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2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评价中文版手机依赖性问卷(MPIQ)在大学生中的效度和信度。方法 选取在校大学生2122 名,使用中文版MPIQ评定被试者手机依赖情况。1 个月后,随机选取其中的60 名测评中文版MPIQ以评定重测信度,并应用ROC曲线评估不同划界值的的真阳性率(灵敏度)和假阳性率(1-特异度),寻求最佳划界分。结果 98.9% 的受试者完成中文版MPIQ的所有条目填写。中文版MPIQ总分呈正偏态分布,中文版MPIQ得分性别无统计学差异,探索性因子分析趋向于单因子结构,方差解释值为49.01%。各条目载荷在0.54~0.77;Chronbach α系数和Spearman Brown分半信度为0.84和0.83,条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54~0.76,重测信度为0. 48(P<0.001),ROC曲线下面积0.707,最佳截断点32.5,敏感度为0.634,特异值为0.652,中文版MPIQ总分在32以上为手机依赖组。结论 中文版MPIQ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初步探讨最佳划界分为32 分。  相似文献   
2.
背景 儿童同房间共眠可能影响其睡眠质量,并引发一系列睡眠问题。目的 调查广州市小学生同房间共眠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根据广州市登记在册的小学名单,2014年应用随机数字法抽取1所省重点、1所市重点和1所区重点小学符合研究标准的2 462名在校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定式化睡眠问卷调查小学生最近1年的睡眠状况,问卷包括5部分:基本资料、家庭资料、父母资料、睡眠问题及儿童通常是否自己睡一间房?并依据最后一部分结果将儿童分为非共眠组和共眠组。问卷经学生带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完成填写,1周内交回。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2 462份,回收有效问卷2 345份,有效回收率为95.2%。2 345名小学生中,男1 218名,女1 127名;年龄(9.5±1.7)岁;共眠1 217名(51.9%),非共眠1 128名(48.1%)。两组儿童年龄、近1年规律服药情况、单亲家庭情况、就寝环境、居住面积情况、家庭月收入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14岁儿童同房间共眠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χ2趋势=30.91,P<0.01)。非共眠组儿童母亲、父亲年龄均大于共眠组(P<0.05);两组儿童母亲不愿晨起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儿童父亲文化程度、晨起口干、惊醒、不愿晨起、经常流汗、日间困倦、入睡困难、晨起头痛、睡眠感缺失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儿童打鼾、惊醒、不愿晨起、经常流汗、经常翻身、日间困倦、特殊俯睡体位、磨牙、尿床、呓语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0.713,95%CI(0.659,0.772)〕、单亲家庭〔OR=1.348,95%CI(1.098,1.655)〕、儿童打鼾〔OR=1.115,95%CI(1.020,1.219)〕、居住面积〔OR=0.908,95%CI(0.826,0.997)〕是小学生发生同房间共眠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广州市小学生与其家人同房间共眠状况较普遍(51.9%),低龄、单亲家庭、儿童打鼾、居住面积小是其同房间共眠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南京3 所公立综合类大学大一新生自杀观念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 法 对南京市3 所公立综合类大学8 811 名大一新生发放问卷,包括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父母离异、精 神病既往史、自杀既往史等)、艾森克人格量表神经质维度(EPQ-N)、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社会 支持评定量表(SSRS)的主观支持及支持利用度部分、贝克抑郁量表(BDI),通过Logistics 回归模型分析自 杀观念的影响因素。结果 8 811 名大一新生中,收回有效问卷8 770 份,有效回收率99.5%。其中无自 杀观念7 754人(88.4%),有自杀观念1 016人(11.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龄(OR=0.913, 95%CI:0.876~0.952)、女性(OR=1.296,95%CI 1.093~1.535)、父母离异(OR=1.366,95%CI:1.034~1.804)、 精神病既往史(OR=1.957,95%CI:1.445~2.652)、自杀既往史(OR=4.827,95%CI:3.195~7.293)、抑郁 (OR=3.982 ,95%CI:3.384~4.685)、神经质评分高(OR=1.172,95%CI:1.142~1.202)、SSRS 主观社会支持 及社会支持利用程度低(OR=0.936,95%CI:0.916~0.955)、负性生活事件多(ALSEC 评分高,OR=1.020, 95%CI:1.013~1.027)是自杀观念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结论 大一新生自杀观念发生率较高, 其影响因素较多样且复杂,应从个体人口学特征、家庭、心理特质、社会等多角度预防、干预大一学生自 杀观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