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8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4篇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脐部腹腔镜单针双线法治疗婴幼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7月由本院普外科收治的1 182例婴幼儿腹股沟斜疝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656例在腹腔镜下采用单针双线法治疗(改良组),526例采用常规腹腔镜手术治疗(常规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等相关临床资料,评价两种不同手术方式的优缺点。结果改良组平均手术时间(21±11)min,平均住院时间(2.1±1.2)d,术后随访1~15个月,平均6.3个月,阴囊红肿3例,患侧复发1例,对侧鞘状突未闭295例;常规组平均手术时间(22±10)min,平均住院时间(2.2±1.1)d,术后随访1~12个月,平均6.1个月,阴囊红肿1例,患侧复发1例,对侧鞘状突未闭213例。改良手术较常规腹腔镜手术在术后切口出现皮下硬结、线结反应等方面具有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单针双线法治疗幼儿腹股沟斜疝无需特殊器械,创伤小,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及患者不适,手术效果良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胆道穿孔的临床体会。方法:2008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12例胆道穿孔患儿,均经腹腔镜探查证实为胆道穿孔,根据病情分别行胆总管囊肿T管引流+腹腔引流、胆囊造瘘术+腹腔引流、单纯腹腔引流。结果:12例患儿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未出现胆道出血、胆漏等并发症。胆汁引流及腹腔引流24~72 h后,临床症状缓解,腹痛显著减轻,体温降至正常,黄疸逐步消退。8例胆总管囊肿穿孔患者术后6个月行二期胆总管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Y吻合术,其中5例在腹腔镜下完成二期手术,3例因胆总管周围粘连重、分离困难中转开腹。结论:腹腔镜用于小儿自发性胆道穿孔的诊断与治疗避免了盲目开腹探查的缺点,创伤小,手术视野广,对腹腔及肠管干扰小,手术时间短,胆总管囊肿穿孔不影响二次腹腔镜手术。  相似文献   
3.
154例新生儿肠闭锁手术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154例新生儿肠闭锁的手术治疗经验,探讨新生儿肠闭锁的治疗方法。方法根据肠闭锁部位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对十二指肠闭锁患儿采取隔膜切除术、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十二指肠侧侧吻合术、胃空肠吻合术;对空、回肠闭锁患儿采取端背吻合术、端侧吻合术;对结肠闭锁患儿采取一期吻合术。结果154例均行手术治疗,治愈126例,死亡28例,治愈率为91%。结论根据肠闭锁部位选择合适术式,加强术后管理,是提高新生儿肠闭锁治愈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改良式Mollard治疗高位肛门直肠畸形的临床价值及疗效评价.方法 采用改良Mollard术式即前矢状入路,手术时保留直肠盲袋,剥离盲袋黏膜,切断的近端结肠经直肠盲端肌鞘和耻骨直肠肌,并直视下在会阴前矢状切口将拖下的结肠与肛门外括约肌组成横纹肌复合体行肛门直肠重建.结果 术后30例获得随访,随访6个月~3年.临床评分和钡剂灌肠评分优、良率分别足86.67%和83.33%(P>0.05).结论 改良Mollard术式能恢复耻骨直肠肌与肛门外括约肌的解剖关系.将直肠末端从横纹肌复合体中心拖F,随访疗效满意,是治疗高位肛门直肠畸形的一种可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先天性幽门窦前瓣膜症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幽门窦前瓣膜症病例资料,均施行手术治疗,其中胃十二指肠侧侧(菱形)吻合2例,瓣膜切除幽门成型2例,胃空肠吻合2例:结果6例均临床治愈,未再呕吐,营养状况显著改善。结论对婴幼儿反复非胆汁性呕吐,经保守治疗无效时应考虑该病,结合钡餐及胃镜不难做出诊断;根据患儿幽门局部病变及全身情况选择术式,以求既符合生理又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直肠黏膜剥离盲袋肌鞘内拖出术治疗先天性高位肛门闭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直肠黏膜剥离盲袋肌鞘内拖出术在新生儿先天性高位肛门闭锁患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在江苏省徐州市儿童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32例高位肛门闭锁新生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168例行前矢状人路直肠黏膜剥离盲袋肌鞘内拖出术(肌鞘内拖出组),64例行经典Pena手术(Pena手术组,分为结肠造口、肛门成形和关瘘三期手术)。术后进行门诊随访,采用Kellv评分评估术后肛门功能,通过排粪造影评估肛门直肠形态,并予以肛门直肠测压。结果术后2年,肌鞘内拖出组和Pena手术组分别有126例(75.0%)和54例(84.4%)患儿能良好控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肌鞘内拖出组便秘发生率明显低于Pena手术组[8.3%(14/168)比21.9%(14/64),P〈0.05]。排粪造影结果显示,两组患儿肛直肠角、肛管长度、骶直间距及直肠最大直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肛管直肠测压结果显示.两组患儿肛管高压区长度、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感知阈值及直肠最大容量阈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直肠黏膜剥离盲袋肌鞘内拖出术治疗先天性高位肛门闭锁可于新生儿期一期完成手术,其疗效与经典Pena手术相当,可避免多次手术,从而减少患儿痛苦及其家人经济负担,且术后便秘发生率更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术前治疗经过对小儿阑尾脓肿腹腔镜手术围手术期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我院外科2010年6月~2012年2月共72例阑尾脓肿患儿行腹腔镜手术的病例;全组患儿中65例为初次发病,7例既往有阑尾炎发作史;其中男39例,女33例;入院年龄19月~12岁;出现症状至手术时间为3d~7d;全部患儿术前行腹部超声或CT提示为阑尾周围脓肿。根据术前治疗情况分为三组:A组29例患儿手术前接受三代头孢和甲硝唑抗炎;B组37例患儿入院前未能确诊,仅接受一代或二代头孢抗炎;C组为其余6例术前无特殊治疗;比较研究A、B两组和A、C两组患儿的围手术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患儿平均手术时间及术后腹腔引流时间要短于B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住院天数A组患儿亦低于B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A组患儿在住院天数、手术时间和术后腹腔引流时间均短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有效的术前抗炎治疗既利于腹腔镜手术操作,又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患儿恢复有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儿童复发性肠套叠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至2011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25例复发性肠套叠患儿(复发≥3次)的诊治经过。25例患儿均在腹腔镜监视下行空气灌肠复位,探查病因,并做进一步治疗。结果25例患儿中,13例为原发性肠套叠复发,行腹腔镜下回肠末端悬吊固定术;继发性肠套叠12例,其中美克尔憩室8例,回肠重复畸形1例,回肠息肉2例,均行肠切除肠吻合术;1例过敏性紫癜患儿行空气灌肠复位+原发病治疗。25例患儿平均随访18个月(10~24个月),无复发,无肠穿孔、吻合口瘘、肠梗阻等并发症。结论腹腔镜治疗复发性肠套叠可以发现并去除病因,手术创伤小,腹部切口小且隐蔽,有美观优势。  相似文献   
9.
小儿腹部手术后小肠套叠较为少见,其临床症状、体征不典型,难以及时诊断,而延误治疗。本院2000~2009年共收治腹部手术后并发小肠套叠的患儿7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抽吸或置管引流治疗小儿阑尾炎术后腹腔脓肿的价值.方法 对35例小儿阑尾炎术后腹腔脓肿患儿行经超声引导下穿刺抽脓或置管引流.治疗后行超声随访.结果 35例患儿共进行41次抽吸和2次置管引流,在超声引导下均一次穿刺成功抽脓,6例1周后进行第2次穿刺抽脓,均无严重并发症.35例患儿中31例均于抽吸引流后48 h内症状缓解;4例穿刺抽脓后无明显改善,其中2例行置管引流后病情好转,2例中转开腹.结论 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吸或置管引流治疗小儿阑尾炎术后腹腔脓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