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6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评价全血于22℃保存24 h分离制备悬浮红细胞及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2月广东省茂名市中心血站招募的60例献血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所有献血者献血前体检及相关血液学检查结果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11)的相关规定.将60例献血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两组献血者均分别采用五联采血袋采集全血各400mL,共计60袋全血.研究组献血者全血置于22℃保存和运输,并于采血后24 h制备悬浮红细胞和浓缩血小板.对照组献血者全血于22℃保存和运输,并于采血后8h内制备悬浮红细胞和浓缩血小板.两组献血者全血均采用白膜法制备悬浮红细胞和浓缩血小板.悬浮红细胞4℃保存至储存期末(制备后35 d),采用Bact/ALERT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对其进行无菌试验;并比较两组悬浮红细胞的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水平、游离血红蛋白(FHb)水平、储存期末溶血率,以及K+、Na+、C1-浓度.浓缩血小板22℃保存至储存期末(制备后5 d),采用Bact/ALERT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对其进行无菌试验;并比较两组浓缩血小板的血小板含量、红细胞混入量、FHb水平、储存期末pH值、黏附率、聚集率及K+、Na+、C1浓度.结果 ①研究组与对照组悬浮红细胞储存35 d后,均无细菌生长;两组浓缩血小板储存5d后,均无细菌生长;②研究组与对照组悬浮红细胞储存35 d后,其血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水平、储存期末溶血率均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的相关规定;两组悬浮红细胞的红细胞计数、HCT、Hb水平、FHb水平、储存期末溶血率及K+、Na+、Cl-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5、0.51、1.18、0.48、0.72、2.86、2.07、2.40,P>0.05);③两组浓缩血小板储存5d后,其血小板含量、红细胞混入量、储存期末pH值均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的相关规定;两组浓缩血小板的血小板含量、红细胞混入量、FHb水平、血小板黏附率、血小板聚集率,储存期末pH值,以及K+、Na+、Cl-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7、0.16、0.56、2.43、0.36、2.50、1.85、1.75、0.32,P>0.05).结论 22℃保存24 h制备的悬浮红细胞、浓缩血小板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全血22℃保存过夜分离制备悬浮红细胞、浓缩血小板的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 探讨献血者单采2个治疗量的血小板(PLT)的安全性及个体影响因素,以建立科学、合理、安全的献血者筛选标准.方法 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于本站行单采2个治疗量PLT的389例献血者为研究对象.按献血者献血前PLT计数(PLT前)不同,将其分为3组:A组(PLT前<250×109,n=118);B组[PLT前为(250~299)×109,n=150];C组(PLT前≥300×109,n=121).以1个治疗量PLT产品的PLT,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计数作为产品质量目标;献血者采血后PLT,红细胞比容(HCT),处理全血量作为献血者安全性评价指标,考察献血者献血前PLT高低对PLT产品质量和献血者安全性指标的影响.结果 本研究389例献血者中安全性指标达标率为97.17%;各组安全性评价指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采血后,献血者的PLT,HCT,RBC显著下降(P值均<0.05),但仍在安全范围内.12例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发生率为3.08%.2个治疗剂量PLT产品中,383袋合格,合格率为98.46%.结论选择体重≥60 kg,PLT前≥220×109,HCT前为0.40~0.48的献血者,采用智能化血细胞分离机,1位供者单采2个治疗量血小板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全自动全血成分分离机白膜法在制备浓缩血小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茂名市中心血站收集的108袋400 ml全血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4袋)与实验组(54袋).对照组在22℃的条件下离心,采用人工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实验组在22℃的条件下离心,使用全自动全血成分分离机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比较两组的浓缩血小板合格率、浓缩血小板计数、酸碱度.结果 实验组的浓缩血小板计数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酸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红细胞计数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浓缩血小板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全自动全血成分分离机制备的浓缩血小板的效果优于人工方法.  相似文献   
6.
梁若鹄  车火娇  李诗敏 《中国当代医药》2012,(6):171+173-171,173
目的探讨血站采血护士职业暴露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方法对38名血站采血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对职业暴露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措施。结果采血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为34.2%。其中,采血过程中发生针头刺伤者占68.6%,穿刺过程中接触血液者占11.2%,检测或处理血样时接触血液或其他污染物者占15.2%.不规范操作的占5.0%。结论分析导致采血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并对职业暴露进行有效的防控措施。对降低采血护士职业暴露率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统计分析茂名地区导致血液报废的常见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减少血液的浪费。方法将不合格的全血及各类红细胞制品,按不合格的原因归类、统计分析。结果茂名地区血液报废率在第三、第四季度较高,最常见的原因是ALT不合格,其后依次是梅毒、抗-HCV、HBsAg阳性。结论献血前宣教、咨询及体检筛查工作,可减少血液的浪费;检测模式的改建及SOP的完善,可确保血液质量和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冰冻冷沉淀解冻融化后,在不同温度、不同时间凝血因子活性的变化,为临床使用冷沉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抽取12袋(200 mL/袋)新鲜冰冻血浆,用离心法制备冷沉淀12袋,每袋冷沉淀混匀后立即用保存管分装成多个样本(2 mL/管),速冻后-30℃保存。样本在37℃融化后分成两组,一组置于4℃保存,另一组置于24℃保存,两组分别于0、3、6、12、24、36、48、60 h进行PT、APTT、TT、FIB、FⅡ、FⅤ、FⅦ、FⅧ、FⅨ、FⅪ水平测定。结果融化后的冷沉淀在不同温度保存,PT、APTT、TT、FIB、FⅤ、FⅨ、FⅪ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Ⅱ、FⅦ和FⅧ变化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融化后的冷沉淀在两组温度保存48 h,APTT水平均有明显变化(P〈0.05),在4℃6 h及24℃36 h,FⅧ水平下降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且在4℃组保存,FⅧ衰减速度更快。除APTT、FⅧ外,其他指标在两种温度下60 h均无明显的改变。结论融化后的冷沉淀在60 h的保存期内,除FⅧ外,其他凝血因子活性没有明显的变化。在临床输注上,除非急需补充FⅧ,融化后保存60 h的冷沉淀仍可输注使用。  相似文献   
9.
梁若鹄  黄彦  符雪丽 《中国科学美容》2011,(24):123-123,126
目的 探讨整体护理干预对无偿献血者的护理效果.方法 将960例无偿献血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整体护理干预,在献血前、献血过程中、献血后对无偿献血者进行全面护理,并对两组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实施整体护理的观察组采血反应发生率、疼痛感觉出现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400mL采集人数、提出再次献血意愿人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整体护理干预对无偿献血者的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茂名市中心血站供应血液范围内的2家三甲医院和6家二甲医院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顾性分析,探讨降低和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对策。方法分段统计8家医院临床用血及输血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分类分析。结果输血不良反应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多见,临床输注滤白血液制品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应用滤除白细胞产品能有效降低和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