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白细胞介素(IL)-17及IL-10在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发病中的可能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8例慢性乙肝患者(HBeAg阳性与阴性各24例;HBV DNA阴性21例,HBV DNA阳性27例)作为试验组,24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两组血清中MIF、IL-17及IL-10的含量。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结果比较,MIF[(67.50±9.21)μg/Lvs(25.21±7.08)μg/L]和IL-17[(70.93±2.24)vs(26.78±1.58)μg/L]明显升高,IL-10[(192.88±20.74)vs(240.32±28.33)μg/L]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阴性与阳性组、HBV DNA阴性与阳性组中MIF、IL-17及IL-10的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IF、IL-17的含量与ALT呈正相关(r=0.693,P<0.01;r=0.897,P<0.001),而IL-10与ALT呈负相关(r=-0.285,P=0.037)。结论 MIF、IL-17及IL-10可能参与慢性乙肝的发病过程,具...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睡眠的不规律,快节奏生活导致胃黏膜病变成为一种很普遍的现状。目前用于临床的各种抑酸剂和黏膜保护剂对胃黏膜病变的治疗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在治疗过程中经常出现各种不良反应。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蒲公英资源很丰富,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广泛药理作用,其中蒲公英赛醇在保护胃上皮细胞和抗炎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尤其在根除幽门螺杆菌方面,治疗更简便,且副作用小,用它作为保护胃上皮细胞及抗炎作用的药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它的作用及机制主要通过干预细胞信号转导、诱导炎症相关酶类、调节细胞因子、抑制胃酸、杀灭胃幽门螺杆菌等共同完成。本文从不同环节对其保护胃上皮细胞的作用及抗炎作用进行系统综述,旨在为该药治疗作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IIuIar carcinoma, HCC) 患者外周血中MIF、IL-17、IL-10的含量,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48例HCC和36例肝硬化(LC) 为实验组, 24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 法测定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清中MIF、IL-17及IL-10的含量。   结果  HCC组和LC组MIF和IL-17的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IL-10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HCC组和LC组MIF、IL-17和IL-10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MIF、IL-17及IL-10的紊乱可能与HCC及LC密切相关,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青蒿琥酯联合蒿甲醚治疗抗蒿甲醚的恶性疟疾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刚果耐药恶性疟疾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青蒿琥酯联合蒿甲醚治疗,对照组单纯应用青蒿琥酯。给药前和给药后每6 h涂厚、薄血片各1张,在第7d、14d和28d采血检查疟原虫,观察原虫转阴时间及28d复燃情况。结果在治疗7d后,青蒿琥酯联合蒿甲醚治疗组和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100%和96.7%(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退热时间分别为(24.25±2.78) h和(48.68±3.46,P〈0.05)h,血疟原虫清除时间分别为(29.38±3.56) h和(59.65±4.29) h,P〈0.01);联合组在治疗后血细胞恢复正常的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青蒿琥酯联合蒿甲醚治疗恶性疟疗效优于青蒿琥酯单药治疗。  相似文献   
6.
亚急性肝衰竭(subacute liver failure,SALF)是最难解、最棘手的严重肝病。我们诊治1例合并肺结核继发曲霉菌感染者,现报告如下。 病例摘要 患者男性,38岁。因HBsAg阳性17年,伴乏力、纳差、腹胀、身目黄染2周于2010年11月15日入院。患者于1993年因乏力、纳差、低热、盗汗,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肺结核,查HBsA∥HBeAh/HBcA11阳性,HBVDNA阳性,肝功能正常,给予异炯肼、利福平、链霉素抗结核治疗6月后症状好转停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替诺福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α治疗耐恩替卡韦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门诊就诊及住院的对恩替卡韦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8例,根据用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给予替诺福韦治疗,观察组给予替诺福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α治疗,比较两组治疗24周、48周时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及肝脏纤维化分期。结果:治疗24周、48周时观察组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肝脏组织学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48周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肝脏组织学改善均优于24周(P<0.05)。结论:对恩替卡韦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替诺福韦或替诺福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α治疗能够更有效地提高ALT复常率、HBV-DNA、HBeAg阴转率及肝脏组织学改善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的病因和临床特点,以利于提高临床医生对药物性肝病的掌握和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78例药物性肝病住院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肝脏生化学指标以及治疗转归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结果:引起药肝脏损害的药物中,抗结核类药物占28.21%,抗生素类药物占23.08%,解热镇痛类药物占15.38%,中草药类占12.82%,肿瘤化疗类药物占10.25%,抗甲状腺类药物占3.85%,神经精神类药物占3.85%,其它药物占2.56%。临床分型:急性药物性肝病70例,慢性药物性肝病8例。不同药物的临床表现,因作用机制不同而表现各异,患者主要表现为转氨酶异常升高和黄疸。所有患者立即停药,给予保肝、降酶、退黄等治疗后痊愈。结论:引起药物性肝病最常见的药物是抗结核类药物,最常见的类型是肝细胞损害型。作为临床医生,应该重视药物性肝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病毒导致的肝脏免疫损伤是肝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肝脏的免疫细胞分泌大量细胞因子参与其中,包括促炎因子(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8、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与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3)。当促炎因子占主导时,则发生组织细胞损伤、器官功能障碍;当抗炎因子过强时,则出现免疫功能抑制。二者失衡能促进肝硬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组织中MIF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阳性的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组织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的表达,探讨MIF表达和H.pylori感染与萎缩性胃炎和胃癌发病机制的可能联系。方法收集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组织各60例为实验组,正常胃黏膜25例为对照组,用快速尿素酶试验、Warthin-Starry银染色法和14C呼气试验检测两组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两组组织中MIF和MIF mRNA的表达。结果萎缩性胃炎H.pylori阳性41例,其中MIF和MIF mRNA表达阳性分别为38例和37例,阳性率分别为92.7%和90.2%。胃癌组织中H.pylori阳性55例,其中MIF和MIF mRNA表达阳性分别为52例和51例,阳性率分别为94.5%和92.7%,以上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MIF表达和H.pylori感染可能与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的发生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