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金湘  娄恺  毛培宏 《医学教育探索》2007,(10):1596-1596,I0001,I0002
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总结了近年来金针菇中火菇素(flammulin)、溶细胞素(flammutoxin)、免疫调节蛋白(Fip-fve)、抗病毒蛋白、跨上皮电抗性蛋白(TEER-TDP)和金针菇多糖(FVP)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大阪发酵研究所(IFO)从一九四九年就开始收集放线菌,直到一九七七年,平均每年收集大约20株,包括一九六九年和一九七三年已收集的454株ISP菌株.在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年的三年中,每年收集的放线菌菌株几乎增加到80株,这是因为为了得到公认的种,IFO收集了很多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放线菌菌株(根据作者给译者提供的最  相似文献   
3.
离子注入介导甘草基因组DNA转化酵母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湘  毛培宏  吕杰 《中草药》2010,41(3):461-464
目的以甘草酸为目标产物,探讨氮离子(N+)和氩离子(Ar+)注入介导甘草基因组DNA在酵母菌中的转化。方法通过N+和Ar+注入介导乌拉尔甘草基因组DNA在异常汉逊酵母Hansenula anomala中随机转化,转化后的酵母菌经斜面传代和液体培养后,用醋酐-浓硫酸定性检识和RP-HPLC方法,检测重组酵母菌培养液中甘草酸和甘草次酸的量。结果获得了生物合成甘草酸和/或甘草次酸的重组酵母菌5株。液体培养96h,RP-HPLC测试其培养液中甘草酸最高量114.49mg/L,18α-甘草次酸和18β-甘草次酸最高量分别为0.56和0.81mg/L。TLC检测发现其中1株重组酵母菌的培养液中含一种未知的红色组分。结论采用离子注入介导甘草基因级DNA大分子转化技术,可获得易于人工培养的产生甘草酸等次生代谢产物的微生物工程菌株。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以甘草酸为目标产物,探讨氮离子(N+)和氩离子(Ar+)注入介导甘草基因组DNA在酵母菌中的转化。方法 通过N+和Ar+注入介导乌拉尔甘草基因组DNA在异常汉逊酵母Hansenula anomala中随机转化,转化后的酵母菌经斜面传代和液体培养后,用醋酐-浓硫酸定性检识和RP-HPLC方法,检测重组酵母菌培养液中甘草酸和甘草次酸的量。结果 获得了生物合成甘草酸和/或甘草次酸的重组酵母菌5株。液体培养96 h,RP-HPLC测试其培养液中甘草酸最高量114.49 mg/L,18α-甘草次酸和18β-甘草次酸最高量分别为0.56和0.81 mg/L。TLC检测发现其中1株重组酵母菌的培养液中含一种未知的红色组分。结论 采用离子注入介导甘草基因级DNA大分子转化技术,可获得易于人工培养的产生甘草酸等次生代谢产物的微生物工程菌株。  相似文献   
5.
金针菇生物活性物质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湘  娄恺  毛培宏 《中草药》2007,38(10):1596-1598
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总结了近年来金针菇中火菇素(flammulin)、溶细胞素(flammutoxin)、免疫调节蛋白(Fip-fve)、抗病毒蛋白、跨上皮电抗性蛋白(TEER-TDP)和金针菇多糖(FVP)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氮离子注入介导麻黄基因组DNA转化酵母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以麻黄碱为目标产物,探讨氮离子(N )注入介导麻黄基因组DNA在酵母菌中的转化。方法通过N 注入介导蓝麻黄基因组DNA分别在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异常汉逊酵母Hansenula anomala中随机转化,转化后的酵母菌经BTB指示性辅助筛选、斜面传代和液体培养后,用铜铬盐定性检识和RP-HPLC方法,检测重组酵母菌胞外和胞内麻黄碱的量。结果获得了遗传稳定的以葡萄糖为碳源、NaNO3为氮源生物合成麻黄碱和(或)伪麻黄碱的重组酵母菌9株。液体培养72 h,RP-HPLC测试胞外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最高量分别为18.85和2.88 mg/L;胞内麻黄碱和伪麻黄碱最高量分别为4.29和22.16 mg/g干细胞。结论采用离子注入介导麻黄基因组DNA大分子转化技术,通过适当的筛选方法,可获得易于人工培养的产生麻黄碱等次生代谢产物的微生物工程菌株。  相似文献   
7.
从 ISP 菌株中随机选择222株,分别用L-干燥法和琼脂移植法保藏14年。前者为8℃保藏,后者每隔3或6个月移植一次。以交叉划线法测定保藏菌株对枯草杆菌、金葡球菌、白色假丝酵母和产黄青霉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麻黄碱为目标产物,探讨氮离子(N )注入介导麻黄基因组DNA在酵母菌中的转化。方法通过N 注入介导蓝麻黄基因组DNA分别在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异常汉逊酵母Hansenula anomala中随机转化,转化后的酵母菌经BTB指示性辅助筛选、斜面传代和液体培养后,用铜铬盐定性检识和RP-HPLC方法,检测重组酵母菌胞外和胞内麻黄碱的量。结果获得了遗传稳定的以葡萄糖为碳源、NaNO3为氮源生物合成麻黄碱和(或)伪麻黄碱的重组酵母菌9株。液体培养72 h,RP-HPLC测试胞外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最高量分别为18.85和2.88 mg/L;胞内麻黄碱和伪麻黄碱最高量分别为4.29和22.16 mg/g干细胞。结论采用离子注入介导麻黄基因组DNA大分子转化技术,通过适当的筛选方法,可获得易于人工培养的产生麻黄碱等次生代谢产物的微生物工程菌株。  相似文献   
9.
在放线菌的长期保藏中,冻干法(冰冻干燥法)或冷藏法或在结冰状态下保藏,可能是当前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但对放线菌菌株来说,在真空内从液态直接进行干燥,用此法保藏放线菌迄今尚无报道.为此就将此法定名为L-干燥法(L-drying).本文所描述的放线菌菌株:一组是154株试验菌,另一组是选择的22株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