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患者不同基因型与健康人血清脂蛋白(a)[lipoprotein (a),LP(a)]水平相关性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取HBV感染患者A基因型35例,B基因型57例,C基因型56例,D基因型52例和健康对照64例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其脂蛋白(a)进行检测.结果 A,B,C,D四个基因型HBV感染患者的Lp(a)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且不同基因型HBV感染患者的最终治疗转归率和治愈率不同.结论 HBV能抑制脂蛋白(a)的表达,且其血清中表达水平与乙肝的基因型相关.  相似文献   
2.
马源源  徐臻  龚妍  陈芬  陈骏  陈晨  黄潇  汪柳 《海峡药学》2022,(6):111-114
目的 提高审方准确性,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静脉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方法 静配药师通过科伦PIVAS协同管理系统,完善自定义药品字典的审方规则,利用智能+人工相结合的审方模式配合多种干预方法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以胃肠外科为代表,回顾性统计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的普通用药医嘱,分阶段逐一分析,对不合理医嘱进行统计和归类,并就不合理性原因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39447条医嘱中不合理医嘱共计2877份,占全部医嘱的7.29%,包括药品剂量超量,给药频次不当等几类。可以看出通过静配药师不间断的干预,医嘱不合理率整体呈下降趋势。结论 静配药师在规范临床用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静配药师借助智能化审方系统构建审方规则,提高医嘱审核准确度,加强与临床的沟通,规避用药风险,提高药学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3.
李石军  王凯平  汪柳  辜明  曾芳  张玉 《中草药》2014,45(9):1232-1237
目的 从香菇子实体中分离纯化得到精制香菇多糖,并对其结构和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碱提-醇沉法提取香菇粗多糖,并通过脱色、超滤分离纯化得到精制香菇多糖,命名为LNT2。苯酚-硫酸法测定总糖量,高效凝胶色谱法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紫外光谱检测蛋白质和核酸,旋光度实验测定比旋光度。综合运用酸水解、高碘酸氧化、甲基化等化学分析法和傅里叶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等光谱分析法对LNT2的化学结构进行分析;通过刚果红实验对LNT2的糖链构象进行考察;采用四甲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测定LNT2对小鼠肝腹水瘤H22细胞增殖的抑制率。结果 经测定香菇多糖LNT2为均一组分多糖,其相对分子质量(MW)为1.852×105、含糖量为94.99%,比旋光度为+8.03°;紫外光谱显示LNT2在280和260 nm处无吸收峰。综合化学分析和光谱分析推出LNT2为β构型的葡聚糖,其主链由1-3连接的葡聚糖组成,分支点位于糖的6位,侧链由末端葡萄糖残基组成;刚果红实验表明LNT2分子在较低浓度NaOH溶液中呈三螺旋构象。体外抗肿瘤实验表明LNT2能显著抑制小鼠肝腹水瘤H22细胞的增殖,且呈量效依赖性。结论 精制香菇多糖LNT2为均一相对分子质量的多糖组分,其结构为β构型1-3连接葡聚糖;初步表明LNT2为三股螺旋结构,且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为其进一步的开发利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陈芬  马源源  徐臻  陈晨  陈骏  龚妍  黄潇  汪柳 《中国药师》2022,(2):291-294
目的:分析我院感染科住院患者静脉用药医嘱在构建自定义药品字典前后用药不合理情况,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借助合理用药软件和自定义药品字典实现自动审方,并结合人工审方。从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管理系统中提取感染科2019年6月1日~2020年5月31日的静脉用药医嘱,对不合理医嘱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审核医嘱共21 494份,其中不合理医嘱共1 128份,不合理率为5.25%,医嘱不合理主要包括溶媒不适宜、配伍禁忌、剂量不适宜、医嘱开具错误以及给药频次不适宜,在构建自定义药品字典的过程中,经过静配药师的干预,感染科常用药物2019年12月~2020年5月的不合理医嘱数量明显少于2019年6~11月。结论:我院感染科静脉用药医嘱存在不合理,通过构建PIVAS系统的自定义药品字典,减少了静配药师审方工作量,药师通过到感染科进行合理用药培训,常用药物不合理医嘱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5.
香菇多糖诱导鼠肝癌H22细胞凋亡机制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香菇多糖诱导鼠肝癌H22细胞发生凋亡的效应及机制.方法:体外实验以不同浓度的香菇多糖作用于鼠肝癌H22细胞,通过PI单染色法检测细胞周期变化,AnnexinV-FITC/PI双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率,DCFH-DA染色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Fluo-3/AM染色法检测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体内实验通过对肿瘤组织做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形态特征,免疫组化法检测蛋白分子Bcl-2及Bax的表达.结果:香菇多糖能够诱导H22细胞凋亡并呈剂量依赖关系,同时将细胞阻滞于G2/M期,荧光显微镜的定性观察表明香菇多糖能升高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和钙离子浓度,H-E染色结果显示肿瘤组织中可见散在分布的凋亡细胞,免疫组化结果表明经香菇多糖处理后肿瘤组织中Bax蛋白表达上调,Bcl-2蛋白表达下调.结论:香菇多糖可能通过上调促凋亡基因Bax的表达,同时下调原癌基因Bcl-2蛋白水平表达,将肿瘤细胞阻滞于G2/M期,进而启动细胞内凋亡程序,出现一系列凋亡细胞特有的形态学特征和生化特征,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6.
汪柳  黄培芝  熊将军 《安徽医药》2020,24(12):2482-2485
目的探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病人癌组织中反义长链非编码 RNA RAB11B?AS1(lncRNA RAB11B?AS1)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 2014年 9月至 2017年 3月在湖南省直中医医院进行手术切除的 97例 NSCLC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将术中所得癌组织作为试验组,并取癌旁(距肿瘤边缘> 2 cm)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 PCR(RT?qP? CR)检测 lncRNARAB11B?AS1表达情况;分析 lncRNARAB11B?AS1与 NSCLC病理参数的关系; Cox回归分析影响 NSCLC的预后因素;分析 lncRNARAB11B?AS1表达情况对 NSCLC病人生存情况的影响。结果试验组 lncRNA RAB11B?AS1表达(2.61±0.74)明显高于对照组(1.35±0.41)(P<0.001); NSCLC病人癌组织中 lncRNA RAB11B?AS1表达水平与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疾病分期有关(P<0.05); Cox回归分析显示, lncRNA RAB11B?AS1表达、远处转移和疾病分期均是影响 NSCL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2.69、2.70、2.93,95%CI:1.83~3.96、1.58~4.62、1.67~5.13,均 P<0.05); lncRNA RAB11B?AS1高表达病人术后 24个月的总生存率(28.30%)明显低于低表达病人(59.09%)(P<0.05)。结论 lncRNA RAB11B?AS1在 NSCLC病人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其表达水平与病人临床病理特征有关,且与病人的预后状况密切相关,可为 NSCLC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格林(PRECEDE)模式护理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认知、自我保健行为和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122例T2DM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PRECEDE模式护理;比较两组疾病认知、自我保健行为、血糖波动情况及控制达标率。结果:观察组疾病认知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护理后,观察组运动管理、自我病情观察、卫生管理、饮食管理、饮水管理评分均高于护理前和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每日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血糖标准差(SDBG)及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水平低于护理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餐后2 h血糖(2 hPB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_1c)控制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RECEDE模式护理可提高患者疾病认知程度,改善自我保健行为,有利于控制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阿仑膦酸钠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VIP、WanFang、Sinomed数据库以及卫生技术评估相关的网站,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0年10月10日,收集阿仑膦酸钠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文献。由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对文献的研究结果进行综合性定性分析与比较。结果:共纳入21篇文献,包括2篇卫生技术评估报告,12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7篇经济学研究。评估结果显示,阿仑膦酸钠可增加原发性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降低椎体骨折发生率,并降低骨转换标志物的浓度,针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还可降低非椎体骨折风险。同时阿仑膦酸钠不显著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相比于基础治疗、特立帕肽及其他口服双膦酸盐类药物,阿仑膦酸钠具有成本效果优势,在患者能够耐受的情况下,阿仑膦酸钠具有较好的经济性。结论:阿仑膦酸钠治疗骨质疏松症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9.
This study compared a new type of polysaccharide-coated magnetic nanoparticles (in which the polysaccharide is derived from Angelica sinensis) with the dextran magnetic nanoparticles in terms of preparation, biocompatibility and tissue distribution in vivo and in vitro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Angelica polysaccharide as a novel carrier in magnetic drug targeting (MDT). Magnetic nanoparticles were prepared by chemical co-precipitation. Their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were determined by using the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 laser particle size analyzer (DLS) and vibrating sample magnetometer (VSM), and their purity and structure by using X-ray diffractometer (XRD) an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Th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ic method was performed for quantification of the iron content in different tissues. Histological sections were stained by Prussian blue staining to observe the disposition of magnetic nanoparticles in the liver and kidne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kinds of magnetic nanoparticles possessed small particle size, good dispersion and good magnetic properties. XRD showed the main component of the two magnetic nanoparticles was Fe3O4 crystals, and FTIR proved Fe3O4 was successfully coated by each polysaccharide, respectively. In vivo, Fe3O4-dextran accumulated in the liver, spleen and lung and Fe3O4-Angelica polysaccharide only in the spleen and lung. It was concluded that Angelica polysaccharide may be applied as a novel carrier in the preparation of magnetic nanoparticles.  相似文献   
10.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内源性进化上高度保守的非编码小RNA,调节转录后基因的表达,从而参与多种生物途径。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量脑内miRNAs在中枢神经系统(CNS)发育过程中受到动态调节,能够在神经系统的发育和神经可塑性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miRNAs是中枢神经系统复杂遗传网络中的关键调控因子,miRNAs异常表达和功能障碍涉及包括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在内的许多神经精神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该文总结了miRNAs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调控机制以及在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发病机制中的调节作用,并根据研究现状探讨了miRNAs的研究局限性以及miRNAs在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中潜在的治疗应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