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27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3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蒿甲醚引起小鼠体内日本血吸虫和曼氏血吸虫皮层变化1肖树华,沈炳贵,JackHORNER2,BrianACATTO3(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世界卫生组织疟疾、血吸虫病和丝虫病合作中心,上海200025,中国;2DepartmentofCli...  相似文献   
2.
The effects of mebendazole (Meb), albendazole (Alb) and albendazole sulfoxide (AlbSO) on metacestodes of Echinococcus granulosus have been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Meb and Alb exhibit less effect on protoscoleces in vitro, but in vivo the protoscolicidal effect of Meb is higher than that of Alb. Both Meb and Alh are efficacious in the treatment of mice infected with secondary cysts of E. granulosus. In terms of the minimal effective dose required, the occurrence of collapsed and shrunk cysts after treatment, the drug-induced damage on the germinal layer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rug content in the cyst wall and the damage of germinal layer, the effect of Meb on metacestodes of E. granulosu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Alb. 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d that lower drug absorption rate and thickening of the adventitia during longer disease course are the two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the efficacy of Meb and Alb, hence suggesting that increase of Meb absorption may be expected to rainse the therapeutic  相似文献   
3.
用扫描电镜观察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利什曼原虫与小鼠腹腔吞噬细胞的相互关系。实验证明,前鞭毛体在抗杜氏利什曼单克隆抗体处理后,形态发生很大变异,部分原虫呈溶解现象,部分原虫仍可粘附于吞噬细胞外,但单克隆抗体经 56℃灭活后,则原虫形态无改变,且粘附在吞噬细胞周围,有些原虫的鞭毛及虫体前端已进入细胞内,认为其机制可能与前鞭毛体外膜上的配基与吞噬细胞受体的结合有关。  相似文献   
4.
在新疆克拉玛依小拐农场,从大沙鼠耳组织内查见的利什曼原虫,经NNN基培养11天,对原虫的前鞭毛体作超微结构观察。前鞭毛体多为柳叶状。其膜下微管数平均为80±9(68~111)个,微管直径为24nm,间距为15~28nm,质膜厚度为8nm,与吴传芬等和王捷等报道的甘肃沙鼠利什曼原虫的前鞭毛体有明显差别;在胞质内广泛分布着内质网,线粒体发达,高尔基体常见于线粒体一动基体复合体附近。在鞭毛基体上部有基板1和基板2。在胞质内还可看到脂滴和空泡。  相似文献   
5.
将克拉玛依大沙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接种BALB/c小鼠的足垫皮下后133~161天,用透射电镜观察了小鼠皮下组织内无鞭毛体的形态,发现在形态完整(鞭毛、鞭毛袋、动基体和细胞核位于同一切面上者)的81个无鞭毛体中有15个虫体(18.5%)的鞭毛从鞭毛袋内明显伸出体外,伸出部分的鞭毛长度平均为0.54μm。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则未见此种现象。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评价蒿甲醚对小鼠体内埃及血吸虫皮层的损害作用。 方法 8只小鼠于感染埃及血吸虫尾蚴后81 d,用单剂蒿甲醚400 mg/kg口服治疗。治疗后1、3、7和14 d各剖杀2只小鼠,用灌注法收集血吸虫,并按常规方法固定和处置虫体,作扫描电镜观察。从另2只未作治疗的感染小鼠取虫作对照。 结果 用蒿甲醚治疗后24 h,雄虫的皮层结节肿大、破溃或从皮层上剥落; 在雄虫和雌虫的体表可查见有局灶性或广泛的皮层肿胀、融合、空泡变化、糜烂和剥落,以及感觉结构的破坏。治疗后3 d,雌、雄虫的皮层损害加重,最严重的损害为口吸盘肿胀和破溃,并查见皮层褶嵴有广泛和严重的肿胀、糜烂和剥落,以及雌虫盘状感觉结构的破坏。治疗后7至14 d,有些虫仍示有中或重度皮层损害,而有些仍存活的虫则示其大部分皮层已有明显恢复。 结论 蒿甲醚对埃及血吸虫的皮层具有广泛和严重的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8.
蒿甲醚对日本血吸虫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蒿甲醚对日本血吸虫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小鼠于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后7或35d灌服蒿甲醚200mg·kg-1·d-1,连给2d,并于治后1、3、7、14和28d剖检取虫体作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治后1-7d,在虫的皮层、合体细胞、肌束、实质组织、肠管上皮细胞和卵黄细胞等均发现超微结构变化。主要的损害为皮层基质模糊、疏松、溶解和空泡形成;皮层细胞质突起的外质膜模糊、融合、电子密度增加和破溃,以及感觉结构的变性等。皮层下的肌束、合体细胞和肠管上皮细胞可查见广泛的肿胀、溶解和空泡形成。雌虫的卵黄细胞亦示有核空泡变化、粗面内质网减少和卵黄球溶解等。治后14-28d,一些存活虫的超微结构变化已恢复,但有的虫仍示有损害。结论:蒿甲醚对7d童虫和35d成虫的超微结构均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