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2022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沈春升 《河北医药》2013,(23):3582-3583
目的观察旋转DSA指导下介入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脑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手术方式,将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24例,观察组36例。对照组行传统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行旋转DSA指导下介入治疗。分别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后感染、偏瘫及嘴张不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行旋转DSA检查后,共检出动脉瘤38个。三维立体图像上,所有动脉瘤的位置、形态、大小及其与载瘤动脉、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显示的非常清楚。观察组经旋转DSA指导介入治疗后,34例(94.44%)患者恢复良好,对照组经传统开颅手术治疗后,18例(75%)患者恢复良好。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34%,对照组为1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旋转DSA指导下介入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显著,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室出血的脑室外引流治疗。方法采用双侧脑室外引流加尿激酶冲洗治疗48例高血压性脑室出血。结果48例患者中有效率83.3%,死亡8例,病死率16.7%。结论双侧脑室外引流是治疗高血压脑室出血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抗血小板药物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375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入院时存在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史66例(阿司匹林49,氯吡格雷17)。375例中,破裂动脉瘤158例(42.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抗血小板药物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独立保护因素(OR=0.21;95%CI 0.09~0.46;P<0.001)。结论 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可降低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与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宜兴市人民医院从2009年6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401例接受支架辅助栓塞或者单纯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记录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对比分析并发症的发生率、动脉瘤复发率、预后效果等。结果 277例患者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124例患者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支架辅助栓塞组栓塞后即刻Raymond分级为Ⅰ级、Ⅱ级、Ⅲ级者占比分别为72.6%(90例)、21.8%(27例)、5.6%(7例),而单纯栓塞组为58.1%(161例)、32.9%(91例)、9.0%(25例),支架辅助栓塞组的动脉瘤术后即刻栓塞率较高(P=0.022)。单纯栓塞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6.5%(18/277),而支架辅助栓塞组为8.1%(10/124),两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569)。单纯栓塞组和支架辅助栓塞组的死亡率比较无明显差异(3.3%vs. 4.0%,P=0.693),但支架辅助栓塞组术后6个月复查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单纯栓塞组(12.6%vs. 22.2%,P=0.042)。结论 与单纯弹簧圈栓塞相...  相似文献   
5.
亚低温治疗在重型颅脑外伤中的应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脑外伤特别是重型颅脑外伤,致死率和致残率都比较高。对其的治疗措施中,亚低温治疗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手段。我们对2000年以来收治的重型颅脑外伤病人52例进行亚低温治疗,同时随机抽取的同期收治的54例常规治疗的重型颅脑外伤病人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与脑皮质的密度相近且边界不清,其临床上常认为外伤史不明确或仅有轻微的外伤史,诊断较为困难,容易漏诊及误诊。为了提高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率,尤其提高基层医生对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的进一步认识,笔者回顾了我院30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临床和CT表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性脑血血(HICH)为一种常见病,病情较重.高血压脑出血后,尤其是血肿破入脑室系统后,往往更加重了原有的病情,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我科于2005年6月至2006年6月采用双侧脑室额角穿刺置管冲洗外引流,治疗高血压性脑室出血36例,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与脑皮质的密度相近且边界不清,其临床上常认为外伤史不明确或仅有轻微的外伤史,诊断较为困难,容易漏诊及误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室出血的脑室外引流治疗.方法 采用双侧脑室外引流加尿激酶冲洗治疗48例高血压性脑室出血.结果 48例患者中有效率83.3%,死亡8例,病死率16.7%.结论 双侧脑室外引流是治疗高血压脑室出血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比较大鼠胚胎大脑皮质和中脑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入Parkinson病(PD)模型鼠后动物行为的改善和植入细胞分化为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神经元的情况,本研究将大鼠胚胎大脑皮质和中脑NSCs在体外分离、扩增、BrdU标记后,添加或不加白细胞介素-1α(IL-1α)、白细胞介素-11(IL-11)、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等因子,分别移植入PD模型鼠病侧纹状体中。术后每隔2周进行动物旋转行为的检测,第12周时用免疫荧光双重标记方法检测BrdU和TH双标神经元。结果显示:中脑NSCs+因子移植组,动物的旋转行为得到明显改善;单纯中脑NSCs移植组次之;而单纯皮质NSCs移植组、皮质NSCs+因子移植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动物的行为无明显改善。免疫荧光双重染色结果显示,中脑NSCs+因子组和单纯中脑NSCs组BrdU和TH双标神经元的数量明显多于其它组,而中脑NSCs+因子组又多于单纯中脑NSCs组。以上结果提示,大鼠胚胎中脑NSCs移植治疗PD模型的疗效明显优于胚胎皮质NSCs,IL-1α、IL-11、LIF和GDNF等因子能促进移植的中脑NSCs分化为TH阳性神经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