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75篇
内科学   12篇
皮肤病学   24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93篇
预防医学   21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2.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家兔肢体缺血再灌注所致心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家兔40只,随机分4组:Ⅰ组为假手术对照组、Ⅱ组为缺血再灌注组、Ⅲ组为葛根素低剂量治疗组、Ⅳ组为葛根素高剂量治疗组.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Bcl-2和Bax蛋白表达;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比色法测定心肌组织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丙二醛(MDA)含量,测定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活性;通过生理记录仪观察心功能指标.结果:与Ⅱ组比较,Ⅲ、Ⅳ组左心室功能增强,且Ⅳ组的左心室收缩功能比Ⅲ组增强,同时,Ⅲ、Ⅳ组心肌组织MDA含量和血清LDH活性减少,Bax蛋白表达减少,Ⅳ组的心肌凋亡指数低于Ⅱ组,心肌Bcl-2表达高于Ⅱ组.结论:葛根素促进肢体缺血再灌注后心脏功能的恢复,表现为剂量依赖效应,其作用机制与抗氧化损伤和抗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coronary slow flow, CSF)现象的临床危险因素及炎症反应在其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TIMI)临床试验血流帧数(corrected TIMI frame count, CTFC)评价冠状动脉血流情况。入选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 CAG)并证实CSF的患者96例为CSF组,入选同期行CAG证实血流完全正常的患者106例为非慢血流(non-CSF, NCSF)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生化指标及相关炎症因子(包括外周静脉血及冠状动脉血)之间的差异,炎症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 reactive protein, 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MMP-9)。同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CSF的危险因素及其与炎症反应的相关性。结果:CSF组冠状动脉三分支的CTFC值均显著高于NCSF组(前降支:32.3±3.7 vs 17.8±2.1;回旋支:34.5±3.9 vs 23.1±2.8;右冠状动脉:34.9±4.3 vs 21.4±3.2,P均<0.01),且右冠状动脉为CSF最常见的受累冠脉(83.3%)。单因素分析发现:CSF组患者体质指数,糖尿病比例,尿酸,冠状动脉血IL-6、hsCRP,外周静脉血及冠状动脉血MMP-9均显著高于NCSF组(P<0.05或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体质指数(OR=1.313, 95%CI 1.026~1.654, P=0.034)、糖尿病(OR=1.604, 95%CI 1.198~2.466, P=0.006)、高尿酸水平(OR=1.036, 95%CI 1.006~1.102, P=0.027)、外周静脉血MMP-9(OR=2.279, 95%CI 1.478~4.022, P=0.004)、受累冠状动脉血MMP-9(OR=3.145, 95%CI 2.011~5.023, P=0.000)是发生CS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体质指数、糖尿病、尿酸是CS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全身炎症反应相比,受累冠脉局部炎症反应与CSF更相关;炎症因子MMP-9在CSF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联合小剂量胺碘酮治疗CHD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相应标准的86例病人按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药物及胺碘酮进行治疗,观察组除对照组治疗外给予病人稳心颗粒进行治疗,共治疗4周。结果:在心律失常相关指标的比较上,两组与治疗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或P0.01),且观察组的降低程度更为明显(P0.05);在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的比较上,观察组均要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稳心颗粒联合小剂量胺碘酮治疗CHD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姬松茸多糖(ABP)对脂多糖(LPS)诱导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HUVECs分为Control组、LPS组(终浓度为1 μg/mL LPS构建细胞损伤模型)、LPS+ABP组(LPS基础上分别用10、20、50 μg/mL ABP进行干预),CCK-8法检测ABP对HUVECs的细胞毒性作用,ELISA法、Western blot及RT-PCR检测各组炎症因子及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及核转位。结果:LPS组TNF-α、IL-6、COX-2、iNOS、ICAM-1、VCAM-1蛋白及p-p65/p65、p-IκB/IκB蛋白相对表达量较Control组显著升高(P <0.01);LPS+ABP组随药物浓度升高,TNF-α、IL-6、COX-2、iNOS、ICAM-1、VCAM-1蛋白及p-p65/p65、p-IκB/IκB蛋白表达较LPS组逐渐降低(P <0.05)。LPS组TNF-α、IL-6、COX-2、iNOS、ICAM-1、VCAM-1 mRNA较Control组显著升高(P <0.01);LPS+ABP组随药物浓度升高,TNF-α、IL-6、COX-2、iNOS、ICAM-1、VCAM-1 mRNA表达较LPS组逐渐降低(P <0.05)。结论:ABP可以通过抑制LPS诱导的炎症因子和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来减轻HUVECs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中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采用血液透析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尿毒症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对心肌酶谱变化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相应标准的82例尿毒症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联合组与基础组各41例,基础组给予患者高通量血液透析和相应的对症治疗,联合组在除基础组治疗外,再加入血液透析滤过及美托洛尔和曲美他嗪进行治疗,两组治疗均3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从肾功能的相关生化指标、心肌酶相关生化指标、临床疗效等几方面比较,联合组均优于基础组。结论:采用血液透析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尿毒症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应用疗效显著,且能够有效降低肌酸磷酸激酶、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羟丁酸脱氢酶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休克时灌流量减少是微循环障碍的特征性病变,白细胞粘着于细静脉壁和嵌塞毛细血管是休克的微循环灌流量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作为白细胞粘附的第一步,L-选择素参与了白细胞沿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快速滚动,实验见休克大鼠L-选择素转录表达下调及白细胞表面L-选择素显著减少,有助于微循环的通畅.细胞激活过程中L-选择素表达迅速变化.L-选择素从刺激的白细胞表面快速脱落,成为可溶性L-选择素(sL-选择素),高浓度sL-选择可抑制L-选择素介导的黏附,生理浓度时可引发20%左右白细胞黏附于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8.
BiPAP呼吸机在撤机困难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撤机困难时应用BiPAP过渡脱机的可行性。方法:对24例较长时间机械通气的患者,采用经鼻(面)罩BiPAP通气辅助撤机。结果:BiPAP通气后收缩压有所下降,舒张压在治疗后无明显变化,心率明显下降。血气分析及呼吸功能变化示无创通气治疗后pH值、PaO2、SaO2、VT与机械通气时相比下降不明显(P>0.05)。脱离BiPAP机后的PaO2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无创通气1h时的PaCO2上升,其余时刻PaCO2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其治疗后的均值有所下降。24例患者除3例因排痰不畅,导致二氧化碳潴留,需重新插管机械通气,其余21例经BiPAP通气1~3d,成功脱离BiPAP支持,自主呼吸及咳嗽排痰均较好,无出现明显的无创通气的并发症。结论:合理地应用BiPAP无创通气协助早期脱离有创通气是可行的,既可明显减少机械通气的应用时间,且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又能改善呼吸功能,同时允许任何时相的自主呼吸,同步性好,无需应用镇静剂,耐受性好,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脱机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不同时间段的血乳酸水平对脓毒症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以期为临床上合理选用血乳酸提供一定的研究证据。 方法基于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纳入3 299例脓毒症患者。根据患者院内死亡情况,将3 299例脓毒症患者分为院内存活组(2 445例)和院内死亡组(85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比、监护室类型、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APSⅡ)、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入院24 h内血乳酸的最大值[血乳酸(24 h,max)]及最小值[血乳酸(24 h,min)]及24 ~ 48 h血乳酸的最大值[血乳酸(48 h,max)]及最小值[血乳酸(48 h,min)]。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影响脓毒症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因素,并用Z检验比较曲线下面积(AUC)。 结果院内存活组患者的血乳酸(24 h,max)[3.0(1.8,4.8)mmol/L vs. 3.6(2.1,6.3)mmol/L]、血乳酸(24 h,min)[1.5(1.1,2.2)mmol/L vs. 1.8(1.3,2.9)mmol/L]、血乳酸(48 h,max)[1.5(1.1,2.3)mmol/L vs. 2.5(1.5,4.4)mmol/L]、血乳酸(48 h,min)[1.3(1.0,1.8)mmol/L vs. 1.9(1.3,3.2)mmol/L]、SAPSⅡ评分[44(35,54)分vs. 48(37,59)分]及SOFA评分[6(4,9)分vs. 8(5,11)分]均较院内死亡组显著降低(H = 7.350、9.535、13.473、12.720、6.734、8.033,P均< 0.001)。将上述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乳酸(24 h,max)[比值比(OR)= 1.099,95%置信区间(CI)(1.069,1.130)]、血乳酸(24 h,min)[OR = 1.300,95%CI(1.220,1.385)]、血乳酸(48 h,max)[OR = 1.330,95%CI(1.271,1.391)]、血乳酸(48 h,min)[OR = 1.558,95%CI(1.451,1.673)]、SAPSⅡ评分[OR = 1.014,95%CI(1.008,1.020)]和SOFA评分[OR = 1.084,95%CI(1.059,1.110)]均为影响脓毒症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P均< 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乳酸(24 h,max)[AUC = 0.574,95%CI(0.551,0.597)]、血乳酸(24 h,min)[AUC = 0.614,95%CI(0.591,0.636)]、血乳酸(48 h,max)[AUC = 0.693,95%CI(0.672,0.715)]、血乳酸(48 h,min)[AUC = 0.689,95%CI(0.668,0.710)]、SAPSⅡ评分[AUC = 0.577,95%CI(0.555,0.600)]及SOFA评分[AUC = 0.592,95%CI(0.569,0.614)]对脓毒症患者院内死亡均具有预测价值(P均< 0.001),且血乳酸(48 h,max)和血乳酸(48 h,min)的AUC均显著高于血乳酸(24 h,max)(Z = 7.310、7.064,P均< 0.001)和血乳酸(24 h,min)(Z = 5.078、4.821,P均< 0.001)、SAPSⅡ评分(Z = 7.126、6.880,P均< 0.001)和SOFA评分(Z = 6.204、5.959,P均< 0.001)。 结论入院24 ~ 48 h的血乳酸水平对脓毒症患者院内死亡可能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凝血因子Ⅻ活性的变化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Ⅻ活性(FⅫ:C)的变化对纤维蛋白(原)溶解功能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采用一期法测定63例DVT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组的FⅫ:C,同时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纤溶酶原活性(PLG:A),酶联免疫法测定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性(t-PA:Ag)、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抗原性(PAI-1:Ag)及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D-D)含量。结果DVT组FⅫ:C和PLG:A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5例(7.9%)年龄<45岁的患者FⅫ:C低于正常对照组x--2s。PAI-1:Ag、D-D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t-PA:Ag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FⅫ:C下降易导致纤溶酶原内激活途径受抑制,DVT的形成与FⅫ:C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