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6篇
综合类   2篇
  2018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研究妊娠晚期血清雌、孕激素水平及盆底组织雌、孕激素受体表达与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关系.方法 将阴道分娩的初产妇女71例分为SUI组(n=33)和非SUI组(n=38),于孕36~40周检测血清雌二醇(E2)、雌三醇(E3)、孕酮(P)水平.SUI组中的20例和非SUI组中的31例于胎儿娩出后,取会阴侧切口顶端最深部肌肉组织行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选取3例因外阴癌、直肠癌行手术治疗的女性非妊娠患者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盆底组织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表达.结果 SUI组与非SUI组孕妇血清E2和E3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UI组孕妇血清P的质量浓度小于非SUI组[(184.7±48.2)μg/L和(223.2±93.5)μg/L](P<0.05).病理组织学及超微结构观察均发现,妊娠晚期妇女会阴深部平滑肌细胞有不同程度的空泡变性,肌纤维变细,细胞间质水肿.非SUI组平滑肌细胞ER和PR的强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SUI组(P<0.05);盆底横纹肌细胞不表达ER和PR.结论 雌激素和孕激素对妊娠期盆底结构和功能均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妊娠期女性盆底结构及功能重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是一组在全世界范围内影响各个年龄阶段、各种社会文化背景女性生活质量的疾病.大量文献报道及流行病学调杳研究表明,PFD与妊娠密切相关,初次妊娠即町对盆底结构及组织造成损伤.在妊娠期,随着子宫的不断增大、盆底承受的压力逐渐增加,盆底组织发生了一系列重塑(remodeling)过程以维持盆底结构的整体性和功能的完善性,该重塑过程贯穿于整个围产期,并且存在着个体差异性;一旦这种稳定状态失去平衡,就会表现为PFD.  相似文献   
3.
围生期女性盆底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妊娠和分娩是导致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的根源。围生期是育龄女性生命周期中的一个特殊时期,机体各个系统代谢、功能等方面均受到影响发生改变。随着妊娠子宫的不断增大、盆底承受的压力逐渐增加,围生期的女性盆底组织也发生一系列重塑(remodeling)以维持盆腔脏器解剖位置及功能的稳定。一旦这种稳定状态失去平衡,就表现为盆底功能障碍。盆底组织的重塑贯穿于整个围生期,并存在着个体差异。对围生期女性盆底神经、肌肉和结缔组织的重塑过程做文献综述,为研究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及寻找更有效的PFD防治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观察妊娠晚期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的盆隔裂孔形态结构特征.方法 选取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妇产科定期行产前检查的单胎妊娠、孕周为37-41周的初产孕妇145例(妊娠晚期组),其中有SUI症状者38例(SUI孕妇),无SUI症状者107例(非SUI孕妇);同期选择50例未孕、未产的健康妇女作为对照组.两组妇女均行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检查,观察并比较各组妇女的盆隔裂孔形态结构及特征,测量各组妇女在静息、Vasalva动作和缩肛动作3种状态下的盆隔裂孔大小、耻骨直肠肌厚度及耻骨直肠肌角度.结果 妊娠晚期组孕妇盆底结缔组织结构疏松,部分患者出现肛提肌撕脱的图像;对照组妇女盆隔裂孔形态呈菱形,结构完整紧凑,盆隔裂孔内尿道、阴道、直肠从前至后呈直线依次排列,盆隔裂孔两侧耻骨直肠肌对称且连续性好.在静息、Valsalva动作及缩肛动作3种状态下,妊娠晚期组孕妇的盆隔裂孔面积分别为(15.2±1.9)、(16.4±2.0)和(13.6±1.9)cm2,耻骨直肠肌厚度分别为(0.72±0.11)、(0.68±0.14)和(0.77±0.11)cm,耻骨直肠肌角度分别为(60±8)°、(57±10)°和(64±14)°,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妇女[分别为(11.2±2.6)、(14.5±4.5)和(9.2±2.6)cm2,(0.66±0.10)、(0.67±0.14)和(0.71±0.14)cm,(50±4)°、(51±5)°和(46±5)°;P<0.05].妊娠晚期组SUI孕妇在各种状态下的盆隔裂孔前后径、周径及面积均明显大于非SUI孕妇(P<0.05);在缩肛动作时,除SUI孕妇的耻骨直肠肌厚度明显小于非SUI孕妇(P<0.05)外,其余状态下的耻骨直肠肌厚度及各种状态下的耻骨直肠肌角度两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晚期女性盆底解剖结构发生重塑,与未育妇女比较,其盆底结缔组织结构疏松、盆隔裂孔增大.妊娠晚期SUI妇女比非SUI妇女盆隔裂孔增大,缩肛动作时肛提肌厚度减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新生儿脐血血气分析情况及可能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6—8月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分娩的单胎GDM孕妇(GDM组)152例和单胎正常孕妇(对照组)152例。152例GDM孕妇中,阴道分娩组69例,剖宫产组83例;非胰岛素治疗组141例,胰岛素治疗组11例。比较2组新生儿脐血血气分析和结局,以及不同分娩方式和治疗方式对GDM新生儿各项指标的影响。结果:GDM组脐静脉血碱剩余(BE)值较正常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2,P=0.007)。不同分娩方式GDM新生儿脐动脉血p H值、脐静脉血p H值、脐动脉血BE值、脐静脉血BE值、脐静脉二氧化碳分压[p(CO_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2组新生儿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是否采用胰岛素治疗的GDM新生儿脐血血气分析和结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糖控制良好的GDM新生儿脐血血气分析与正常妊娠者类似,分娩方式及是否采用胰岛素治疗均不影响GDM新生儿结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新生儿脐血血气分析情况及可能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6-8月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分娩的单胎GDM孕妇(GDM组)152例和单胎正常孕妇(对照组)152例。152例GDM孕妇中,阴道分娩组69例,剖宫产组83例;非胰岛素治疗组141例,胰岛素治疗组11例。比较2组新生儿脐血血气分析和结局,以及不同分娩方式和治疗方式对GDM新生儿各项指标的影响。结果:GDM组脐静脉血碱剩余(BE)值较正常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2,P=0.007)。不同分娩方式GDM新生儿脐动脉血pH值、脐静脉血pH值、脐动脉血BE值、脐静脉血BE值、脐静脉二氧化碳分压[p(C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2组新生儿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是否采用胰岛素治疗的GDM新生儿脐血血气分析和结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糖控制良好的GDM新生儿脐血血气分析与正常妊娠者类似,分娩方式及是否采用胰岛素治疗均不影响GDM新生儿结局。  相似文献   
7.
妊娠和分娩是导致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的根源。围生期是育龄女性生命周期中的一个特殊时期,机体各个系统代谢、功能等方面均受到影响发生改变。随着妊娠子宫的不断增大、盆底承受的压力逐渐增加,围生期的女性盆底组织也发生一系列重塑(remodeling)以维持盆腔脏器解剖位置及功能的稳定。一旦这种稳定状态失去平衡,就表现为盆底功能障碍。盆底组织的重塑贯穿于整个围生期,并存在着个体差异。对围生期女性盆底神经、肌肉和结缔组织的重塑过程做文献综述,为研究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及寻找更有效的PFD防治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妊娠晚期血清雌、孕激素水平及盆底组织雌、孕激素受体表达与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关系。方法将阴道分娩的初产妇女71例分为SUI组(n=33)和非SUI组(n=38),于孕36~40周检测血清雌二醇(E2)、雌三醇(E3)、孕酮(P)水平。SUI组中的20例和非SUI组中的31例于胎儿娩出后,取会阴侧切口顶端最深部肌肉组织行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选取3例因外阴癌、直肠癌行手术治疗的女性非妊娠患者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盆底组织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表达。结果 SUI组与非SUI组孕妇血清E2和E3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UI组孕妇血清P的质量浓度小于非SUI组[(184.7±48.2)μg/L和(223.2±93.5)μg/L](P<0.05)。病理组织学及超微结构观察均发现,妊娠晚期妇女会阴深部平滑肌细胞有不同程度的空泡变性,肌纤维变细,细胞间质水肿。非SUI组平滑肌细胞ER和PR的强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SUI组(P<0.05);盆底横纹肌细胞不表达ER和PR。结论雌激素和孕激素对妊娠期盆底结构和功能均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