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7篇
临床医学   4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78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柴瑞震 《中医药学刊》2004,22(6):993-996
《伤寒论》是一部对外感热性病进行辨证论治的经典专著。在太阳病篇中共载条文183条,除论述邪感太阳经形成太阳病(包括太阳经证和腑论)证治的92个条文外.有91个条文是讨论太阳病误治、失治后变证的辨证论治。这些条文就《伤寒论》太阳病篇来讲,是属太阳病误治、失治变证证治,但从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影响来看.则不仅如此,应该说这与后世内科杂病证治及其发展、完善.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笔者在本文中。着重探讨了太阳病误治、失治的变证的辨证论治内容,并通过认真研究及与后世内科杂病证治对照,认为《伤寒论》太阳病篇中误治、气治条文内容,对后世内科学的发展和完善具有多个方面的影响。因此,认为《伤寒论》太阳病篇的误治、失治的证治内容,对后世内科杂病证治有着纲领性的指导意义,为以后中医内科学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太阳篇方证探析(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续) 3五苓散方证类 五苓散方证类包括五苓散原方原证,及由五苓散加减变化而来的方和证两方面.  相似文献   
3.
《伤寒杂病论》麻黄配伍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以麻黄为主,配伍它药所组成的31首方剂的讨论与研究,总结出了11对最佳配伍,并将其分为相须为用、相使为用、相反为用、相抑为用四大类。从中体会到,中药一药多能,一药多效,只有通过合理的配伍,才能充分发挥其各种不同的治疗作用,这也是张仲景方简洁干练、效果显著的关键所在。提示了临床用药,绝对不可按照西医改良中医的方法,从中提取单一的成份,然后线形相加进行应用,这样,势必会导致中医药整体观念的支离破碎和中医药药学的彻底灭亡。  相似文献   
4.
《伤寒杂病论》麻黄煎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柴瑞震 《河南中医》2009,29(10):937-940
《伤寒杂病论》之用麻黄,其先煎与否,非常灵活机动,要视病情、体质和用量大小及其配伍情况而定。一般而言:欲大汗猛汗者,则不必先煎去沫;欲缓发慢散,务去邪以尽者,必当先煎去沫;体质弱或用量小者,必须先煎去沫;而体质壮实,用量较大者,则勿须先煎去沫;配伍单纯,不相互牵制者,应予先煎去沫;而配伍复杂,有相畏、相杀、相恶者,则不必先煎去沫。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运用"下法"的统计与研究,认为张仲景治病首重祛邪,邪去则正安。张仲景之下法千变万化,有寒下、有温下、有峻下、有缓下、有润下、有导下、有攻补兼施,又有表里同治之解表兼攻里。具体运用中,又当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燥热内结者用通便泻热攻下法,气滞中满者用行气导滞攻下法,痰水内结者用逐水涤痰攻下法,血瘀而结者用破积逐瘀攻下法,湿热郁蒸发黄者用清利退黄攻下法,寒实内结者则用温经散寒攻下法。临床只要辨证准确,选用方法精当,自可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汗法"种类的统计和对张仲景运用"汗法"治疗疾病技巧的探讨,说明"汗法"这一治病的主要方法,在张仲景运用时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灵活性."汗法"不仅可以用来治疗外感病,而且还可用来治疗风湿、水肿、肺胀、黄疸、痰饮等及许多杂病.就其治外感而言,又有峻汗、缓汗、小汗、微汗、复汗、更汗、先其时发汗等不同;可见伤寒中之"汗法"与后世之解表法及辛温发汗、辛凉发汗等的含义,有着根本上的区别.如能象张仲景那样熟练而灵活地运用汗法,便会使很多疾病消灭于萌芽之中.由此特别提示业医者,为了我们肩上的重担和责任,一定要读四大经典,在反复研读经典时,从中便可吸取无穷的力量和智慧.  相似文献   
7.
柴瑞震 《光明中医》2008,23(8):1056-1059
《伤寒论》所论“疼痛”,至精至微,治法有温清消补、汗下和吐,为后世治疗疼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笔者在本文仅从《伤寒论》“疼痛”发生所在的部位,分:头痛、头项强痛、身疼痛、胁痛、阴疼、痛无定处、心中结痛、心中疼热、心下痛、胁下及心痛、胸中痛、从胁下痛引少腹入阴筋、腹痛、绕脐痛、小腹痛、咽痛等十数条而讨论之。就每一不同的疼痛部位中,又有:寒、热、虚、实、表、里、阴、阳之辨证治法,学者宜守其规矩,但不可泥于方圆。  相似文献   
8.
疾病的预后,无非两种:其一,是病去,痊愈,机体逐渐康复;其二,是病变缠绵,久久不愈,甚或逐渐危重,以至于死亡。前者称之"吉",后者谓之"凶"。《伤寒论》对于向"吉"的方向发展的病情,有欲解、欲愈、易愈、当愈、即愈、愈、自愈、可治、不死、生等分别称谓;对于向"凶"的方向发展的病情,有难治、不治、死、必死等不同称谓。而每一称谓,都有自己的特征与含义。该文就此,一一作了详细的研究,为临床提供了判断疾病预后良恶的可靠数据和信息。  相似文献   
9.
经脉理论与络脉理论是各自不同的理论,不能合并起来研究,经络研究就是因为选择了经脉和络脉不分的经络概念为研究对象,并误解为经络系统研究,实际是以经络取代经脉,以穴位连结线取代经脉循行线进行检测,抛弃经脉理论研究而陷入找经络系统形态结构及相关物质的研究误区,所以无法取得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厥阴是六经之末,病情发展到厥阴,即病变已到了后期阶段,病变后期寒热混杂,虚实互见,他经他脏病证亦屡出迭见,这是一个很自然的现象或规律。厥阴篇病情复杂,主要表现是寒热挟杂和厥热胜复,但厥阴篇所述病变证治,重点却是厥、利、呕、哕这四大类证。笔者就此四大类证作了一些探讨,认为四大类证多为他经他脏之病,非厥阴经本病,故称其为"类证"。但对类证证治则作了详尽分析,因为笔者认为这四大类证实际上多为杂病杂证,为临床之所常见,不可必认为是伤寒后期才出现,这是笔者在研读中所谓的阐微之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