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7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检测不同类型慢性胃炎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的水平,探讨其在慢性胃炎患者诊断和随访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入组患者于胃镜前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的水平并计算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比值。然后接受胃镜检查,并通过黏膜活检组织的病理组织学检查明确慢性胃炎的类型。根据胃镜及胃镜病理的结果分三组:A组(浅表性胃炎组)、B组(单纯萎缩性胃炎组)、C组(萎缩性胃炎合并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结果共16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血清胃蛋白酶原Ⅰ、血清胃蛋白酶原比值在A组(72.8±5.7ng/ml)、B组(68.9±6.4ng/ml)、C组(62.7±7.8ng/ml)中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三组经方差分析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两两比较经SNK法分析,任意组间也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A组、B组、C组三组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血清胃蛋白酶原Ⅰ水平、血清胃蛋白酶原比值均低于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患者的水平,而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血清胃蛋白酶原Ⅱ水平高于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胃炎向萎缩性胃炎进展的过程中,血清胃蛋白酶原Ⅰ、血清胃蛋白酶原比值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且该检查相对于胃镜检查简便、安全,对慢性胃炎的随访和监测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前反流性食管炎(RE)发生率逐年增高,已成为我国临床上的多发病和常见病。本文对10例正常食管组织,50例RE组织和9例食管鳞癌组织中p16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进行对照检测,以探讨反流性食管炎和食管鳞癌间的可能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反流性食管炎4 31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本院24 a间胃镜检查后诊断的反流性食管炎(RE)病例的回顾性总结分析,探讨RE的内镜和临床特点.方法:1982年1月至2006年2月在本院就诊并行胃镜检查诊断为RE者4 311例,按洛杉矶标准进行分级,分析患者年龄、性别、症状、伴发疾病及与各项检查的关系.结果:RE占总胃镜检查总人数的8.39%,1996年至2005年间达12.3%.男女之比为1.97∶1.RE年龄(50.98±15.18)岁.RE患者中22.1%合并消化性溃疡,仅4.0%有典型的反流症状.RE以轻度(洛杉矶标准的A、B级)为多见(74.70%),中、重度较少(25.3%).结论:本院RE的胃镜检出率较高,为门诊患者的常见病、多发病;患者以男性老年人多见,以轻度RE为主;合并消化性溃疡可能是发生RE的危险因素;仅依据反流症状来诊断RE的敏感性较低,内镜对RE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西方国家食管贲门交界部腺癌的发病率显著升高。研究认为,Barrett食管是食管腺癌最重要的癌前病变。准确的早期诊断和有效随访是提高Barrett食管患者生存率的重要环节。目前对Barrett食管的诊断主要依靠内镜和病理,即内镜下任何长度的食管黏膜出现柱状上皮样改变并经病理确诊为特异性肠化上皮。但由于早期病灶的微小性和局灶性,内镜下准确的识别特异性肠化上皮及不典型增生在临床上仍比较困难。亚甲蓝染色内镜利用亚甲蓝可以被吸收活跃的细胞吸收着色的原理,通过内镜下喷洒对胃肠道黏膜进行染色,提高内镜对胃肠道黏膜结构的观察能力,有助于内镜医师对肠化上皮的鉴别,但是否可以提高Barrett食管的检出率还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太行山食管癌高发区食管/贲门癌患者ABO血型分布特征及体重指数与食管/贲门癌关系。方法:对太行山食管癌高发区多家医院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收集10 561例食管/贲门癌患者年龄、性别、籍贯、ABO血型及身高、体重等资料,计算体重指数(BMI=kg/m^2),并对ABO血型的分布及食管/贲门癌患者各级BMI的构成比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太行山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ABO血型分布特征均为B〉O〉A〉AB,且不同性别之间无差异(P〉0.05);②该地区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中正常体重者所占比例均为最多,低体重和超重者次之,肥胖者最少。但是女性食管癌患者中Ⅰ级BMI所占比例低于贲门癌相应BMI所占比例(22%,69/310vs.27%,18/66),Ⅱ级BMI所占比例高于贲门癌相应BMI所占比例(54%,169/310vs.49%,32/66)。结论:B型血者患食管/贲门癌的风险较大,AB型血者患食管/贲门癌的风险较低。体重过低的女性患食管癌的风险较其患贲门癌的风险大,而体重在正常范围的女性患贲门癌的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6.
肠易激综合征与肠道微生态关系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肠道微生态与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情况、两者之间的关系和治疗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具心理障碍的功能性消化不良4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6月至2009年1月我院1320例消化科就诊患者中,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277例(20.9%);其中经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MMPI)结论列入心理障碍者为41例,占FD患者的14.8%。41例出现疑病及躯体化倾向者38例92.7%,焦虑与抑郁并存的25例(60.9%)。主诉症状上腹痛40例(97.6%),餐后饱胀31例(75.6%),早饱266例(63.4%),恶心15例(36.6%),烦躁、多虑、乏力、精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等主诉占80.0%以上。心理疏导合并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4周末,显效5例,有效3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7.8%。提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发生率较正常人群显著升高。心理障碍患者具有明显的疑病和躯体化倾向。心理疏导配合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内镜已广泛用于各种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包括各种急慢性炎症、良恶性肿瘤、息肉、先天畸形等.内镜检查是现代医学诊断的重要工具.然而内镜检查离不开病理诊断以明确病变性质,尤其是在癌前病变监测随访及肿瘤定标指导手术.如何准确地辨认目标进行复查、手术是目前的难题.目前有用注射针作为体腔黏膜定标,再用常规活检钳作黏膜活检,以解决这一问题,不但难度大,准确性也有质疑,因此需有一种同时定标活检仪器的帮助.本研究介绍一种可同时定标和活检的定标活检仪。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RASSF1A基因甲基化及其蛋白表达与贲门腺癌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将33例贲门腺癌手术切除标本纳入本研究,每例标本选取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距癌5 cm)组织各一块。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RASSF1A基因的甲基化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RASSF1A蛋白表达。结果 33例大体标本中共选取57块组织,其中癌组织33块,癌旁正常组织24块。贲门腺癌癌组织中RASSF1A基因甲基化的发生率为63.6%,明显高于贲门腺癌癌旁正常组织中RASSF1A基因甲基化的发生率(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贲门腺癌癌组织中RASSF1A蛋白阳性表达率为45.5%,明显低于贲门腺癌癌旁正常组织中RASSF1A蛋白阳性表达率(8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1例RASSF1A基因甲基化阳性贲门癌组织中,15例(71.4%)蛋白表达阴性;12例RASSF1A基因甲基化阴性贲门癌组织中,9例(75%)蛋白表达阳性,3例(25%)蛋白表达阴性;经Spearman correlations相关分析发现:在贲门腺癌癌组织中RASSF1A基因甲基化与蛋白表达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RASSF1A基因可能通过启动子区甲基化导致的表达失活参与了贲门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0.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微生态对照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近年来研究发现,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生率在肠道感染后显著增加,使用抗生素后相关肠道症状常见,这些情况使人们开始考虑IBS等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本试验采用微生态检测方法了解IBS患者肠道微生态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