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7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斜视弱视眼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的改变。方法:对20例4~8岁调节性内斜视弱视儿童行mfERG检测,并与同年龄正常儿童进行比较。结果:①内斜视弱视眼各环N1、P1波振幅密度值降低,在中心环存在显著性差异;②各组上半视网膜N1、P1波较下方振幅密度降低、潜伏期延长,存在统计学差异,鼻颞侧视网膜反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内斜视弱视眼mfERG存在异常改变,提示黄斑区视网膜功能可能存在异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VEP检测方法观察内斜视眼的鼻侧视网膜抑制现象在弱视治疗后的改变。方法对34例完全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弱视儿童治疗前及治疗3、6、9个月后进行一般视功能及多导图形VEP检测,并与24例正常儿童进行比较。结果内斜视眼:治疗前,半视野刺激VEP鼻侧视网膜潜伏期较颞侧延长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全视野刺激VEP地形图偏向患眼鼻侧。治疗后:视力及视功能均改善,鼻颞侧视网膜潜伏期差值较治疗前缩短存在显著性差异(<0.05),VEP地形图偏态分布有所恢复。结论内斜弱视眼的鼻侧视网膜抑P制现象随弱视治疗进展存在逐渐恢复趋势。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泪囊炎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新生儿泪囊炎是小儿临床眼科常见眼病 ,其临床表现为泪溢和脓性分泌物增多 ,单纯保守治疗疗程长且疗效不确定 ,泪道探通术是快速有效的治疗手段。我院自 2 0 0 0年 10月~ 2 0 0 1年 11月对 6 6例患儿行泪道探通术获得了一些经验与体会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情况 经我院眼科门诊确诊为新生儿泪囊炎患儿 6 6例 ,71眼 ,男 39例 ,女 2 7例 ;年龄 1~ 14个月 ,平均 4 .6个月 ;单眼 6 1例 ,双眼 5例。1 2 治疗方法 经门诊确诊的患儿 ,先行泪囊按摩、点抗生素眼水及眼膏 ,后在泪小点表面麻醉下用生理盐水加抗生素眼水做泪道冲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内斜视性弱视儿童多焦VEP(mfVEP)和多焦ERG(mfERG)的特征及治疗后的改变.方法 对30例4~8岁内斜视弱视儿童治疗前及治疗后行mfVEP和mfERG检测,并与同龄正常儿童比较.结果 治疗前内斜视弱视眼mfERG及mfVEP各环P1波振幅密度降低,中心区域差异显著;mfVEP峰潜时延长,且鼻颞侧存在差异.治疗后,mfERG及mfVEP P1波振幅密度上升,mfVEP峰潜时较治疗前缩短,鼻颞侧差异缩小.结论 治疗后较治疗前内斜视弱视眼多焦电生理结果改善,其可作为弱视疗效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斜视弱视眼多焦视诱发电位(mfVEP)的特征性改变。方法对30例4~8岁调节性内斜视弱视儿童行mfVEP检测,并与同年龄正常儿童进行比较。结果内斜视弱视眼各环N1、P1波振幅密度值降低、峰潜时延长.在中心区存在显著性差异;鼻颞侧反应峰潜时存在差异。各组上半视网膜N1、P1波较下方振幅密度降低、峰潜时延长,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内斜视弱视眼在中央及鼻侧区域视功能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6.
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致过敏反应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临床资料患者 ,女 ,2 9岁 ,因双眼视物不清 10余年 ,于 2 0 0 3年 7月2 2日就诊。眼部检查 :视力双眼 0 .6 ,睑球结膜无充血 ,眼底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为双眼屈光不正 ,行散瞳验光检查。予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 1次后 (未压迫泪囊部 ) ,患者即感双眼痒伴疼痛 ,不能睁开 ,同时伴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学龄前弱视儿童的屈光状态特点,探讨不同程度弱视与屈光程度的关系。方法:对752例3~6岁屈光性弱视患儿经阿托品散瞳后检影验光,记录并统计屈光度及弱视情况。结果:弱视眼屈光类型以远视性屈光不正为主,屈光程度以轻、中度屈光不正为主,散光普遍存在,轴位以顺规散光为主;随屈光度增大,弱视程度加重。结论:学龄前儿童屈光异常与弱视形成密切相关,及时矫正屈光不正是防治弱视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视诱发电位(VEP)检测对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HIE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HIE临床分度标准分为HIE轻度组37例、中度组38例和重度组25例;另选取同期健康幼儿30名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闪光诱发电位(F-VEP)和图形诱发电位(P-VEP)的潜伏期和波幅,并比较HIE各组患儿斜视、眼球振颤、视神经萎缩等眼部功能异常的发生率。结果HIE各组患儿F-VEP和P-VEP振幅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且随着患儿HIE病情程度增加而降低(P<0.01);HIE各组患儿潜伏期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随着患儿病情程度增加而增加(P<0.01)。各组HIE患儿斜视、眼球震颤、视神经萎缩发生率和眼部病变总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早期VEP检测可用于评估HIE患儿早期视觉发育障碍情况,对新生儿HIE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是视网膜受闪光或图形刺激后,经视路传递,在枕叶视皮层引起的电活动.  相似文献   
10.
陈璐  苏鸣  任生刚  滑会兰  郑微 《河北医药》2014,(7):1019-1020
目的回顾性分析2011至2012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筛查情况,并观察5年变化。方法收集2011年11月至2012年10月进行筛查的早产儿资料,自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周开始检查眼底至周边网膜血管化。并与2006年11月至2007年10月调查结果比较。结果受检儿数量较5年前增加177.46%。筛查患儿除剖腹产比例增加外,孕周、出生体重、性剐构成、单胎多胎构成、失访比例均与5年前无显著差剐。ROP发生率12.73%,较5年前显著下降,仍以轻度病变为主,严重ROP发生率无显著变化(P〉0.05)。孕周、出生体重和机械辅助呼吸仍与ROP发生密切相关;与5年前比较,多胎不再与ROP发生有关,而分娩方式成为其发生的新的相关因素,顺产婴儿发生ROP可能性较剖腹产儿大(P〉0.05)。结论随着医学进步,ROP预防和筛查逐渐受到重视,其发生率显著下降。ROP宣教应引起关注,减少失访率,避免可预防盲的发生。剖腹产是否是ROP发生率下降的因素仍有待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