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4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赋  张雄  代成波  秦兵  张玉虎 《山东医药》2008,48(23):31-32
将60例急性进展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予金纳多静滴,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尿激酶20万U静滴(1 h内滴完).观察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及Bathel指数变化.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Ba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各有2例和1例发生脑出血转化,均经对症治疗后好转.证实小剂量尿激酶联合金纳多治疗急性进展性脑卒中疗效显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吴飞燕  梁赋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9(10):1461-1463
目的:对手足口病WBC、超敏C-反应蛋白、血清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联合检测进行研究,为手足口病心肌损伤早期诊治提供临床价值.方法:98例早期手足口病患儿为病例组,同期5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检测指标有全血WB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肌酸激酶(CK)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MB(CK-MB).结果:(1)病例组hs-CRP、CK、CK-MB阳性率分别为80.6%(79/98),82.7%(81/98),86.7%(85/98).病例组WBC阳性率为51.0%(50/98),对照组的阳性率为2%(1/50),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35.227,P<0.001).(2)病例组与对照组间WBC(Z=8.685,P<0.001)、hs-CRP(Z=8.176,P<0.001)、CK(Z=9.451,P<0.001)与CK-MB(T=20.302,P<0.001)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3)有无心肌损害组者WBC(Z=5.591,P<0.001)、hs-CRP(Z=5.897,P<0.001)、CK(Z=3.226,P=0.001)与CK-MB(Z=4.025,P<0.001)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检测WBC、hs-CRP、CK与CK-MB可以为手足口病的早期诊治与治疗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WBC、hs-CRP、CK、CK-MB对心肌损害有高度特异性,应紧密结合WBC、hs-CRP、CK、CK-MB等检测指标,早期诊断手足口病小儿是否发生心肌损害与心肌梗死,以及早采取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同型半胱氨酸(Hcy)、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例AI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10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黄芪注射液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分析其对出血灶周围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8只脑出血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和实验组各24只,另取24只SD大鼠建模期间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为假手术组。实验组建模后腹腔注射8 m L/(kg·d)黄芪注射液,模型组及假手术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干预1周,比较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出血灶周围炎性病变及炎性因子表达情况。结果:干预1~7 d,模型组及实验组神经行为学评分均先升高后降低,且干预3、7 d实验组低于模型组;干预1~7 d模型组及实验组出血灶周围脑组织IL-10阳性细胞数量逐渐升高,TNF-α阳性细胞数量逐渐降低,且干预2、3、7 d实验组IL-10阳性细胞数量高于模型组,干预1、2、3、7 d实验组TNF-α阳性细胞数量低于模型组。结论:黄芪注射液可改善实验性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调节其出血灶周围脑组织炎性因子IL-10及TNF-α表达水平,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药柴胡与黄芩配伍抗病毒增效作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间因流感病毒引起感冒、发热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病毒唑进行抗病毒治疗,治疗组在采用病毒唑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柴胡一黄芩配伍进行抗病毒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抗病毒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2W的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6.67%,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和复发率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柴胡黄芩药对具有较好的抗病毒增效效果,适宜临床治疗,也是中西医相结合疗效较好的体现,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觉醒型卒中患者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00例,根据CT和MRI影像数据结果、CISS分型(改良TOAST)特点及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发病时间,将其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觉醒型卒中组(100例)和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清醒时卒中组(100例)。统计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NIHSS评分)、年龄、性别、家族史、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吸烟、饮酒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并作为危险因素统计各因素在两组中所占比例。治疗3个月后对所有入选的患者进行随访,统计所有患者NIHSS评分及病死率。结果经分析,性别、年龄、糖尿病是导致觉醒型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觉醒型卒中组明显高于清醒时卒中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觉醒型卒中组死亡率为3.00%,清醒时卒中组死亡率为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Cox回归分析,年龄为影响卒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觉醒型卒中与清醒时卒中众多危险因素下,性别、年龄、糖尿病是导致觉醒型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年龄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觉醒型卒中后循环发病比例较高,神经功能恢复较差,对其进行影像观察尽可能使用静脉溶栓治疗模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他汀类药物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高危人群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作用。方法将50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预防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预防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20 mg/d每晚睡前口服。分析2组血脂变化及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发生率。结果预防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85±1.10)mmol/L,对照组(4.36±1.87)mmol/L,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5 a生存率预防组91%,对照组73%,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他汀类药物能有效预防高危人群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检测在急诊胸痛患者的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胸痛患者135例采血测定H-FABP,并同时检测cTnI,CK-MB,联合评价其灵敏度。结果AMI组H-FABP,cTnI,CK-MB均明显高于非A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FABP灵敏度均高于cTnI,CK-M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ABP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cTnI、CK-MB联合检测更能提高诊断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acute ischemic stroke,AIS)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9月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AIS患者725例,最终纳入患者426例。根据患者病情稳定即将出院时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估其是否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分为认知功能障碍组201例和认知功能正常组225例。应用单因素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来评估Logistic回归模型的效果。结果 单因素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史、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体育锻炼、交流频率、日常生活能力是脑卒中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均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Logistic回归模型效果的曲线下面积为0.853(95%CI:0.781~0.926)。>3个独立危险因素组MMSE评分低于≤ 3个独立危险因素组MMSE评分(t=4.183,P=0.016)。结论 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影响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较多,需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或延缓认知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三种他汀类药物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觉醒型卒中患者血脂及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水平的影响。方法我院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降脂治疗的住院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觉醒型卒中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瑞舒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组、辛伐他汀组各30例,比较各组入院时第二天和治疗后一个月的血糖、血脂、肝功能、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CRP)、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PCSK9水平。结果三组使用他汀类药物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CRP水平和NIHSS评分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HDL-C)明显升高(P0.05)。三组治疗1个月后的PCSK9水平均高于治疗前,瑞舒伐他汀组低于阿托伐他汀组和辛伐他汀组(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4~16周),患者TC、TG、LDL-C水平无进一步降低。PCSK9水平无进一步升高。结论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三种药物均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其中瑞舒伐他汀降脂效果最为明显;同时三种药物也会明显提高PCSK9水平,对降脂效果起一定的反作用,建议使用他汀类药物联合PCSK9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