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皮肤病学   12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皮肤镜在幼年性黄色肉芽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21年3月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确诊的20例幼年性黄色肉芽肿患者临床、组织病理资料及皮肤镜特征。结果 幼年性黄色肉芽肿20例患者(男12例,女8例),平均发病年龄(2.12±4.29)岁。典型皮损表现为直径数毫米至数厘米的黄色、红色或棕色丘疹和结节,质硬,表面光滑。20例患者皮损均为单发。组织病理学表现为真皮内见边界相对清楚、无包膜的细胞团块,主要由组织细胞、Touton巨细胞及少量炎性细胞组成。20例幼年性黄色肉芽肿患者皮肤镜模式均表现为橘黄色、粉红色无结构区+血管结构,表现为落日征17例(85%)、苍白黄色球形云13例(65%)、白色条纹5例(25%)。血管结构呈不规则分布,其中线状血管60%、点状血管55%、分枝状血管35%。结论 幼年性黄色肉芽肿患者皮肤镜下具有独特的表现,可作为其辅助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2.
P物质在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小鼠模型瘙痒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P物质(SP)在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小鼠瘙痒中的作用。方法外用2,4-二硝基氟苯(DNFB)建立昆明小鼠ACD模型,观察激发后73h内小鼠的搔抓行为及神经激肽1(NK1)受体拮抗剂spantide和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对小鼠搔抓行为的影响,并用ELISA、免疫组化分别检测激发后48h小鼠颈背部皮损中SP含量、NK1受体表达。结果ACD小鼠模型在DNFB激发后48h出现搔抓高峰;搔抓高峰时,皮损中SP含量[(3873.40±291.58)pg/g]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4349.90±502.83)pg/g](P<0.05),但NK1受体表达(6.13±1.25)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2.87±0.86)(P<0.05)。Spantide和纳洛酮均可抑制小鼠搔抓行为(P<0.01)。结论DNFB诱发的ACD小鼠模型搔抓行为是瘙痒相关反应;SP通过激活皮肤内NK1受体参与ACD小鼠模型瘙痒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浅表脂肪瘤样痣(nevus lipomatosus superficialis)是一种以真皮内异位的脂肪组织聚集为特征性表现的一种错构瘤,1921年由Hoffmann和Zurhelle首先报道。本病较罕见,临床容易误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百草枯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为其预防提供依据。方法以"百草枯"、"对草快"、"克无踪"、"克芜踪"、"急性中毒"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检索2008-2018年的文献,从中提取患者信息,包括性别、年龄、中毒时间、地区分布、中毒原因、治疗及预后。录入Microsoft Excel,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1)共收集人急性百草枯中毒文献325篇,中国知网144篇,万方数据库181篇。共收集案例23 194例。其中女性案例8 596例,男性7 072例,其余文献未提及案例性别。(2)地区分布:文献发表量前三的省份分别为山东省占12.260%、河南省占10.690%、河北省占9.750%。文献发表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例数以河北省、河南省和山东省最多。(3)中毒方式:其中口服99.740%、舔服0.009%、肌内注射0.023%、农药喷洒和皮肤接触0.019%。中毒原因中自杀占比高达78.240%。中毒原因:自杀行为、误服、喷洒农药(皮肤接触)、水源投毒、精神障碍、与家人怄气。(4)治疗:发表文献案例中,48.920%的案例选择血液透析治疗,8%的案例未接受血液透析治疗,43.0...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皮肤镜在粟丘疹样汗管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门诊就诊的37例粟丘疹样汗管瘤患者临床、组织病理资料及皮肤镜特征,并比较粟丘疹样汗管瘤与汗管瘤、粟丘疹皮肤镜特征的差异.结果 粟丘疹样汗管瘤37例患者(男9例,女28例),平均发病年龄(40.12±9.10)岁.典型皮损表现为直径0.5~5 mm...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皮肤镜在阴虱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5例确诊阴虱病患者进行皮肤镜检查。结果 45例阴虱病患者皮肤镜检查均发现成虫或虫卵,其中37例皮损在皮肤镜下特征主要表现为点状、不规则状铁锈色结构。结论皮肤镜可作为阴虱病的辅助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7.
樊卓  覃静净  王丹丹  党云 《广西医学》2014,(11):1622-1624
目的观察阿维A胶囊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α化学趋化因子(I-TAC)表达的影响。方法中重度寻常型银屑病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局部外涂雅漾三重修护霜、口服甲氨蝶呤;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阿维A胶囊0.5 mg/(kg·d),疗程为8周。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治疗前后的外周血I-TAC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PASI评分、I-TA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有效率为86.67%(26/30),高于对照组的53.33%(16/30)(P<0.05)。结论阿维A胶囊可以降低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I-TAC水平,I-TAC可能在银屑病的病程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P物质的外周致痒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P物质(SP)是一种重要的瘙痒介质,参与了多种瘙痒性皮肤病如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的发生和发展。卵与角质形成细胞上神经激肽1(NK1)受体结合,促进白三烯B4释放或一氧化氮合成而引起或增强瘙痒;也可通过作用于传导痒觉的无髓C纤维上NK1受体直接引起瘙痒。虽然SP可通过激活皮肤肥大细胞上NK1受体释放组胺,但其在卵诱发的瘙痒中可能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对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干扰素诱导的T细胞α趋化因子(I-TAC)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正常人和寻常性银屑病患者NB-UVB治疗前后外周血I-TAC水平变化。结果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I-TAC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21.37,P0.05)。经NB-UVB治疗36次后,银屑病患者I-TA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18.23,P0.05),且治疗前后银屑病患者银屑病皮损面积严重度指数(PASI)评分与血清I-TAC水平呈正相关(r=0.293,P0.05)。结论 NB-UVB可降低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I-TAC水平,在银屑病的发病过程中I-TAC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临床资料患儿,女,13岁。因右侧肩部结节5个月,出现水疱样外观1个月,于2015年7月29日就诊。5个月前,患儿右侧肩部出现一蚕豆大小淡红色质硬结节,缓慢增大;1个月前结节表面出现水疱样外观,无自觉症状。自起病以来,患儿无发热、肌无力、肌肉酸痛及肌肉萎缩等全身症状。患儿既往体键,无传染病及遗传病史,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患者。皮损局部无外伤史或蚊虫叮咬史。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