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国内,脊柱感染性疾病一直对人们身体健康有重要影响.随着医学影像技术在疾病诊断应用方向的发展及新一代抗生素在医学领域的重要突破应用,这一类疾病得到一定的控制.然而,脊柱感染性疾病在诊断及治疗方面仍旧存在许多缺陷.该类疾病在诊断及治疗的发展仍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比较单侧与双侧穿刺椎体成形术在具有不同MRI影像特征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在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脊柱外科行椎体成形术治疗的患者573例(共743个椎体)。根据脊柱MRI影像特点,将骨折椎体分为三组,椎体内有明显的裂隙影像或真空征象为A组(133个椎体),整个椎体均匀呈现高信号为B组(385个椎体),椎体局部呈现高信号为C组(225个椎体),分别采用单侧或双侧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在三组内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弥散以及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疼痛缓解明显。三组患者术前VAS评分分别为6.1±1.4、6.1±1.3、6.0±1.3,术后VAS评分分别为2.3±1.1、2.2±1.1、2.3±1.2,P=0.4847,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侧穿刺与双侧穿刺患者VAS评分分别为2.2±0.8、2.2±1.0,P0.99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单侧与双侧穿刺骨水泥注入量[(5.1±1.4)m L、(5.2±1.3)m L vs.(5.2±1.6)m L、(5.8±1.4)m 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单侧穿刺骨水泥注入量(4.6±1.2)m L低于双侧穿刺(5.4±1.4)m L。A组单侧与双侧穿刺骨水泥弥散[(58±17)%vs.(56±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C组单侧穿刺弥散较双侧穿刺差[(64±16)%、(49±16)%vs.(71±14)%、(56±14)%]。骨水泥渗漏情况,三组共97个椎体有骨水泥渗漏,渗漏率为13.1%。骨水泥渗漏率的比较,A组双侧穿刺28.6%高于单侧穿刺25.0%,B组单侧穿刺11.7%与双侧穿刺1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单侧穿刺10.8%高于双侧穿刺7.0%。结论在选择单侧穿刺或双侧穿刺时,应根据患者椎体MRI检查影像特点有根据地进行选择,可以尽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老年患者手术风险。对于椎体内有明显的裂隙影像或真空征象的椎体,选择单侧穿刺能获得很好的弥散效果;对于椎体内局部呈高信号的椎体,选择双侧穿刺能获得更好的弥散效果以及更低的骨水泥渗漏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后路微创经皮与经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因胸腰段骨折在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脊柱外科住院手术患者共79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46.3岁(17~65岁);高处坠落伤59例,道路交通伤20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9(平均3.6)d。根据最新的AO胸腰椎损伤分型系统分型,A1型47例,A2型7例,A3型14例,A4型11例。载荷分享(Load-sharing)评分3~6(平均4.5)分。分别采用微创经皮入路(微创经皮组,35例)和经肌间隙入路(经肌间隙组,44例)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伤椎。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第1天疼痛评分、伤椎高度恢复、术后ODI评分等指标。结果平均随访18个月(12~30个月)。与经肌间隙组相比,微创经皮组切口长度较短[(7.1±0.9)cm vs.(9.3±1.8)cm],术后第1天切口疼痛减轻(VAS评分3.7±1.3 vs.5.8±1.3),而经肌间隙组较微创经皮组术中透视时间少[(3.25±0.56)min vs.(2.17±0.75)min],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即刻的伤椎前缘高度和矢状面Cobb角均得到明显矫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末次随访时的伤椎前缘高度和矢状面Cobb角与术后即刻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入路与经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两者临床效果相同。微创经皮入路术后患者疼痛更轻,皮肤切口更小。而经肌间隙可以使用传统开放型手术器械实现微创治疗胸腰椎骨折,医生学习掌握相关技术较快,术中医护人员和患者减少了遭受医源性辐射概率,对在基层医疗单位的医疗工作者来讲,建议优先考虑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的临床特点及后路椎板减压、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治疗作用。方法 8例颈胸段脊柱损伤患者,损伤部位为第6颈椎至第1胸椎,损伤类型为椎体爆裂性骨折2例,椎体压缩性骨折5例,压缩性骨折伴脱位1例。分析上述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分别经后路颈胸段椎板减压椎弓根或侧块螺钉内固定术。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20个月,植骨均在3~4个月完全融合,所有患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症状改善,伴有交感神经节刺激症状者有所缓解。结论颈胸段后路椎板开窗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具有较好的疗效。后路椎弓根螺钉及侧块螺钉固定系统有助于植骨节段融合、重建和稳定颈胸段脊柱。  相似文献   
6.
目的 明确二甲双胍(metformin)对尼古丁(nicotine)诱导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ulmonary artery smooth muscle cells,PASMCs)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组织贴块法原代培养SD大鼠PASMCs,不同浓度的尼古丁分别刺激PASMCs,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变化,确定尼古丁促PASMCs增殖的最佳作用浓度,并观察二甲双胍对尼古丁诱导PASMCs增殖的影响.ELISA法观察二甲双胍对尼古丁暴露下PASMCs IL-6、TNF-α表达水平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二甲双胍对尼古丁暴露下PASMCs产生ROS水平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检测AMPK表达和活性变化.结果 成功分离培养并鉴定PASMCs,α-actin蛋白在细胞质高表达并呈丝状分布.与对照组相比,0.1μmmol/L尼古丁处理48 h后可显著促进PASMCs增殖(P <0.05);2 mmol/L二甲双胍预处理后,尼古丁诱导的PASMCs增殖受到明显抑制.尼古丁处理组PASMCs细胞中IL-6、TNF-α和ROS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二甲双胍干预后抑制尼古丁暴露下PASMCs中IL-6、TNF-α.和ROS的产生(P<0.05).尼古丁刺激PASMCs后可引起AMPK磷酸化水平(p-AMPK)表达一过性升高,而二甲双胍引起p-AMPK持续升高(P<0.05).结论 尼古丁刺激PASMCs引起IL-6、TNF-α水平增加,及ROS过度生成,促进PASMCs增殖;二甲双胍抑制上述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状态,及尼古丁诱导的PASMCs增殖,其机制可能依赖于AMPK的持续活化.  相似文献   
7.
骨盆骨折为主严重多发伤的救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骨科损害控制技术在以骨盆骨折为主的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50例以骨盆骨折为主的严重多发伤病例的救治,研究骨科损害控制的方法和经验。结果50例患者均得到成功救治,远期随访无严重的腰背部疼痛以及肢体功能障碍发生。结论对骨盆骨折为主的严重多发伤采用骨科损害控制技术救治,能明显提高其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年龄≥70岁接受椎弓根螺钉固定减压融合手术的女性患者术后椎体骨折的长期患病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8年114例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按年龄分为两组:≥70岁(A组)和<70岁(B组),评估术后椎体骨折的发生率、椎体骨折的类型和时间、术前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术前诊断、手术程序、融合程度。结果A组术前BMD平均值占年轻人平均值(young adult mean,YAM)的81.7%,B组为85.1%。A组和B组分别有19例(41.5%)和16例(24.2%)发生术后椎体骨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70岁女性患者手术后椎体骨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70岁女性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地震灾害中老年骨创伤患者的救治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采用骨科损害控制技术、心理干预及多学科联合治疗等综合方法进行救治的汶川地震后老年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我科收治的26例地震灾区老年骨创伤患者均得到时及时有效的救治,及早恢复了患者下床活动及在床上无痛性活动的能力;无死亡病例及严重并发症的出现.结论 地震灾区老年骨创伤患者尽早进行心理干预、遵循骨科损害控制技术的原则、采用多学科联合治疗方法进行救治,是减少死亡率和伤残率、提高救治效果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骨搬移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骨搬移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10月至2007年10月采用胫骨感染骨端清创、重建外固定支架加压固定及胫骨干骺端截骨骨搬移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纠正肢体短缩畸形45例。结果45例胫骨感染均得到一期控制,软组织缺损创面消灭,4例出现钉道感染;44例骨折愈合,1例骨折端再次形成骨不连;39例双下肢长度基本恢复一致,6例仍有1.5~3cm肢体短缩畸形存在,1例因截骨端提前愈合使肢体未能达到预期长度;术后截骨端骨延长2~9cm,平均延长6cm,无血管及神经损伤的症状出现;术后外固定支架固定6~12个月,平均8个月,所有病例延长区新骨组织形成良好。结论采用骨搬移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能达到一次手术兼顾控制骨端感染、消灭皮肤创面、骨折端不需植骨达到骨性愈合及均衡肢体长度的临床治疗作用,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