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94篇
  免费   362篇
  国内免费   277篇
耳鼻咽喉   15篇
儿科学   91篇
妇产科学   42篇
基础医学   254篇
口腔科学   249篇
临床医学   955篇
内科学   441篇
皮肤病学   82篇
神经病学   153篇
特种医学   292篇
外科学   646篇
综合类   2038篇
预防医学   605篇
眼科学   52篇
药学   746篇
  4篇
中国医学   888篇
肿瘤学   380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61篇
  2022年   137篇
  2021年   117篇
  2020年   123篇
  2019年   162篇
  2018年   167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139篇
  2015年   141篇
  2014年   338篇
  2013年   301篇
  2012年   365篇
  2011年   378篇
  2010年   369篇
  2009年   376篇
  2008年   365篇
  2007年   356篇
  2006年   340篇
  2005年   367篇
  2004年   293篇
  2003年   284篇
  2002年   258篇
  2001年   255篇
  2000年   235篇
  1999年   217篇
  1998年   164篇
  1997年   144篇
  1996年   184篇
  1995年   145篇
  1994年   140篇
  1993年   104篇
  1992年   81篇
  1991年   99篇
  1990年   72篇
  1989年   58篇
  1988年   63篇
  1987年   72篇
  1986年   45篇
  1985年   44篇
  1984年   32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29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11篇
  1974年   3篇
  1965年   3篇
  1960年   3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以系统化、标准化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为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建立适合于眼科医院新冠疫情精准防控切实可行的防控体系。方法:系列病例研究。自2020年2月24日至3月2日期间,以标准化病毒核酸检测联合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等检测作为所有眼科手术患者术前筛查常规检测项目,同时也为返岗员工提供病毒核酸检测。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受检者对鼻咽拭子采样的接受度以及核酸检测结果对其心理状态的影响。结果:99例患者血液学检测结果有一定的异常比例,其中SAA检测结果增高13例,淋巴细胞计数减低12例、增高5例,白细胞计数增高11例、减低1例,CRP增高2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均阴性。33例本院职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均阴性。12%的受访者对鼻咽拭子采样接受度评分较低。受检者在核酸检测前后思想压力评分较高的比例分别为46.7%和6.7%。结论:该项举措一方面为术前新冠病毒肺炎筛查及鉴别诊断提供了客观依据,很大程度上排除了隐性无症状感染者传播的可能,有利于减少二次传播的风险,降低院内交叉感染的概率;另一方面,核酸检测阴性结果有利于调整患者术前的心理状态并缓解医护人员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2.
毛长兴  程凤能 《新中医》2019,51(7):216-219
目的:观察自血疗法配合穴位埋线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4例神经性皮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外用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治疗,观察组采用自血疗法配合穴位埋线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皮损面积及瘙痒评分,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7天、14天、21天、28天后皮损面积评分显著下降(P 0.05)。治疗21天、28天后观察组皮损面积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7天、14天、21天、28天后皮肤瘙痒评分显著下降(P 0.05)。治疗21天、28天后观察组皮肤瘙痒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7%,显著高于对照组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复发率为12.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9%(P 0.05)。结论:自血疗法配合穴位埋线治疗神经性皮炎疗效肯定,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3.
4.
5.
我们于2004年8月-2005年10月应用盐酸西替利嗪(比特力:成都恒瑞制药有限公司)联合甘草酸二铵(甘利欣:连云港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治疗慢性荨麻疹,并与单用比特力治疗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腹腔镜和开腹结直肠手术的炎性反应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和开腹结直肠手术患者全身和腹腔炎性反应的差异,为腹腔镜手术对结直肠肿瘤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51例2004年4-8月间收治的乙状结肠和直肠恶性肿瘤患者,采用腹腔镜辅助手术25例(LAP组),开腹手术26例(OPEN组)。术毕骶前留置引流管。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炎性反应及与手术相关的各项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ASA分级、术前血红蛋白及白蛋白水平、肿瘤Dukes分期和手术方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的比较中,LAP组占有明显优势(P<0.05)。腹腔引流量在术后第1天,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2-4 d,LAP组明显低于OPEN组(P<0.05)。LAP组术后第1天,周围血中性粒细胞[(7.30±2.62)×10~9/L]、白介素(IL)-10[(19.46±3.31)pg/ml]和C反应蛋白(CRP)[(2.76±2.17)mg/dl]水平均显著低于OPEN组(P<0.05)。术后第4天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两组腹腔引流液的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及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天LAP组IL-10 [(22.53±15.47)pg/ml]明显低于OPEN组(P<0.05)。结论术后早期,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的腹腔炎性反应与开腹手术相当,而全身炎性反应较开腹手术轻。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临床上体现出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天数少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的方法及避免副损伤的措施.方法应用Olympus腹腔镜及操作器械一套.全麻下进行,体位及穿刺点均与腔镜胆囊切除相同.穿刺证实胆总管后,对胆总管直径>1.5 cm者用针式电钩直接切开;胆总管直径<1.2 cm者用剪刀切开,纵行切开1.0~1.5 cm,直视下用常规器械或胆管镜网篮取石,胆总管Ⅰ期缝合.结果本组22例中,21例成功,1例由于胆囊三角区粘连紧密,镜下缝合胆总管困难中转开腹手术.结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与传统开腹手术比较具有微创特点,胆总管Ⅰ期缝合更体现微创外科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溴隐亭治疗垂体催乳素瘤及其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20年来,垂体瘤的药物治疗已有巨大进展。然后去认为药物治疗为铺助方法,但临床研究表明,对于某些肿瘤如垂体催乳素瘤(PRL腺瘤),药物治疗已成为主要的治疗方法。本研究从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应用溴隐亭治疗PRL腺瘤,观察其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舒林酸化学名(Z)-5-氟-2-甲基-1-「4-甲亚硫酰苯基)亚甲基」-1H-茚-3-乙酸,为非甾体解热镇痛新药。国产的工艺路线与国外不同,在溴化和格氏反应上有重大突破,与文献相比,总收率提高10%左右,经光谱(元素分析、紫外、红外、核磁、质谱)分析,并与国外对照品比较,图谱完全一致,确证该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20H17FO3S。分子量为356.41,结构式如文内所示。  相似文献   
10.
增生性瘢痕中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增生性瘢痕中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瘢痕形成的关系。方法 取人增生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分离和纯化2种标本中的血管内皮细胞,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分别检测单个血管内皮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内皮素1(ET-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结果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正常皮肤微血管数目较少;增生性瘢痕微血管数目增多,血管狭长扭曲甚至闭塞。透射电镜可见增生性瘢痕中毛细血管管腔狭窄,有内皮细胞脱落。增生性瘢痕中血管内皮细胞分泌TGF-β1、PDGF、ET-1、VEGF、FGF2的水平分别为(60±8)、(30±4)、(0.12±0.03)、(52±5)、(18.1±1.2)μg/个细胞,明显低于正常皮肤(P〈0.05)。结论 增生性瘢痕中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功能减退,可能与瘢痕中胶原的大量产生和缺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