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崔××,男,58岁,干部。患者于1984年7月开始手足感觉异常,胀麻震颤,伴有头晕、心悸、小便不利。××医院检查疑为:多发性神经炎,并有高血压、冠心病、肾囊肿等病史。遂住院用别嘌呤醇、维生素B_6、B_1、C及三磷酸腺苷等西药治疗无效,病情逐渐加重,以致上下肢瘫痪,饮食及大小便均不能自理。患者要求出院。后经人介绍予中医诊治。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体温调节角度探讨了阳虚恶寒和阴虚发热的病理机制。畏寒肢冷及五心烦热等现象的出现,可能表明在阳虚或阴虚状态下机体体温调节过程出现某种程度的障碍,并表现为机体对外界冷热刺激的反应能力较正常人低下.鉴于这方面的研究尚不深入,建议从实验室和临床开展工作,有助于阐明阳虚和阴虚证的病理实质以及有助于临床诊断的客观化和标准化。  相似文献   
3.
验案四则     
<正> 一、蛔厥(胆道蛔虫症)邓某,女,44岁,1973年11月19日初诊。自诉右上腹阵发性剧烈疼痛,伴呕吐胃内容物及胆汁。某医院诊断为“胆道蛔虫症”,经用“阿托品”、“冬眠灵”等药物治疗7天未能止痛。今痛益剧,已三昼夜不能入睡,痛甚在床上打滚,坐卧不安,手足冷厥,大便秘结,舌苔腻黄,脉弦紧。诊为蛔厥,治  相似文献   
4.
阴虚阳虚大鼠模型PO/AH温度敏感神经元放电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阴虚阳虚状态下体温中枢调节过程是否受到影响,本文采用微电极细胞外记录方法观察阴虚和阳虚大鼠模型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温度敏感神经元放电变化,发现阴虚大鼠冷敏神经元比例上升,阳虚大鼠热敏神经元比例上升,两者的神经元构成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X~2=18.41,P<0.01),阴虚和阳虚组神经元平均放电频率都低于对照组,神经元对热刺激的耐受性也低于对照组。以上结果提示:阴虚和阳虚大鼠体温中枢调节功能有一定程度下降,并伴有产热一散热失衡。  相似文献   
5.
沈老曾治疗淋巴结转移性低分化癌验案1例,现介绍如下。黄×,男,50岁,工人,1984年3月8日初诊。患者于1983年6月偶然发现右颈部有一肿物,经当地医院抗炎治疗无效,遂转至××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诊治。查右颈部肿大淋巴结4个(最大者3.5×4厘米~2)、质中等、可活动,鼻咽顶后壁稍增厚(为粘膜  相似文献   
6.
校勘辨析方法是指运用辨析依据对校勘疑异点作出是非优劣判断的方法。本文以有关古医籍的校勘内容为依据,在吸收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古医籍校勘辨析方法归纳为:全面求据,多方论证;综合分析,摒弃误据;分清主次,次据为佐;医理文理,务求统一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脉经》《脉经》为魏晋·王叔和所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脉学专书。约成书于公元三世纪。叔和集西晋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取《内经》、《难经》,华佗、张仲景等有关论述,结合个人心得体会,分门别类,全面地阐述了脉学理论。对后世脉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隋书·经籍志》载:“《脉经》十卷,王叔和撰。”后来,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