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8篇
中国医学   4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提出“故邪”是过去感受的雅气,因其没有及时完全排出体外,而深藏于血脉,分肉等隐藏这处,机体尚能遏制邪势,机体的调节代偿又维持了自身阴阳的基本平衡,故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病态。“故邪”是许多慢性疾患缠绵难愈或急性发作的内在因素。“故邪”的发病特点是“故邪”藏于体内,势必造成脏腑气血的虚比或紊乱。  相似文献   
2.
乌梅丸首见于仲景《伤寒论·厥阴病篇》笫338条和《金匮·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笫十九》两处。本方经历代医家的长期实践证明,卓有成效,且不断演变发展。本文拟对有关乌梅丸的证治体会及其演变情况,作一讨论,以供教学临床参考。错谬之处,望前讨辈和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3.
彭履祥(1909~1982),字元庆,四川遂宁同盟乡文里村人。彭自幼聪颖,刻苦好学,而立之年即以精湛的医术闻名乡里。1956年他奉调成都中医学院任教,先后主讲《内经》、《金匮》、《中医内科》、《各  相似文献   
4.
鉴于《金匮》一书的特殊性,探讨《金匮》的学习方法是必要的,兹综合前人学习《金匮》的经验。拟出以下几点,仅参考。一、深刻理解,盆点记忆。 ,《袋阪》文字,言简意深,写作方法往往详」;llc而略于彼,故必须开动脑筋,勤于思索,沐句不放,才能探得其中奥义。如第一篇第卜条:"非其时色脉,皆当病。  相似文献   
5.
自汉代张仲景在使用麻黄时提出“去节”以来,后世医家对其“去节”的部位与“去节”的意义颇有争议。我们不揣浅陋,拟就上述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麻黄“去节”的部位历代对麻黄“去节”的部位约有两种说法:  相似文献   
6.
<正> 木防己汤是一张治疗支饮的名方,首见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其云:“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膈间有支饮留伏,饮邪迫于肺,肺气上逆,则气喘胸满;饮邪滞于胃,胃失和降,则心痞闷,甚或坚实胀满,饮聚膈间,营卫不利,故面色黑而晦暗。其脉沉紧者,乃寒饮留伏于里,结聚不散之象。病程已达数十日之久,又经前医吐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篇》云:“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仲景虽将此方列入呕吐篇中,但从描述的主治证候来看,却又并非真呕真叶。作者何以如此安排?本方究竟主治何病?下能不引起一番思索。考历代《金匮》注家,对此条有以下几种注释:赵以德持“阴邪闭郁心肺阳气”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之所以富有生命力,历千七百余年而不衰,除了这部著作的内容是数千年间医疗实践的真实记录和总结以外,还与历代医家深入研究《伤寒论》,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伤寒学说有关。本文就历代伤寒注家的研究情况初步探讨如下。整理编次揭示了辨证论治的基本规律大家知道,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公元三世纪初,时值汉末战乱纷起,以致散失不全。西晋太医令王叔和进行广泛搜集,甚至“有闻必录”,将其中伤寒部分整理、编次为《伤寒论》。这是一个研究过程,也是一种研究方法。从现行宋本或成本《伤寒论》  相似文献   
9.
中医历来十分重视对病转危重的早期诊断。《金匮要略》有关判断危重病证的条文,据初步统计,共有二十七条(不包括杂疗、食物禁忌三篇),均分别标以“难治”、“不治”“不可治”、“即死”等预后之辞。仲景是根据什么作出判断的呢?本文试图从病机的角度作如下的粗浅探讨。一、表邪入里,是疾病由轻转重的表现。表里出入是病机传变的规律之一。在一定条件下,  相似文献   
10.
脉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浩瀚的中医文献,蕴藏了十分丰富的脉学内容。据初步统计,脉学专著有220余种之多,其余医籍亦多涉及脉学。但迄今为止,脉学领域中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探索。本文就“独取寸口”的理由,寸口脉的脏腑定位以及“脉症舍从”等问题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