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6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QT离散度(QTd)是指节段性心肌复极差异,与心肌细胞除极后复极不均匀有关。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QTd较正常人明显增加,且与室性心律失常、泵衰竭及死亡率等密切相关〔1〕。笔者分析AMI46例心电图的QTd,旨在探讨QTd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潘光秀 《淮海医药》1998,16(3):70-70
患者女性,39岁,因阵发性胸闷、心悸就诊。曾有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史。心电图:窦性心律,P—R间期0.16s,每个窦性P波后均继以提前出现的P’—QRS—T呈房早二联律,P’—R0.32s其QRS时限由0.12s缩短至0.08s呈CRBBB与ICRBBB交替出现,为右束支内反文氏现象。有趣的是房早的P’—R0.32s较窦性P’—R0.16s增加0.16s,成倍增加,应考虑房室结双径路。心电图诊断:(1)窦性心律。(2)房室结双径路。(3)频繁房早二联律伴右束支内差异传导反文氏现象。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P波离散度 (Pd)预测原发性高血压 (EH)伴阵发性心房颤动 (Af)的价值。方法 对 36例EH伴阵发性Af者 (A组 )、30例EH无Af者 (B组 )的Pd进行比较。结果 A组Pd为 (46 4± 13 8)ms ,与B组 (对照组 ) (2 8 7± 10 2 )ms相比明显延长 (P <0 0 1)。为预测Af,取P波时限≥ 12 0ms时 ,敏感性为 84 %、特异性为 78% ,阳性预测准确性为 86 %。当Pd≥ 4 0ms时 ,敏感性为 87%、特异性为 91% ,阳性预测准确性为 89%。结论 Pd增加和P波宽度延长 ,可预测EH并发阵发性Af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4.
自Morris提出的心电图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FFV1)概念以来,这种异常被认为与左房异常及左心功能不全有关。本文通过对118例冠心病患者及50例对照组进行PTFV1及彩色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心功能多项指标的分析,旨在探讨PTFV1评价冠心病影响左心功能,增加左心负荷的价值。l资料与方法1.1资料我院1995年~1997年住院资料完整的冠心病患者118例,其中男性86例,女性32例,年龄36~78岁,平均56.8 5.6岁。冠心病按1979年WHO的标准诊断。心功能(按NYHA分级法分级)I…  相似文献   
5.
潘光秀  余强 《淮海医药》2001,19(2):94-9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溶栓治疗相关动脉再灌注对 QT离散度 (QTd)的影响。方法  6 2例 AMI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未通组及非溶栓组 ,测量溶栓前后 QTd,并进行比较。结果  AMI溶栓前溶栓组 (6 5 .6± 13.9) ms与非溶栓组 (6 3.2± 18.2 ) m s QTd 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溶栓治疗再通后 ,QTd明显减小。溶栓未通组及非溶栓组 (4 6 .7± 11.6 ) ms、(4 7.5± 13.2 ) ms,显著高于溶栓再通组 (31.4± 9.4) ms,(P<0 .0 1)。伴心室颤动者 QTd(70 .6± 16 .2 ) ms明显高于不伴心室颤动者 (4 7.9± 13.5 ) ms,(P<0 .0 1)。结论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相关动脉再灌注后 QTd 明显减小 ,心室颤动的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6.
7.
检测146例原发性高血压病(EH)患,发现高血压性左室肥厚(LVH)与室性心律失常(VR)及LownⅢ级以上复杂VR的发生率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价EH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心率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自主神经活动对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者的影响。方法 分析 46例患者 (A组 )和 5 0例正常人 (B组 ) 2 4h动态心电图 (DCG)的心率变异性 (HRV)。结果 与B组比较A组SDNN、SDANN、SDNNindex、rMSSD及PNN50 均降低 ,差异有显著意义 ( P <0 0 5 )。结论 ST段抬高的AMI心脏副交感神经张力下降 ,自主神经调节功能明显受损。  相似文献   
9.
10.
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P波离散度临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观察3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波离散度与30例正常人P波离散度的差异,探讨P波离散度预测心房颤动的价值。 资料和方法 选择自1998~1999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30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35~76平均(60.0±8.1)岁,病程0.5~11.0年。以上患者病史、体检、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未发现有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对照组选择无心房颤动、无器质性心脏病及其他疾病证据者30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40~73平均(56.0 ±8.5)岁。2组年龄、心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