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6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SCMC APL-2010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0年4月至2016年7月采用SCMC APL-2010方案治疗的44例APL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患儿的无事件生存(EFS)率和总生存(OS)率。结果 44例APL患儿中,42例(95%)经1个疗程达完全缓解(CR),1例经2个疗程达CR,总CR率为98%,9年EFS率为96%±3%,OS率为97.7%±2.2%。不良事件中,发生感染41例(93%),粒细胞减少29例(66%),分化综合征12例(27%,其中死亡1例),肝功能异常16例(36%),胃肠道不良反应12例(27%),QT间期延长7例(16%),睾丸炎1例(2%),无第二肿瘤发生。结论 SCMC APL-2010方案治疗儿童APL预后好,可获得长期生存,但治疗相关感染较多。  相似文献   
2.
神经母细胞瘤患者骨髓和外周血微量病灶监测方法的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是儿童最常见的颅外实体瘤。NB患者诊断时骨髓(bone marrow,BM)有否转移是一个重要的预后因素。对于接受化疗后自身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PBSCT)的患者,其移植物污染可能导致远期复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ALL-2005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失败的原因。方法将初治ALL失败病例分为诱导治疗失败、复发和依从失败以及治疗相关死亡三类,回顾性分析失败的原因。结果 2005年5月1日至2009年4月30日,共388例初治ALL患儿,随访时间中位数48个月(24~72个月)。101例患儿治疗失败,总失败率为26.0%;其中诱导治疗失败6例,复发69例,依从失败17例,治疗相关死亡9例。骨髓复发率为13.2%,单纯中枢神经系统复发率为2.4%,男性患儿睾丸复发率为3.9%。388例ALL患儿中,300例B系ALL患儿在诱导治疗第35天监测微小残留病(MRD),MRD≤0.01%患儿的复发率为15.4%,而MRD>0.01%患儿为28.8%,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18,P=0.016)。结论复发是导致ALL-2005方案治疗ALL失败的主要原因,诱导治疗第35天MRD水平可以预测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Rho鸟苷交换因子12(ARHGEF12)基因对白血病细胞生长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对选定的U937、KG1a、ML2、Kasumi-1、THP1白血病细胞株进行ARHGEF12基因表达的检测,并用shRNA分别在高表达及低表达的白血病细胞株中敲低ARHGEF12,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的生长及凋亡情况,最后进行蛋白激酶芯片分析以发现相关作用机制。结果:部分白血病细胞株高表达ARHGEF12基因,在高表达的细胞中敲低ARHGEF12基因会使细胞生长受抑制,这与敲低后细胞凋亡增加、增殖抑制相关,并且和p53、CDK2及p27 Kip1磷酸化相关。结论:ARHGEF12对其高表达的白血病细胞的生长是必须的,敲低ARHGEF12基因导致白血病细胞凋亡增加、增殖抑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白介素15(IL-15)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与中国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治疗反应的相关性。方法提取ALL患儿缓解期的骨髓细胞基因组DNA,采用质谱阵列技术(MassArray)分析IL-15的5个SNP位点(rs10519612、rs10519613、rs17007695、rs17015014、rs35964658),并对各SNP位点与诱导治疗结束后微小残留病(MRD)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SNP rs17007695与儿童ALL早期诱导治疗结束后的MRD相关(P=0.049),CC基因型诱导结束时MRD阳性率是TT基因型的1.8倍;5个SNPs的单倍型分析显示,CACGG在MRD阳性组中出现的频率高于MRD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5%对4.9%,P=0.035)。结论 IL-15相关的SNP与儿童ALL早期治疗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临床、实验室收集客观、有效的多方位信息,为临床医师及实验研究者提供可靠的研究信息。方法采用Foxpro数据库系统,自行设计和建立一套符合需要、包含多信息的儿童肿瘤登记系统,对入院的肿瘤病例进行登记和统计分析。以非霍奇金淋巴瘤(non_Hodgkin’s lymphoma,NHL)为例进行分析。结果1998~2003年登记入库的73例NHL完全缓解率68.49%;复发率12.33%;5年总生存率75.66%,SE=0.06;5年无进展生存率40.86%,SE=0.10。其中56例新病人完全缓解率75.00%;复发率12.50%;5年总生存率75.82%,SE=0.06;5年无进展生存率58.22%,SE=0.07。结论建立的肿瘤登记数据库能为临床和科研提供多方位信息,提高临床和实验室研究结果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2 个候选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和中国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易感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复习文献选取12 个候选SNP位点,采用多重PCR后靶向捕获二代测序技术检测各SNP的基因型。采用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对556 例ALL患儿和191 例健康志愿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验证SNP位点与中国儿童ALL易感性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及Cox回归分析365 例ALL患儿SNP位点与ALL预后的关系。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NP位点基因型与ALL风险增加显著相关:ARID5B 基因的rs10821936 风险等位基因C(OR =1.687,95%CI =1.318~2.135,P <0.001]和rs10994982 风险等位基因A(OR =1.594,95%CI =1.259~2.018,P <0.001),IKZF1 基因的rs11978267 风险等位基因G(OR =2.133,95%CI =1.495~3.043,P <0.001)和rs4132601风险等位基因G(OR =2.108,95%CI =1.466~3.031,P <0.001)以及ZNF230 基因的rs7554607 风险等位基因C(OR =1.481,95%CI =1.161~1.890,P =0.00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无事件生存率的不良预后因素:SIAT7C 基因的rs10873876 位点TC基因型(HR =2.111,95%CI =1.260~3.539,P =0.005)以及LOC102723724 基因的rs11155133 位点GG基因型(HR =4.787,95%CI =1.652~13.870,P =0.004),同时它们也是复发率的不良预后因素(前者HR =2.082,95%CI =1.242~3.492,P =0.005,后者HR =4.067,95%CI =1.380~11.988,P =0.011)。结论:ARID5B 基因的rs10821936和rs10994982、ZNF230基因的rs7554607以及IKZF1 基因的rs11978267 和rs4132601为我国儿童ALL潜在易感性位点。SIAT7C 基因的rs10873876以及LOC102723724 基因的rs11155133多态性位点可作为ALL患儿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Bim基因内含子缺失多态性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糖皮质激素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提取入组110例缓解期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骨髓液并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方法特异性扩增基因组DNA检测,是否存在Bim基因内含子2序列缺失并行Sanger测序鉴定。分析Bim基因内含子缺失与泼尼松反应和远期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110例患儿中,共有17例存在Bim内含子2的部分序列缺失,占15.4%,其5年无事件生存率为68.0%(SE=0.122),与无序列缺失患儿(5年EFS为69.6%,SE=0.048)无明显差异(P=0.940);单因素分析提示泼尼松敏感试验与Bim缺失多态无相关性(P=0.451),与患儿年龄、性别、免疫表型、化疗第35天微小残留病(MRD)、诊断时外周血白细胞数也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224、0.784、1.000、0.716、0.604),但是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危险度分组相关(P=0.046)。结论Bim基因内含子缺失多态性与ALL患儿糖皮质激素耐药和远期预后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分析儿童纵隔起源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5月1日至2007年8月31日收治的36例原发于纵隔的NHL患儿的临床特点、病理分型、诊断、治疗方法和预后.结果 27例经纵隔肿块或外周淋巴结活检通过病理形态、免疫组化确诊,其中24例为淋巴母细胞型,3例为间变性大细胞型;9例通过骨髓或胸水细胞学、免疫分型确诊.36例免疫表型均为T细胞型.分期诊断中,Ⅲ期24例,Ⅳ期12例;随访时间8~11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5个月);24例出现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SVCS)和气道压迫症,其中22例急症处理有效;29例(80%,29/36)达完全缓解(CR);6例复发(20%,6/29);13例死亡(36%,13/36);3年无进展生存率为61.3%(标准误8%).结论 早期诊断对降低NHL死亡率、提高长期生存率尤为重要,诱导化疗处理急症有效,根据病理分型分别采用T-Ⅲ-Ⅳ-CCCG99及T-NHL-2002和B-NHL-2001方案治疗纵隔起源淋巴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