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4篇
综合类   20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37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毕肖林  狄留庆 《中医药学刊》2004,22(6):1064-1067
纳米科技(nanotechnology)是用单个原子、分子制造物质的科学技术。纳米(nanometer,nm)是一种长度单位,一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大约是三、四个原子的宽度。纳米尺度空间所涉及的物质层次.是既非宏观,又非微观的相对独立的中间领域,被人称之为介观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双黄连口服液中黄芩苷、绿原酸、连翘苷、连翘酯苷A 4种主要有效成分在大鼠肠吸收动力学特征,了解双黄连口服液中药物配伍对其主要有效成分吸收的影响.方法:运用在体肠循环模型,研究比较双黄连口服液与其4种有效成分在体肠循环过程中的浓度变化的差异.结果:黄芩苷、绿原酸、连翘苷、连翘酯苷A分别在40~160,6~24,3~12,2.6~10.4 mg·L-1吸收量与浓度呈线性关系,无高浓度饱和现象,吸收转化速率常数Ka,单位时间百分吸收转化率A基本保持不变;除黄芩苷、绿原酸、连翘酯苷A外,在pH 5.0~7.43,连翘苷的吸收不受pH影响;4种成分在各肠段的Ka,A均无明显差异.黄芩提取液中的黄芩苷、金银花提取液中的绿原酸、连翘提取液中的连翘苷的Ka,A与双黄连口服液中相应成分的Ka,A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但连翘提取液中的连翘酯苷A的Ka,A显著大于双黄连口服液中相应成分的Ka,A.结论:双黄连口服液中黄芩苷、绿原酸、连翘苷、连翘酯苷A在大鼠小肠主要以被动扩散方式吸收,且无特殊的吸收窗;双黄连口服液组方配伍显著改变了连翘酯苷A的吸收.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比例β-环糊精包合对穴贴定喘膏中细辛和辛夷挥发油的透皮吸收及其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分别应用1、2、4倍量β-环糊精包合挥发油,采用Franz扩散装置,运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挥发油成分,考察不同比例的β-环糊精包合对透皮吸收的影响,并采用加速试验法来考察包合后挥发油的初步稳定性。结果 1:1的β-环糊精包合物的累积透过率优于其他比例的β-环糊精包合物,且在规定期限下稳定。结论挥发油用1:1的β-环糊精包合挥发油的透皮累积透过率较高,且在规定期限下稳定。  相似文献   
4.
纳米技术及其在医药学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纳米科技(nanotechnology)是用单个原子、分子制造物质的科学技术.纳米(nanometer,nm)是一种长度单位,一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大约是三、四个原子的宽度.纳米尺度空间所涉及的物质层次,是既非宏观,又非微观的相对独立的中间领域,被人称之为介观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一种离子对反相高效液相色谱(IP-RPHPLC)法并将其用于检测电针对肥胖大鼠肝脏组织中ATP、ADP和AMP含量的影响。方法 应用岛津SIL-20AT高效液相色谱系统,Megres-C18(5μm,250mm×4.6mm)耐水性色谱柱,对大鼠肝脏组织中ATP、ADP和AMP进行分离,流动相为0.18mol/L的磷酸二氢钾缓冲液(含5%甲醇且pH=6.25),检测波长为254nm,流速为0.8mL/min,进样体积为20μL,柱温为25℃。结果 ATP在1.1~212.2μg/mL(r=0.9999),ADP在0.9~180.0μg/mL(r=0.9999)及AMP在0.9~181.8μg/mL(r=0.9997)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ATP、ADP和AMP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6.4%、98.3%、100.8%;RSD分别为2.50%、2.88%、4.14%;日内和日间精密度RSD分别为0.06%~0.40%和0.06%~0.69%;准确度均在99.0%~108.6%之间;ATP、ADP和AMP检测限为0.11、0.09、0.045μg/mL。结论 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检测大鼠肝脏组织中ATP、ADP和AMP含量简便、快速并且准确可靠,为针刺干预治疗后组织中小分子生物活性物质浓度的检测等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挥发性成分广泛存在于多科属植物中,具有芳香走窍、引药上行的特点和确切的疗效。分析研究国内外文献,探讨中药挥发性成分对其配伍药物口服吸收的促进作用及可能机制,对进一步研究挥发性成分对中药复方制剂生物药剂学的影响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药制剂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改善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并结合实验室工作成果,以中药活性成分口服吸收机制为出发点,提出通过改善难溶性中药活性成分的溶解度和溶出速度、控制中药活性成分在胃肠道中代谢、改善中药活性成分的胃肠吸收和转运、发挥中药组合活性成分之间的有益影响等方式提高中药活性成分的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8.
肠道微生态与中药有效成分代谢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陶金华  狄留庆  单进军  毕肖林  赵晓莉 《中草药》2008,39(12):1902-1904
肠道微生态与中药有效成分的代谢之间的研究已经被国内外许多学者所关注,对其研究已得到创新性进展。综述甘草、芦荟、番泻叶以及芍药等几种中药有效成分在肠道菌群影响下的代谢过程和机制,并阐述了中药对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平衡、调理等作用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9.
10.
[摘要]介绍药物肠代谢研究方法以及中药肠代谢的研究进展。小肠在药物的首关代谢中日益受到重视,其研究的方法学也在不断改进,主要有体外法和在体法。体外法中重点介绍了肠微粒体法、完整组织系统法、Caco 2细胞模型法及肠组织切片法,从肠道内的Ⅰ相、Ⅱ相代谢酶对中药的作用提出肠道代谢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