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眼科学   1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婴幼儿期是学龄前儿童发育的一个特殊时期,婴幼儿行为缺乏自控能力,容易遭受眼外伤。严重的眼外伤不仅影响婴幼儿身心发育,而且给家庭和社会造成负担,现将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0月门诊、急诊及住院婴幼儿眼外伤共83例,统计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大型特发性黄斑孔两种手术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人民医院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大型特发性黄斑孔(孔直径500~800 μm)82例(82眼)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30例行内界膜剥除术,B组52例行内界膜剥除填塞术。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孔的闭合率、视力及中心凹的OCT特征。结...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玻璃体切除术中刮除角膜上皮的3类人群的术后疼痛程度进行比较。方法对玻璃体切除术中必须刮除角膜上皮的眼外伤18例(18眼)、糖尿病23例(23眼)、无眼外伤无全身病者20例(20眼)在术后4h、8h、12h、24h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术后疼痛程度的比较。结果术后4h眼外伤患者平均疼痛评分为5.51±2.13,糖尿病患者为3.96±2.42,无眼外伤及全身病者平均疼痛评分为4.73±2.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2h分别为4.82±2.16、3.30±2.12和4.35±2.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24h分别为4.16±2.32、3.11±2.04和3.85±2.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刮除角膜上皮的3个组中,术后12h以内,眼外伤组和无眼外伤及全身病组疼痛明显强于糖尿病组,术后24h及48h3组疼痛程度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硅油填充眼视网膜前增殖膜统计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一定时期硅油取出术中剥除视网膜前膜的病例数,分析不同年龄、各类原始疾病、不同硅油填充时间视网膜前膜的发生率.方法 临床病例回顾性分析研究.按纳入排除标准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入院诊断为硅油填充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总结硅油取出术中视网膜前膜(或黄斑前膜)病例数,并将其按原始疾病、硅油填充时间、年龄、性别等归类,统计膜生长情况.结果 符合标准者420只眼;原发疾病中视网膜脱离占36.2%,眼外伤24.0%,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22.6%,湿性黄斑变性10.5%.剥膜者229只眼(54.5%),0~14岁剥膜率38.71%,15~40岁为56.36%,41~60岁62.58%,60岁以上者为45.69%,x2值=4.05,P=0.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脱离剥膜率为50.66%,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75.79%,眼外伤为53.46%,湿性黄斑变性27.27%,x2值=9.14,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月剥膜率为53.6%,>3月至≤6月为49.0%,6月以上者为64.5%,x2值=4.25,P=0.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硅油填充术后有较高的视网膜前膜生成率,膜的形成与原始疾病、硅油填充时间、患者年龄有一定关系;硅油取出术中应重视对视网膜前膜的观察和处理,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术后视力恢复的两种预测因素。

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01/2016-10在我院行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的30例30眼特发性视网膜前膜病例资料,评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相关参数,记录术前、术后1、3、6mo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探讨最终最佳矫正视力与黄斑中心光感受器细胞层(椭圆体带)完整性或光感受器外节长度的相关性。

结果: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术后1mo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降低,术后3、6mo逐渐好转并提高; 黄斑中心厚度在术后1mo较术前增厚,术后6mo明显缓解(P<0.05); 而光感受器外节长度在术后1mo较术前缩短(P<0.05),术后3、6mo接近术前。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最终最佳矫正视力与黄斑中心光感受器细胞层完整性和光感受器外节长度明显相关(P=0.023、0.004)。

结论:黄斑中心光感受器细胞层完整性和光感受器外节长度均可预测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孔术后孔未闭的O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8年12月甘肃省人民医院眼科特发性黄斑孔施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及消毒空气填充而术后孔未闭的10例(10眼)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前、术后4 d、10 d、3周的OCT图像特征。结果:10例中,黄斑孔直径200~400 μm者1例,41...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局部麻醉药球周麻醉对视网膜电图(ERG)的影响。方法18只家兔随机分为3组:1.5、1.0、0.5mL组,每组右眼注射局部麻醉药物作为麻醉眼,左眼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眼。采用RETIport32-scan系统和角膜接触镜电极分别记录注药前和注药后5、30、60、90、120min暗适应ERG及震荡电位。每观察点间行20min暗适应。结果麻醉眼ERGb波和OPS波OP2幅值均呈下降趋势;1.5mL组和1.0mL组b波幅值在90min时下降明显,与注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46);1.5mL组OP2幅值在90min时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对照眼b波、OP2幅值初始呈轻微下降趋势,1.5mL组和1.0mL组30min下降明显,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眼注药剂量与ERGb波和OP,振幅的变化无明显线性相关(P〉0.05)。结论不同剂量局部麻醉药物球周麻醉后短时间内均可引起ERGb波和OPs波OP2幅值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兔后发性白内障的抑制作用。方法将12只健康家兔(24只眼)随机分为眼用平衡盐液组(空白对照组)和ATRA组(药物实验组),每组6只兔(12只眼),在全麻下进行透明晶状体囊外摘除术。分别于术后1、3、7、14、30和60d对术眼进行裂隙灯和眼底检查,并抽取房水置于-80℃保存。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术后兔眼房水中的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含量。3月后处死动物,分别对两组兔眼进行组织病理学及电镜观察。结果术后房水中IL-1β和TGF-β含量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术后3月实验组晶体后囊透明度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晶体后囊前覆盖一层晶体上皮细胞,实验组晶体后囊前无明显晶体上皮细胞增殖。结论ATRA可抑制房水中IL-1β和TGF-β的含量,能够有效抑制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RASGRF1基因顺式调控元件中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甘肃地区近视人群的相关性。方法:系 列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眼视光学中心的高度近视患 者166 例(332 眼)和中低度近视患者92 例(184 眼)分别作为高度近视组和中低度近视组,并将77 例 (154 眼)无近视的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首先利用“DNA元件百科全书”计划(ENCODE)和基因 型组织表达数据库(GTEx)确定眼组织细胞相关功能性调控元件中的5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并 利用多重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进行候选SNP的基因分型。在不同遗传模式下,采用卡方检验、非 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近视患者和正常对照人群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结果:rs8033417 T/C在显 性模式下含等位基因C的个体近视的发病风险明显降低(P=0.035);rs8033417 与甘肃地区中低度近 视发病风险无相关性,但在显性模式和加性模式下能明显降低高度近视患者的患病风险(P=0.043、 0.032)。进一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rs8033417 T/C与RASGRF1基因的反义长非编码RNA基因 RP11-16K12.1的表达相关。结论:rs8033417 可能是甘肃地区近视发生相关的遗传变异位点,推测其 可能通过影响反义长非编码RNA基因RP11-16K12.1的表达,继而调控RASGRF1基因表达从而影响 近视尤其是高度近视的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3类前部葡萄膜肿物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 查阅3例虹膜后方前部葡萄膜肿物的病历资料,分析其自觉症状、影像学表现、不同的手术方法 及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 3例均有不同的始发症状.睫状体黑色素细胞瘤影像学表现为边界清楚、均质、呈压迫性生长,手术以局部板层巩膜睫状体切除为主,瘤体由体积较大、圆形或多边形黑色素细胞组成,细胞大小均匀一致,细胞内含有大量浓密黑色素颗粒,细胞核小,呈圆形,无细胞异型或病理核丝分裂像;脉络膜黑色素瘤B超表现为“挖空症”、MRI表现为T1长信号,T2短信号,增强明显强化,手术以眼球摘除为主,病理学表现肿瘤细胞以梭形细胞为主型,存在细胞异型及病理核丝分裂像;脉络膜炎性渗出性肿物边界清楚,B超表现为低回声隆起,内回声欠均匀,手术以玻璃体切除、渗出性肿物分离切除为主,病理见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大部分脱失坏死,脉络膜中可见轻度炎性细胞浸润,无肿瘤细胞.结论 熟悉葡萄膜肿物的发病特点、影像学特征,可避免误诊误治;病理组织学检查可确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