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分析糖尿病足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指导患者选择抗菌药物。方法提取76例糖尿病足患者的分泌物,培养病原菌,分析病原菌分布。做药敏实验,分析病原菌耐药性。结果共培养出89株病原菌,革兰阳性菌56株(62.92%),其中金黄葡萄球菌25株(28.09%),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7株(19.10%),链球菌11株(12.36%),肠球菌3例(3.37%);革兰阴性菌25株(28.09%),其中铜绿假单胞菌13株(14.61%),肺炎克雷伯菌9株(10.11%),大肠埃希菌2株(2.24%);真菌8株(8.99%),其中白色念珠菌5株(5.62%),平滑念珠菌3株(3.37%)。结论糖尿病足患者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居多,不同菌种对不同药物具有不同的耐药性,应根据不同菌种选择不同药物。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儿童药物中毒的临床特点。方法:统计我院儿内科2000-2017年收治的儿童药物中毒病例75例,按患儿的性别、年龄、中毒原因、药物分类、临床表现、救治及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岁的幼儿期童居多(66.7%),儿童误服(90.7%)为主要病因,中毒药品种类居前3位是:抗高血压药、精神药物和维生素、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类药。结论:药物存放不当与误服密切相关,家长和社会需加强对儿童误服药物的关注,重视对公众家庭备用药物管理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过表达人组织激肽释放酶对病毒性心肌炎(VMC)小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方法:24只4周龄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Sham组)、模型组(Model组)、病毒性心肌炎+hKLK1基因载体组(EZ.hKLK1组)、病毒性心肌炎+空载体组(EZ.null组)。采用腹腔注射柯萨奇B3病毒液构建VMC模型,通过尾静脉注射高表达人组织激肽释放酶的慢病毒颗粒(pEZ-Lv105-hKLK1)。第30天,心脏超声检测心功能后,断颈处死小鼠,计算心脏体重比,心肌胶原含量以及Ⅰ型和Ⅲ型胶原比值,Western blot法测定hKLK1、TGF-β1蛋白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相比,Model组心脏指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s)、心肌胶原含量、Ⅰ/Ⅲ胶原比值、TGF-β1的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左心室缩短分数(FS)和射血分数(EF)显著降低(P<0.05),提示造模成功;与Model组相比,EZ.hKLK1组KLK1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同时心脏指数、LVEDd、LVEDs、心肌胶原含量、Ⅰ/Ⅲ胶原比值、TGF-β1的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FS和EF显著升高(P<0.05),而EZ.null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KLK1可通过调节TGF-β1的表达而发挥抑制VMC小鼠心肌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阿昔洛韦与不同输液配伍的稳定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考察阿昔洛韦在几种临床常用的输液中不同pH值下的含量变化及其配伍稳定性。方法: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阿昔洛韦在几种临床常用的输液中不同pH值下的含量变化并考察其配伍的稳定性。结果与结论:24h内外观无明显改变,但其含量在4:1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中变化较大,建议不用此种输液与阿昔洛韦配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进一步有效控制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在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系统的医院感染监测数据库中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发生医院感染病例1 983例,其中医院感染多重耐药菌病例215例作为观察组,在余下的1 768例医院感染非多重耐药菌中随机抽取215例病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χ2检验与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观察组感染前平均住院时间为(12. 74±55. 85) d,非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对照组感染前平均住院时间为(25. 81±59. 35) d,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 352,P<0. 05)。气管插管、呼吸机使用、插导尿管、深静脉插管、插胃管在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暴露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抗菌药物使用数量在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暴露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种类和数量在观察组和对照组暴露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多因素分析表明侵袭性操作(OR=2. 452)和抗菌药物使用(OR=2. 077)是医院感染多重耐药菌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侵袭性操作和抗菌药物使用是医院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危险因素,医院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对于患者留置的管道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同时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药学干预乳腺、甲状腺和疝气三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的效果.方法 临床药师下临床,教育和培训相关的医务人员,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实施干预,全院通报;院感科协助,对干预前后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使用品种、使用品种数、平均使用品种数、使用时机、疗程和平均使用金额进行对比.结果 干预后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较干预前下降92.09%,使片品种由两大类16个品种减少到一类3个品种,平均使用品种数南干预前的1.64下降到干预后的0.08,平均使用金额由干预前的917.76元下降到干预后的9.88元.结论 对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实施药学、行政和院感的三方面共同干预,使抗菌药物的使用品种数和使用率明显下降,药物费用也显著下降,证明干预措施有效,可有效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9.
加替沙星对家兔茶碱药动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注射用加替沙星对茶碱在家兔体内药动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 (FPIA)测定氨茶碱单用及与加替沙星合用后家兔体内茶碱血清浓度 ,并对 2组药动学参数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单用氨茶碱及与加替沙星合用后的药 -时曲线符合 -室模型。加替沙星使茶碱的AUC、血药浓度显著增加 (P均 <0 0 5 ) ;表观分布容积显著下降 (P <0 0 5 ) ;清除率显著下降 (P <0 0 1) ;消除半衰期相应延长 ,消除速率常数减少 ,但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在家兔体内 ,合用加替沙星对茶碱的消除药动学有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