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良术式矫正Ebstein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告改良术式改善重症Ebstein畸形隔、后瓣下移明显、前瓣发育差、功能右室小、手术矫正困难者的手术疗效。方法  1997年 6月至 1999年 8月用改良术式对 8例Ebstein畸形施行了手术矫正 (改良组 )。并与采用Hardy、Carpentier等术式矫正及三尖瓣置换共 5 5例病人 (对照组 )的疗效进行了跟踪随访比较。结果 改良组无死亡 ,与对照组比较 ,术后心功能的恢复及三尖瓣反流的改善效果更好。结论 改良术式扩大了右心室形态及三尖瓣重建的手术适应证范围 ,使部分重症病人避免了瓣膜置换术的并发症。对隔、后瓣下移明显且前瓣发育不良的病人消除了术后三尖瓣反流并在保持左、右心室几何形态和功能方面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1 病例介绍 患者 男,49岁。因右胸憋闷20天于1999年6月9日入院。体格检查无特殊发现。X线胸片后前位示,右肺下野中、内带可见一约10 cm×5 cm大小的卵圆形阴影,侧位片示阴影位于胸廓前部,阴影前缘与胸壁前部相连。X线透视示阴影随体位变换而大小有所改变。胸部CT检查示右侧心膈角处巨大囊性密度灶,边缘光滑,大小约10 cm×7 cm,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心脏外科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CRI)、导管相关性菌血症(CRB)的发生率和菌群分布状况,以及CRI的危险因素,为临床科学管理中心静脉导管,降低CRI、CRB的发病率提供有益的参考.方法 自2005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随机选取在心脏外科手术治疗的300例患者留置的中心静脉导管进行尖端细菌培养,同时进行血培养.结果 300例中35例(11.7%)发生CBI,CBB 5例(1.7%).病原菌菌群分布:革兰阳性球菌占54.3%,革兰阴性杆菌占34.3%.真菌占11.4%.前5位致病菌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茵、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白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茵、白色念珠菌.CRl、CRB的危险因素包括:原发疾病种类、穿刺置管部位、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等.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6d,感染率明显增加.结论 CBI、CBB是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最严重的并发症,旱期诊断、及时合理应用抗生素对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运用"缘对缘"成形技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病人的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效果.方法 2001年4月至2010年3月,对14例先大性心脏病合并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病人采用常规三尖瓣瓣环成形和"缘对缘"技术行三尖瓣成形.年龄7~62岁,平均(31.2±16.1)岁.先大性心脏畸形包括继发孔房间隔缺损6例,房室管畸形5例,继发孔房间隔缺损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2例,三房心1例.结果 14例出院时均无不适,无住院死亡及术后并发症.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示三尖瓣关闭不全无或微量11例,轻度3例.随访3~97个月,平均(51.6±26.8)个月.随访时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均无三尖瓣狭窄,三尖瓣关闭不全无或微量5例,轻度8例,中度1例.结论 "缘对缘"成形技术纠治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情况.方法对117例瓣膜置换术前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并与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冠状动脉造影示11例患者(9.40%)合并单支或多支冠状动脉狭窄,20例患者(17.09%)存在冠状动脉管腔不规则和(或)轻度狭窄;心电图示72例患者有心房纤颤,68例患者有ST-T改变或Q波异常.结论 50岁以上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拟行瓣膜置换术前行冠状动脉造影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磷酸氯喹治疗心脏直视手术后重度血红蛋白尿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10月-2003年4月我科用磷酸氯喹治疗了5例心脏直视术后出现重度血红蛋白尿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三尖瓣关闭不全直视成形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索理想的三尖瓣成形术方法。方法 自制了三尖瓣成形术的塞规。将40例中、重度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术中测量每例患者三尖瓣环的长度;A组行改进的精确量化三尖瓣成形术;B组行精确量化De Vega成形术。观察手术前后血液反流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风心病患者三尖瓣前、隔、后瓣环长度之比为:1.27:1:0.9;术后血液反流及血流动力学较术前明显改善,A组较B组改善更好,两组均未发生三尖瓣狭窄。结论 风心病患者三尖瓣环以前、后瓣环扩张为主,隔瓣环基本不扩张。塞规有良好的实用性;精确量化三尖瓣成形术治疗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能取得良好的疗效;改进的方法是值得推广的。  相似文献   
8.
埃布斯坦畸形是较少见的心脏病,2001年3月至2002年11月我科共收治了4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进一步探讨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roteins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m,PIVKA-II)血浆药物浓度动态变化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监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30例风湿性心脏病行机械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同步测定PIVKA-II血浆药物浓度、国际标准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和华法林服用剂量的动态变化,同时观察抗凝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①PIVKA-II血浆药物浓度在患者出院后3、6个月、1年保持相对稳定,与出院前相比无显著变化(P>0.05)。②INR和PT在患者出院前后相比无显著变化(P>0.05)。③PIVKA-Ⅱ血浆浓度与INR及PT呈显著正相关。结论PIVKA-II血浆药物浓度灵敏而稳定,其与INR及PT等抗凝监测指标结合有助于提高抗凝监测的准确性,减少抗凝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40例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二尖瓣换瓣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于心脏停跳液中加入磷酸肌酸(CP)2,5g/L;B组在心脏停跳液中加入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6、24、48h采血,检测血浆中肌酸激酶(CPK)、肌酸激酶同工酶(CPK-MB)、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记录两组患者开放主动脉后辅助循环时问、术中及术后24h内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术后24h内正性肌力药物用量;于阻断主动脉前及主动脉开放后10min取小块右房心肌,观察其超微结构。结果显示,术后心肌酶含量A组均较B组低,P均〈0.01;术中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术后24h内正性肌力药物用量A组明显低于B组,P均〈0.01;主动脉阻断开放后10min,B组心肌严重受损,A组则变化不大。表明外源性CP在风心病换瓣手术中有较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