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9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通过分析南方医院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间开展的颈椎前路手术的老年病例,探讨了老年患颈椎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的原因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颈椎前路手术在颈椎外伤的治疗方面逐渐得到普及,由于颈前路解剖复杂,手术难度大,因此术中、术后各种并发症较常发生。我院自1992年1月至2004年1月,行前路手术的颈椎外伤患者共138例,发生早期并发症22例(30例次),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王健  梁芳果  丁红  史战军 《广东医学》2008,29(7):1236-1237
在非全麻的手术中、围手术期以及各项临床操作中,患者意识处于清醒状态,难免要产生不同程度的不适、焦虑、紧张,这包括对所患疾病的担忧、对医疗操作的恐惧、对诊疗环境的陌生以及麻醉镇痛的不完善等.  相似文献   
4.
ICU患者镇静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危重患者置于ICU环境中,不管是机体功能状态,还是心理情绪状态,都与日常住院病患有异,因此镇静治疗在ICU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近年来,有关ICU患者镇静治疗的指征把握、药物选择、给药途径以及不良反应监测等基础方面的研究不断有进展,笔者现就上述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保温措施对患儿扁桃体切除术全麻围麻醉期的影响.方法 选取全麻下行双侧扁桃体切除术且年龄<14岁的患儿5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26例),对照组患儿常规温度处理:所输液体均为常温(20~22℃),不使用保温毯.观察组患儿所输液体全部采用静脉输液保温装置加温至39~40℃(由于加温液体经一段延长管连接患者静脉,造成热量损失,故加热温度需略高于37℃),术中下半身覆盖充气保温毯,工作温度设置在中档(36~40℃).两组患者术中均按常规铺单,术后覆盖毛毯返回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对比分析两组患儿术中生命体征差异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麻醉后清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体生命体征、寒战、躁动发生率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麻醉后适当保温,有助于缩短患儿的苏醒及拔管时间,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影响颈椎病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1992年1月~2003年12月间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258例,选取性别、年龄、术式等指标进行统计,对其进行单因素筛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发生并发症19例(20例次),发生率为7.4%;单因素分析显示与颈椎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相关的主要因素有瘫痪情况和手术方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瘫痪情况是决定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因素。结论 瘫痪情况对颈椎病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有显著影响,做好患者围手术期处理可以降低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影响颈椎病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1992年1月~2003年12月间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258例,选取性别、年龄、术式等指标进行统计,对其进行单因素筛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发生并发症19例(20例次),发生率为7.4%;单因素分析显示与颈椎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相关的主要因素有瘫痪情况和手术方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瘫痪情况是决定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因素。结论 瘫痪情况对颈椎病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有显影响,做好患围手术期处理可以降低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颈椎前路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颈椎前路手术412例,其中颈椎病258例,颈椎外伤138例,颈椎肿瘤8例,颈椎结核8例。选取性别、年龄、术式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围手术期内8例患者死亡,统计分析显示病例死亡同并发症、瘫痪情况和病种三因素相关。结论颈椎前路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主要同患者自身病情有关,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可能会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导航系统是目前最新的一种手术辅助技术,导航仪器所显示的影像可以为术者提供强有力的术中参考,使手术达到极大的精确性,可大大降低手术风险并减少C臂X线曝光次数.目前国内开展较少,现介绍我单位在导航影像引导下进行的腰椎内固定手术1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探索小儿髋关节手术围手术期超前镇痛联合适度镇静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2年4月至2013年11月,对本组进行髋部手术的66例患儿,随机分为A、B1、B2三组。术前A组不行超前镇痛处理,B1组和B2组均予以超前镇痛(术前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口服+术中“鸡尾酒”注射);术后A组采用常规镇痛(镇痛泵+曲马多), B1组采用常规剂量复合镇痛(镇痛泵+咪达唑仑+曲马多),B2组采用半量复合镇痛模式。术后72 h后,三组均拔除镇痛泵;在术后第7天出院并停用曲马多注射液,院外改用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维持1周。在患儿麻醉苏醒时进行躁动评分,出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时进行镇静及躁动评分(SAS),术后2、4、8、12、24、48、72 h进行Ramsay镇静深度评估和CRIES疼痛评估。并记录各组患儿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麻醉苏醒时躁动评分A组和B1组(2.7±0.7 vs.2.3±0.3,P<0.05), A组和B2组(2.7±0.7 vs.2.2±0.6,P<0.05)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ACU出室时SAS评分A组和B1组(5.3±1.2 vs.4.1±0.9,P<0.01),A组和B2组(5.3±1.2 vs.4.4±1.2,P<0.0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各时间点镇静程度和疼痛控制效果,B1组与A组比较,在大部分时间点上B1组数据指标较A组有优势;B2组与A组比较,在12 h内各项指标较A组具有统计学差异,12 h后各项指标与A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B1和B2组比较,12 h内各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12 h后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通过采用超前镇痛联合术后适度镇静的模式,具有相互增强作用,可以使得镇痛效应最大化,可以有效减少小儿髋关节手术围术期疼痛,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镇痛药物减量联合镇静的方法可以作为儿童临床镇痛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