癌家族史对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后复发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收集79例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家族发病情况、术后复发率、1、2、5年的生存率,按有无家族肝癌史分为2组:有家族肝癌史的原发性肝癌组为FH组,34例;无家族肝癌史的原发性肝癌组为NH组,45例.对所有患者行术后随访,随访周期为3个月至10年,中位随访时间48.5个月,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Log-Rank检验比较2组患者术后生存率和复发率. 结果 FH组34例肝癌来自33个家族,共计104例肝癌,平均3.2例/家族;单个家族中发生3个或者3个以上肝癌的有6例(17.6%);家族中父亲和(或)母亲患肝癌的有13例(39.4%).FH组术后半年、1年、2年复发率为15.1%,22.3%,40.1%,与NH组的10.3%,17.4%,25.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x2=5.762,6.434,5.987,均P<0.05);FH组1、2、5年生存率为57%、46%、40.3%,与NH组的85.3%、75.2%及61.5%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x2=8.986,9.765,7.634,均P<0.05).结论 肝癌家族史影响HCC患者手术预后,有家族肝癌史的肝癌患者比没有家族肝癌史的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