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0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2年来,笔者采用中成药金宏声治疗慢性咽炎61例,取得较满意的效果。1 一般资料 本组61例均为耳鼻喉科门诊病人,根据病史,咽部疼痛、异物感等症状,以及咽部检查诊断为慢性咽炎。其中男21例,女40例;年龄16~65岁,平均35.4岁。  相似文献   
2.
隐蔽区鼻出血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蔽区鼻出血是基层医院常见的急症,以往由于出血点不易明确被称为难治性鼻出血,往往采用鼻腔填塞、动脉结扎、动脉栓塞等治疗。随着内镜技术在鼻科领域的应用,多数隐蔽区鼻出血可明确出血点并采用微波、电凝等微创治疗。现对隐蔽区鼻出血常见的出血部位、出血点形态及其识别方法、干预手段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隐蔽性鼻出血的鼻内镜诊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鼻内镜诊治老年人隐蔽性鼻出血的临床效果并评价其临床推广应用的可行性。方法经鼻内镜治疗的老年人隐蔽性鼻出血患者71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诊治经过。结果本组病例中,依发生的频次高低,其出血部位依次为嗅裂(49例,69.01%)、下鼻道穹窿(10例,14.08%)、中鼻道后下区域(6例,8.45%)、鼻中隔前上区域(3例,4.23%)、鼻中隔骨性突起的凹面(3例,4.23%)。其中62例采用微波止血法,9例局部碘仿纱条加压填塞;1次性治愈62例(87.32%),2次治愈9例(12.68%)。随访3~5个月,鼻出血均无复发。结论老年人隐蔽性鼻出血好发于嗅裂水平的鼻中隔区域。于内镜下进行鼻甲骨折移位有利于明确出血点;对出血点采用微波凝固法或定位填塞,可有效制止鼻出血。  相似文献   
4.
男,48岁,住院号6996。1986年10月1日上午突然剧烈头痛,呕吐。检查:脑膜刺激征明显,脑脊液呈鲜红色混浊,红细胞12400/mm~3,白细胞240/mm~3,蛋白(+),糖大于50mg%。诊断为蛛网膜下腔  相似文献   
5.
6.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临床上多表现为贫血、出血和感染发热,首先以耳部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十分罕见,容易造成误诊。1 临床资料报告2例白血病患者的诊治情况。 例1男,6岁。因“右侧面瘫伴双耳听力下降半月余”经针灸科治疗10天后无好转于2001年3月就诊。体格检查:神清,精神佳,心肺检查无异常,腹平软,肝脾未及,病理反射(-),专科检查:右侧口角歪斜,右侧眼睛闭合不全,双侧鼻腔  相似文献   
7.
慢性头痛的病因诊断一直是临床诊断的难题,近年来,鼻结构异常引起的鼻黏膜接触性头痛已愈来愈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2004年国际头痛协会已将其列为头痛的病因之一.现将鼻结构异常与慢性头痛的相关性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隐蔽部位动脉性鼻出血点的识别及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隐蔽部位动脉性鼻出血出血点的识别方法及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至2008年1月63例隐蔽部位动脉性鼻出血患者内镜下诊治过程.结果 63例出血点均明确,其中嗅裂鼻中隔部36例(57.1%)、下鼻道后穹隆16例(25.4%)、中鼻道后下部7例(11.1%)、下鼻道前上端2例(3.2%)、鼻咽部2例(3.2%).63例中,单纯烧灼31例(49.2%),烧灼+局部明胶海绵填塞19例(30.2%),烧灼+碘纺纱条局部填塞2例(3.2%),碘纺纱条局部填塞11例(17.5%).电话随访1~2个月,1次治愈59例(93.7%),2次治愈4例(6.4%).结论 隐蔽部位动脉性鼻出血依据内镜下不同出血部位的血流特点及黏膜形态特征,结合不同直径的内镜及鼻甲骨折移位,多数可明确出血点;予以烧灼、局部填塞等个性化微创干预可有效止血.  相似文献   
9.
儿童鼻部疖肿常常是由于儿童用不洁手挖鼻前庭或外鼻继发细菌感染所引起,如不及时处理会产生颜面部肿胀、血栓性静脉炎甚至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本科自2001年底~2002年3月共诊治儿童鼻部疖肿183例,其中57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与有完整资料的41例对照组一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隐蔽区鼻出血的检诊及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隐蔽区鼻出血部位和出血灶的检诊及识别方法。方法对2005年1月-2007年10月收治的122例常规鼻镜检查未发现出血灶的鼻出血患者的出血部位、出血灶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内镜下认明出血部位及出血灶后分别采用电热烧灼术、微波凝固术及微创填塞法治疗。结果122例患者的鼻出血部位分别为:嗅裂48例(39·34%)、下鼻道20例(16·39%)、中鼻道6例(4·92%)、鼻中隔前上部5例(4·10%)、鼻中隔中部凸起的凹面28例(22·95%)、鼻中隔后端11例(9·02%)、总鼻道底部前端3例(2·46%)、咽鼓管隆突1例(0·82%)。所有患者中,113例(92·62%)出血灶明确,分别为粟粒样隆起50例(44·25%)、点状突起37例(32·74%)、血管痣7例(6·19%)、粗糙隆起19例(16·81%),采用激光、微波、电凝等方法止血;另有9例(7·38%)出血灶不明,采用局部定向填塞止血。122例中1次治愈106例(86·89%),经2次治愈16例(13·11%),随访1~2个月无复发。结论中、下鼻道侧后部及嗅裂等是隐蔽区鼻出血发生的常见部位,鼻内镜技术结合中、下鼻甲骨折移位以及不同隐蔽区鼻出血的血流特点对探查隐蔽区出血灶具有重要意义,明确出血灶后于内镜下采用个性化微创干预可有效控制鼻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