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溶组织内阿米巴“Hus:105”株滋养体外有质膜包绕,质膜外面有绒毛状外衣,厚155~210A。胞质中的食物泡内有淀粉粒或细菌(后二者未见于同一食物泡内)。不同食物分别在不同的食物泡内进行消化。淀粉粒的消化从粒的内部开始。胞质内有花瓣形和不规则排列的杆状体,它们可能与阿米巴的致病性有关。胞质内聚合的多核糖体反映了存在蛋白的合成。细胞核外有核膜,核质周缘有染色质粒及钮扣小体,核仁位于中央,钮扣小体的起源及功能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从感染克氏锥虫的小鼠切取病变心肌组织,同时取培养的锥虫作电镜观察。结果显示:无鞭毛体圆或椭圆形。鞭毛袋内藏鞭毛。无鞭毛体的鞭毛较短,大都藏于袋内。在鞭毛横切面上,周围有9对微管,中央有2根微管。质膜下有排列整齐的膜下微管,约143根。动基体腊肠状,内腔中含有呈“8”字形紧密排列的DNA纤丝。高尔基复合体呈囊状。在小鼠心肌纤维中,常可见簇状排列的无鞭毛体。锥鞭毛体的动基体在核后方,动基体的DNA由平行而疏松排列的纤丝组成。动基体DNA纤丝在无鞭毛体及锥鞭毛体内形态显著不同。阐明这种形态变化的本质,对揭示动基体功能将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感染墨西哥利什曼原虫的仓鼠的肿大趾跖部位,切取病变组织,电镜观察原虫形态。无鞭毛体平均长度3.64μm。表膜分内外两层。膜下微管中心间距55.2nm。膜下微管总数约100~110根。鞭毛袋内藏鞭毛。鞭毛从基体发出。基体后部鞭毛公式为“9×2+O”,前部为“9×2+2”。动基体腊肠状。内腔中有高度弯曲的DNA纤丝。动基体有时与线粒体相连,表明前者具线粒体功能。墨西哥利什曼原虫的超微结构,与其他利什曼原虫相似。但原虫长度、膜下微管中心间距及膜下微管数有一定区别,可能为利什曼原虫的虫种鉴定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4.
伯氏疟原虫红内期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裂殖子前端有微线体及棒状体,二棒状体的小管汇合成总管通到类锥体。棒状体的内含物与裂殖子入侵红细胞有关。光学显微镜(简称光镜)下环形体中央的“空泡”实质上是红细胞胞质。滋养体质膜与红细胞膜形成镶嵌结构,有利虫体与宿主细胞物质交换。质膜上先有深色带状物质沉积,进而内凹形成胞口。虫体经胞口摄食,食物泡由单层膜包绕,内有疟色素。宿主胞质内凹有二层膜包绕,无疟色素,由虫体阿米巴运动形成。核分裂及细胞器分化是裂殖体期特征。雌配子体胞质核糖体多,内质网发达;雄配子体核糖体稀少,内质网贫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