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8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最初由1931年Von Braos所描述,直至1978年Breton-Gorias等开创血小板过氧化酶(PPO)染色证实巨核细胞白血病存在后才得到公认,1985年FAB协作组把它列入AML亚型的M7[1],并对M7的细胞化学与免疫化学染色进行了一些探讨[2~4].  相似文献   
2.
梁华兵  卢兴国 《江西医学检验》2007,25(2):178-178,134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最初由1931年Von Braos所描述,直至1978年Breton-Gorias等开创血小板过氧化酶(PPO)染色证实巨核细胞白血病存在后才得到公认,1985年FAB协作组把它列入AML亚型的M7[1],并对M7的细胞化学与免疫化学染色进行了一些探讨[2~4]。现将我们确诊的M7病例就形态学的特点及诊断意义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和血浆大内皮素-1(PIE-1)对感染性休克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0年3月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感染性休克并发ARDS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28 d预后结局分为生存组45例,死亡组37例。比较2组EVLWI、血浆大内皮素-1水平。分析EVLWI、PIE-1水平对患者预后诊断价值及感染性休克并发ARDS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死亡组患者PaO2/FiO2值显著低于生存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EVLWI、血浆大内皮素-1水平显著高于生存组(t/P=2.267/0.026、7.142/0.000、3.440/0.001、2.685/0.009、7.493/0.000)。入院1~3 d生存组EVLWI、PIE-1水平均逐渐降低,而死亡组则逐渐升高(F/P=16.799/0.000、9.975/0.000;10.139/0.000、28.616/0.000),同一时点死亡组EVLWI、PIE-1水平均高于生存组(EVLWI:t/P=3.771/0.000、10.129/0.000、15.960/0.000;PIE-1:t/P=14.063/0.000、18.194/0.000、23.463/0.000)。死亡组患者EVLWI与血浆大内皮素-1水平呈正相关(r=0.421,P=0.009)。二者联合预测感染性休克并发ARDS患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为0.898,敏感度为81.10%,特异度为91.10%,约登指数为0.722。高APACHEⅡ评分、高SOFA评分、高EVLWI水平、高PIE-1水平是影响感染性休克并发ARDS患者死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EVLWI、PIE-1水平是感染性休克并发ARDS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二者联合检测对该疾病患者死亡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4.
梁华兵  卢兴国 《浙江实用医学》2012,17(5):375-377,392,392
目的探讨胸腹水细胞学镜检方法中标本观察的区域、张数,低倍镜与油镜灵活使用的方法,常见腺癌细胞和鳞癌细胞形态特征和细胞免疫化学染色应用对形态学诊断的影响。方法 409例癌细胞胸腹水放置于EDTA-K2抗凝剂塑料带盖标识专用试管,离心后留取沉渣30μL,吸取6μL推制厚片,染色、镜检。结果 (1)60例阳性标本中,应用低倍镜寻找再用油镜确认观察推片尾部区域癌细胞检出率100%,高于体部区域检出率75%(χ2=83.64,P<0.01);6份标本(10.0%)至检查完3张时才确定偶见癌细胞(≤3个/片);(2)形态学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腺癌为95.7%,鳞癌为72.7%;(3)204例阳性标本免疫组化检测CEA阳性168例(84.4%),CK-H染色阳性22例(10.8%),与单一以形态学特征诊断相比,细胞免疫化学染色对腺癌的诊断率较高(χ2=5.11,P<0.05),鳞癌则无显著性差异(χ2=3.21,P>0.05)。结论镜检中重视标本尾部区域和增加观察标本张数可提高癌细胞的检出,熟练掌握腺癌和鳞癌形态特征可以对癌细胞作出进一步判断,应用细胞免疫化学染色使诊断率更高。  相似文献   
5.
6.
十余年前我们观察到巨核细胞脱核和核浆连体分离现象[1],其后提出脱核的3种形态[2]。进一步观察发现,巨核细胞极性状核是由高度重叠的胞核解聚、分离(或持续不断的异常分裂)演变而来,且多无血小板产生,但个别例外。我们报告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伴巨核细胞散开和逸核的异常形  相似文献   
7.
8.
十余年前我们观察到巨核细胞脱核和核浆连体分离现象,其后提出脱核的3种形态。进一步观察发现,巨核细胞极性状核是由高度重叠的胞核解聚、分离(或持续不断的异常分裂)演变而来,且多无血小板产生,但个别例外。我们报告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伴巨核细胞散开和逸核的异常形态,其中1例异常巨核细胞有众多血小板生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癌症恶病质贫血患者的血象与骨髓象特征。方法对20例癌症恶病质贫血患者进行血细胞学检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和骨髓活检,分析血象和骨髓象改变特点。结果 20例患者血象以轻度贫血为主,红细胞平均容积(MCV)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正常或轻度异常,锯齿状红细胞则增多明显,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多为轻度减低。骨髓穿刺液呈不同程度的胶冻样外观,变性成分松脆而不易涂片,镜下Wright-Giemsa染色为圆泡状或条片状浅(紫)红色匀质性物质,部分匀质区域无有核细胞;造血细胞增生均为明显减低,其中4例检出小簇癌细胞。14例骨髓活检获取的组织均缺乏坚固的圆条形软组织,切片上有核细胞极少,造血主质区为多少不一的匀质性变性成分。结论癌症恶病质贫血有不同于其他贫血的血象和骨髓象特征,对进一步认识其病理生理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20~ 40年代间人们发现了一组骨髓红系细胞高增生和治疗贫血无反应的血液紊乱,有学者将这一异常称为红系骨髓细胞增多症,并观察到进展为急性白血病的病例,鉴于此,提出了Di-Guglielmo综合征的概念[1].Di-Guglielmo综合征有2个类型:不转变型(少数),即病情中始终不发生急性白血病转化的急性红血病;转变型(多数),即在病程中转化为急性白血病.当前称谓的纯红系细胞白血病相当于Di-Guglielmo综合征早期型或不发生转化的急性红血病.近几年来人们对此型白血病高度重视,在概念上和形态学诊断标准上都有了一些新的变化[2].现将我们遇见的4例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