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糖尿病并发消化性溃疡临床上并不少见,但因临床症状不典型,常常漏诊.现将我院1999~2002年糖尿病并发消化性溃疡35例,非糖尿病组38例作临床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甘草制剂致低钾血症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金华市中心医院2021年6月至2022年10月由急诊收治的12例甘草制剂相关低钾血症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 12例患者中男女各6例,平均年龄(63.80±15.17)岁;合并症:便秘7例,高血压病9例,2型糖尿病3例;平均血钾(2.25±0.35)mmol/L。治疗原发病以肝病最多,其次为湿疹、慢性支气管炎和慢性胃炎。临床表现均有乏力,6例伴纳差或腹胀,5例伴头晕。12例患者均有尿钾排出增多、低醛固酮及低肾素表现;其他常见实验室异常为低白蛋白血症、低钙血症、乳酸脱氢酶升高和血脂异常。患者均予口服及静脉补钾治疗,4例加用螺内酯。停用甘草制剂后,血钾恢复时间最短4d,最长17d。本研究中重度低钾血症多见,此类患者男性比例更高、用药时间更长、肌酸激酶和三酰甘油水平更高、合并低钙血症及使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比例更高。结论 使用甘草制剂患者出现乏力及腹胀等不适时,应警惕获得性表观盐皮质激素过多的可能,尽早监测电解质。老年、用药时间长、高血压、糖尿病、便秘和低白蛋白血症均可能与甘草制剂诱导低钾血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用预混胰岛素和预混胰岛素联合利拉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比较两者间的差异。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通过口服降糖药物后血糖控制不理想;将纳入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L组采用门冬30胰岛素+二甲双胍+利拉鲁肽治疗,P组采用门冬30胰岛素+二甲双胍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后的血压、体质量指数、FBG、2h PG、HbA1c、2h C-P、FC-P、血糖波动情况、低血糖发生次数、日胰岛素用量、HOMA-IR以及HOMA-β等。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2周,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的FBG、2h PG、HbA1c、HOMA-IR均显著下降,HOMA-β显著上升(P<0.05),L组治疗后BMI和血压较治疗前降低,P组BMI增加(P<0.05)。治疗后L组的FBG、2h PG、血压及BMI低于P组,胰岛素用量、血糖波动及低血糖发生次数均小于P组(P<0.05)。结论:采用预混胰岛素联合利拉鲁肽治疗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能够良好控制血糖,且血糖控制更为平稳,改善胰岛细胞功能,同时减少日胰岛素用量,降低低血糖的发生风险,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较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酮症起病抗体阴性的中青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分型。方法酮症起病抗体阴性中青年糖尿病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体重指数(BMI)分为肥胖组与非肥胖组,根据胰岛β细胞功能保留与否分为β+组与β-组,比较不同组别在年龄、BMI、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空腹C肽(FCP)、血脂、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史等方面的差异,并对其随访观察,6个月后比较各组血糖、胰岛功能等情况。并选取非酮症起病2型糖尿病5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酮症起病抗体阴性中青年糖尿病患者起病时平均Hb A1c达12.39%,男性与女性之比为1.82∶1,超重和肥胖占67.7%,高甘油三酯血症(TG)占58%;与对照组相比,患者起病年龄较小,Hb A1c较高,FCP较差(P<0.05),BMI、血脂各项、高血压史、6个月后Hb A1c和FCP及临床缓解、非胰岛素依赖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体阴性中肥胖组较之非肥胖组,起病时BMI、TG、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史较高,6个月后胰岛功能恢复明显好于后者,血糖控制效果更好,临床缓解和停用胰岛素比例高(P<0.05)。抗体阴性中β+组较之β-组,起病时BMI、FCP较高,6个月后胰岛功能恢复明显好于后者,血糖控制效果更好,临床缓解和停用胰岛素比例明显高(P<0.05)。结论酮症起病抗体阴性的中青年糖尿病患者具有许多2型糖尿病类似的临床特点,大多数经短期胰岛素治疗后胰岛功能恢复较好,分类上考虑归为酮症倾向的2型糖尿病,尤其肥胖者和胰岛β细胞功能保留者。  相似文献   
5.
胰岛素泵治疗2型糖尿病32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比较两种胰岛素给药方法对迅速控制高血糖的差异。方法:把糖尿病患者分成多次注射(CIT)组和胰岛素泵连续注射(CSII)组,比较两种不同给药方法在5d内血糖控制水平、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上的差异。结果:胰岛素泵连续注射比多次注射能显著控制高血糖,胰岛素用量减少,低血糖发生率低。结论:CSII治疗较CIT更快更有效地控制高血糖,并减少低血糖发生。  相似文献   
6.
楼雪勇  朱伟萍  陈光明 《浙江医学》2010,32(12):1773-1775,1784
目的 评价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状况,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100(WHOQOL-100)评价200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和100例健康人群(对照组)的生存质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糖尿病组患者在生理、心理、独立性、精神支柱总得分以及社会关系领域的性生活方面、环境领域中的休闲方面、获取新信息方面得分和自评总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腰围、臀围、收缩压、舒张压、空腹和餐后2h血糖、年医疗费、住院次数等与生存质量呈负相关性,学历和年收入水平与生存质量呈正相关性(P<0.05或0.01).结论 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明显降低,影响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因素是多样的.  相似文献   
7.
自1948年Hench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以来,糖皮质激素临床应用日渐增多,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提高对类固醇糖尿病的早期认识,及时处理,现将我院收治的19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状况,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200例糖尿病患者和100例健康对照者的抑郁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糖尿病组抑郁的发病率高于对照组,尤其是重度抑郁的发生两组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导致糖尿病抑郁症的主要原因:糖尿病是慢性终身性疾病,病程长、血糖波动大,长期治疗,花费多经济负担重;在自我评价过低、思维联想困难、睡眠障碍、躯体症状这4方面临床症状有显著差异(R<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抑郁症发病率升高,影响糖尿病患者抑郁的原因是多样的.  相似文献   
9.
黄华英  华建军  楼雪勇 《浙江医学》2024,46(12):1286-1290
目的探讨司美格鲁肽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超重及肥胖患者的血糖控制、胰腺和肝脏脂肪含量以及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单中心、前瞻性、临床病例对照试验的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在金华市中心医院诊断为T2DM合并超重(BMI25~<28kg/m2)及肥胖(BMI≥28kg/m2)的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稳定剂量的二甲双胍单药或联合口服用药至少3个月,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6.5%~8.0%。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继续原方案口服降糖,观察组在原方案的基础上联合司美格鲁肽(起始剂量0.25mg,4周后增加至0.5mg并稳定,1次/周,皮下注射)。两组均干预24周。比较两组患者血糖(FPG、餐后2h血糖和HbA1C)、血脂(TC、TG、LDL-C、HDL-C)、BMI、腰围、胰岛细胞功能[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通过非对称回波的最小二乘估算法迭代水脂分离序列测量胰头、胰体和胰尾的胰腺脂肪分数(PFF),计算平均PFF并进行组间比较;测量肝脏右上、右下和左叶的肝脏脂肪分数(HFF),计算平均HFF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40例随访至研究结束。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PG、餐后2h血糖、HbA1C、BMI、FINS、HOMA-IR、平均PFF和平均HFF均低于对照组,而HOMA-β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司美格鲁肽应用方便,对T2DM合并超重及肥胖患者能够在常规降糖药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胰岛素和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血糖水平、胰腺和肝脏脂肪含量,同时可产生额外的减重获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糖尿病患者医院获得性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对策。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方式,对某医院内分泌科2010-2011年度962例住院糖尿病患者院内获得肺部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本次调查的962例糖尿病患者中,发生71例肺部感染患者,感染率为7.38%。糖尿病患者院内肺部感染与患者年龄、病程、住院时间和侵入性操作等因素有密切关系。结论糖尿病患者院内获得肺炎感染危险因素与糖尿病本身许多因素有关,应有针对性地采取积极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