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10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调整光学切削直径及Kappa角后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在我院行LASIK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313例(626眼),根据切削直径分成两组,试验组157例314眼,切削直径设定为6.0 mm,对照组156例312眼,切削直径设定为6.5 mm。试验组患者激光切削前修正Kappa角,对照组不做修正。患者术前进行裸眼视力、主视眼确定、验光、眼压、暗室下瞳孔直径、泪液分泌试验、裂隙灯、散瞳验光、眼底检查、pentacam测量角膜厚度、角膜地形图测量角膜前后表面及Kappa角等检查。术后1 d、1周、1个月随访,并检查裸眼视力、角膜厚度、波前像差及夜间视力、光晕、眩光等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角膜厚度变化、手术所用时间以及两组患者术后的高阶像差的差异。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年龄分别为18~44(24.19±5.33)岁、18~42(25.08±4.91)岁,屈光度分别为(-7.47±1.04)D、(-7.61±1.12)D。两组年龄、屈光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前Kappa角分别为,X轴:(210±40)μm、(200±30)μm,Y轴:(190±30)μm、(220±40)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0)。两组手术前后的角膜厚度及术后角膜基质床的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5.56±1.89)s和(20.83±3.03)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试验组的总高阶像差和垂直慧差的变化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为 P<0.01),但两组间的水平慧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球差低于试验组(P<0.01)。结论 LASIK手术中科学合理地调整Kappa角可有助于提高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2.
综述同种异体结膜移植的实验研究、临床应用、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等。  相似文献   
3.
提高职业素质减少医疗纠纷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近年来,随着我国法制的不断健全和医保制度的改革以及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由此导致的各类医疗纠纷明显增多[1].从而产生了医患之间信任度低,医院和医务人员的职业风险加大.我们认为,通过提高职业素质来规范医疗行为,是减少医疗纠纷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5.
范思均  霍焱  高维平  梁歌 《军事医学》2023,(12):899-906
目的 观察评价偏二甲肼推进剂致兔眼急性损伤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点及探讨偏二甲肼致眼损伤的初步机制。方法 以推进剂级液态偏二甲肼建立兔眼染毒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以及染毒后2 h、1 d、3 d、7 d组,观察各组角膜混浊情况并做角膜混浊程度评分,观察角膜上皮的完整性并计算角膜上皮缺损面积百分比。各组兔眼底拍照,观察各组眼后节视网膜的变化。制作各时间点取材的兔眼球组织病理切片,观察角膜、晶状体、虹膜、睫状体以及视网膜的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分析各组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CD3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眼内各组织的表达。结果 各组的角膜混浊程度评分正常对照组0分,染毒后各组分别为2.00(1.25,2.50)分、3.00(2.75,3.00)分、2.00(2.00,2.50)分、1.00(0.75,1.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染毒后2 h角膜上皮缺损面积百分比为(100.00±0.00)%,而后各组的角膜上皮缺损面积率分别为(99.17±6.36)%、(17.38±5.66)%、(9.71±3.00)%,各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玻璃体切除术后角膜上皮缺损的临床特征,观察绷带镜治疗这类并发症的疗效。方法收集糖尿病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后角膜上皮缺损的病例共36例,均采用绷带镜进行治疗。结果36例患者均在接受绷带镜治疗后的不同时间内症状得到缓解,角膜上皮愈合,视觉质量提高。结论绷带镜可有效治疗糖尿病患者玻璃体切除术后角膜上皮的缺损,提高患者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手术中晶状体后囊破裂的处理方法.方法 547例(634眼)白内障进行超声乳化手术中发生后囊破裂的13眼(2.05%),根据其后囊破裂发生的不同时段、是否有核块坠入玻璃体等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结果 13眼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均≥0.5,其中2眼于白内障手术后3周行玻璃体切除手术.结论 超声乳化术中晶状体后囊破裂后应积极处理,恰当有效的处理方法不但可以消除后囊破裂所致并发症,而且还能获得较好的视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溴氯哌喹酮(Halofuginone)对鼠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 用BSS液配制500 μg/ml和1000 μg/ml的溴氯哌喹酮眼液和每公斤饲料含5mg溴氯哌喹酮(5mg/kg)的鼠颗粒饲料,制作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缓释颗粒.在7~9周龄的C57B1/6小鼠角膜板层隧道内植入bFGF缓释颗粒诱发角膜新生血管,分组滴溴氯哌喹酮眼液和自由进食溴氯哌喹酮饲料,裂隙灯下测量角膜新生血管长度和计算血管网面积,对比分析各时间点组间血管长度和面积.结果 角膜和前房无明显炎症反应.3d时从扩张增粗的角膜缘血管长出新生血管芽,5~7d长到颗粒处,血管网呈扇形.10d后新生血管开始消退,垂直走行的血管消退的最慢.食物组抑制新生血管最显著,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d时血管长度和面积也明显小于眼药组,7d、10d眼药组血管长度和面积小于对照组,未显示与眼药剂量相关的抑制作用.结论 溴氯哌喹酮能抑制鼠角膜新生血管,于抑制I型胶元合成和沉积、MMP-2的表达、血管平滑肌、内皮细胞的增殖有关,口服优于滴眼液.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急性闭角型青光眼39例(46只眼),进行巩膜瓣下隧道切口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随访1个月~1年,对比术前、术后的视力,前房深度和眼压变化。结果46眼最佳矫正视力较手术前提升,术后眼压波动于正常范围,前房深度较术前增加。术后出现角膜水肿39眼,虹膜反应和晶状体前膜11眼,经积极治疗后明显改善。结论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疗效确切,虽然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但及时处理并发症,仍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综述同种异体结膜移植的实验研究、临床应用、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