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4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目的 比较γ-干扰素释放分析法(IGRA-ELISA)、 胶体金法(TB-DOT)以及PCR检测(TB-PCR)在结核感染患者中的诊断效能.方法 选择住院高危结核感染病例141例,分别采用IGRA-ELISA、TB-DOT和TB-PCR进行检测,评价三种检测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IGRA-ELISA灵敏度89.89%,特异度94.23%;TB-DOT灵敏度86.52%,特异度92.31%;TB-PCR灵敏度73.03%,特异度98.08%.结论 IGRA-ELISA技术对结核病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胸苷激酶1(thymidine kinase 1,TK1)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病人中监测的意义。方法利用免疫增强化学发光法检测388例HBsAg阳性病人的血清TK1水平,其中慢性乙型肝炎组(CHB组)179例、乙型肝炎肝硬化组(LC组)130例及原发性肝癌组(HCC组)79例,比较3组的TK1水平;将CHB组和LC组又分为肝功能正常组(A组)145例及肝功能异常组(B组)164例,B组中又分单纯转氨酶异常组(C组)47例及单纯胆红素异常组(D组)56例以及转氨酶和胆红素均异常组(E组)61例,比较各组与HCC组的TK1水平;HCC组又分肝功能正常组(F组)30例及肝功能异常组(G组)49例,转氨酶和胆红素均异常组(H组)27例,转氨酶异常组(I组)10例,胆红素异常组(J组)12例,均与HCC组的TK1水平比较。结果TK1的表达水平为HCC组> LC组> CHB组(P < 0.05);HCC组> B组> A组(P < 0.05),C组、D组与HCC组血清TK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E组与HCC组血清TK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组、G组、H组的TK1水平与HC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组、J组、H组的TK1水平与HC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K1有助于监测CHB、LC及HCC的疾病进程;在CHB和LC病人中,转氨酶和胆红素均异常的病人发生原发性肝癌的风险可能会增加,在数年中有可能进程为原发性肝癌早期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安妥沙星对社区获得非复杂性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的疗效和治疗安全性。方法:51例自发性腹膜炎患者均为社区获得、非复杂性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4例和对照组27例,其中对照组静脉使用头孢噻肟每次2 g,每天2次,共10 d;观察组口服安妥沙星片,首日1次400 mg,以后9 d每天1次200 mg。结果:观察组口服安妥沙星片10 d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总胆红素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白蛋白较治疗前升高(P〈0.01),而肌酐和凝血酶原时间均无明显变化(P〉0.05),QT间期无延长,2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安妥沙星治疗非复杂性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医源性胆管损伤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发生原因、诊断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 12例医源性胆管损伤病例资料。结果 对术中及术后不同时期发现的胆管损伤 ,予不同方法处理 ,经 3年以上随访 ,效果优良率达 83 3%。结论 提高外科手术技术水平是防治医源性胆管损伤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基于人际关系理论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护理改进的策略,并分析其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2021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88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依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组与改进组,各44例。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改进组对护理模式采用人际关系理论进行改进。对比两组护理前后负性情绪和深层认知结构变化,诊疗配合度,护理前后肝功能变化和并发症。结果:护理后,两组焦虑、抑郁和深层认知结构评分及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较护理前均降低,且改进组以上指标均低于常规组(P<0.05);护理后,两组血清白蛋白(ALB)水平较护理前均升高,且改进组以上指标高于常规组(P<0.05)。改进组完全配合率高于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护理中,采用人际关系理论进行改进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发生原因、诊断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12例医源性胆管损伤病例资料。结果:对术中及术后不同时期发现的胆管损伤,予不同方法处理,经3年以上随访,效果优良率达83.3%。结论:提高外科手术技术水平是防治医源性胆管损伤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观察韩国方剂Ka—mi—kae—kyuk—tang(KMKKT)对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过程中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方法:选择α1b-干扰素500万单位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41例,其中20例在α1b-干扰素(α-IFN)治疗同时依据WBC变化问断给以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治疗;另21例给以冬瓜子10g,白及10g,山慈姑10g,人参10g等汉方KMKKT加减治疗;每周1次静脉取血,观察WBC、中性粒细胞变化,2周1次检测肝、肾功能,观察时间共8周。结果:2组患者WBC均在第1、2周明显下降,第3周后略有上升,2组8周后WBC和中性粒细胞数无明显差异(P〉0.05)。口服中药8周肝。肾功能无损害。结论:8周内KMKKT治疗干扰素所致WBC下降与间断使用GM.CSF疗效无差异,且安全无肝肾损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中药对肝硬化患者血清催乳素(prolactin,PRL)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例中医辨证为肝郁脾虚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静脉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甘草酸二胺,每天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再口服疏肝健脾中药,每天2次。2组均治疗30 d。观察2组用药前后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PRL等指标。结果:2组治疗后ALT、ALB、TBI、PRL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的ALT和治疗组的ALT、ALB、TBI、PRL水平均较治疗前有不同变化(P0.05~P0.01)。结论:疏肝健脾中药可以降低肝郁脾虚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PRL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