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我国强制戒毒所的医疗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各项医疗服务工作的经验还有所欠缺.本文深入总结我国强制戒毒所医疗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按照"以人为本"方针制定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以期对强制戒毒各项医疗卫生工作有所帮助.在帮助吸毒者强制戒毒的同时,积极帮助吸毒人员恢复正常的生理、心理功能,促进吸毒人员早日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自我抽离训练对失眠障碍共病焦虑抑郁症状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云南省精神病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诊断为失眠障碍,并伴有不同程度焦虑抑郁的患者171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药物治疗组(n=48)、自我抽离组(n=43)、药物+自我抽离组(n=42)和健康宣教对照组(n=38)。干预共持续12周,分别在基线及干预后2、4、8、12周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情绪状态,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表(PSQI)评价睡眠情况。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HAMA、HAMD、SAS、SDS、PSQI得分的分组效应、时间效应及分组×时间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药物+自我抽离组8、12周评分均低于药物治疗组和自我抽离组;自我抽离组4、8、12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药物治疗组、自我抽离组、药物+自我抽离组的4、8、12周评分均低于基线(均P<0.05)。结论:自我抽离训练对失眠障碍共病焦虑抑郁有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编制适用于考察青少年执行功能状况的量表.方法 根据执行功能的定义和结构成分,确定包含37个条目的初始量表,以分层抽样的方式选取来自全国2个省的1 722名青少年进行施测,分析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结果 编制成的青少年执行功能量表共21个条目,包含抑制控制、认知灵活性、工作记忆等3个维度,共解释方差的45.39%,因子载荷范围在0.499~0.727之间;量表及各因子的Cronbach'sα系数在0.786~0.897之间;因子结构与实际数据相契合,其拟合指数分别为x2=530.44、df=186、RESMA=0.053、GFI=0.93、AGFI=0.91、NFI=0.96、CFI=0.97.结论 量表信效度良好,适合于评估我国青少年执行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5.
许标  樊春雷  高文斌 《中国全科医学》2015,18(22):2723-2726
目的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和应对方式对问题青少年出现问题行为的影响。方法 于2014年3-10月,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湖南省某特殊矫正学校问题青少年120例作为问题组和湖南省某普通中学学生12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Achenbach青少年自评量表(YSR)、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分别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父母教养方式及应对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父母教养方式和应对方式对问题青少年YSR总分的影响采用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问题组和对照组有效回答人数分别为112、109例。问题青少年YSR总分高于普通中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问题青少年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和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得分均低于普通中学生;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及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得分均高于普通中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问题青少年指向情绪的应对分量表及其忍耐、逃避、发泄情绪、幻想否认4个因子得分均高于普通中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父亲拒绝否认,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和指向情绪的应对能够正向预测YSR总分,母亲惩罚、严厉能够负向预测YSR总分,这4个预测变量能够解释总变异的50%。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和应对方式都是影响问题青少年出现问题行为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与其各方面发展均存在密切联系,是自控研究领域里的热点话题。本文检索并筛选了近10年(2010-2020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有关青少年自我控制的文献1587篇,利用VOSviewer(1.6.13)软件关键词共现分析功能,总结了领域内的主要研究方向,系统综述了评价方法和干预研究成果。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积极冒险行为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同时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提高研究结果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母亲心理灵活性与学龄前儿童焦虑的关系以及儿童是否独生子女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方法:招募3~7岁学龄前儿童的母亲387名,其中独生子女占47.8%。采用接纳与行动量表第二版(AAQ-II)、儿童焦虑量表(SCAS)进行调查。结果:分组回归结果显示,AAQ-II得分与学龄前独生子女的SCAS总分及分离焦虑、躯体伤害恐惧、社交恐惧和广泛性焦虑4个维度得分负向关联(β=-0.27、-0.25、-0.18、-0.22、-0.34;均P<0.05),与学龄前非独生子女的SCAS总分及分离焦虑、躯体伤害恐惧、社交恐惧、强迫-冲动障碍和广泛性焦虑5个维度得分负向关联(β=-0.45、-0.37、-0.37、-0.38、-0.33、-0.39;均P<0.001);调节效应检验结果显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AAQ-II得分与SCAS总分的回归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亲心理灵活性越低,则学龄前儿童焦虑水平越高;非独生子女学龄前儿童焦虑更容易受到母亲心理灵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自我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自我控制是理解自我本质及其机制的关键,Hare等人[1]指出:"执行自我控制的能力是人类成功和幸福的关键".临床研究指出自我控制可以有效预测精神疾病和不健康行为,例如物质滥用[2]、攻击性行为[3]、酒精依赖[4]等.自我控制(self-control)是指人们克服冲动、习惯或自动化的反应,有意识的掌控自己行为方向的能力[5].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开始关注自我控制,出现了大量考察该现象的实证研究,并提出许多相关的理论模型.Gifford[6]将个体自我控制行为还原为一种选择行为并提出了以生理因素为基础的自我控制模型;Mischel等人[7]以个性的认知-情绪系统模型为基础对自我控制和调节过程中的基本原则进行了分析,尤其强调了调节过程中的注意控制策略的重要性;Kuhl等人[8]的行为控制理论将个体的自我控制过程解释为个体放弃以情绪偏好为基础的选择和使用意志策略促进以认知判断为基础的选择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压力源和睡眠质量的关系,以及行为习惯和生活规律性感知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于2021年9月,在北京、合肥的几所高校选取612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大学生压力源量表、大学生周末生活行为量表、大学生生活规律性感知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分别反映大学生的压力强度、行为习惯强度、生活规律性感知强度、睡眠质量,得到有效问卷569份进行分析。结果:(1)在接受调研的大学生被试样本中,大学生的压力源、行为习惯、生活规律性感知、睡眠质量得分分别为(1.52±0.87)、(3.37±0.82)、(6.72±2.02)、(6.55±3.15)。(2)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睡眠质量与行为习惯、生活规律性感知显著负相关,睡眠质量与压力源显著正相关,行为习惯与生活规律性感知显著正相关(P<0.05)。(3)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压力源能够负向预测大学生睡眠质量,同时通过行为习惯和生活规律性感知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预测睡眠质量。结论: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对生活规律性感知的提升,有助于睡眠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