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2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2篇
  198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药物与营养素间的相互作用可引起营养缺乏甚至药物中毒等不良后果。在老年人,由于药物长期应用和所用药物的多样化,以及与年龄相关的药物的代谢变化和排泄障碍,都会增加这种相互作用的危险性。此外,在照料老年病人时,某些常用的方法例如为确保病人按时服药,采取就餐时发药的方法,也会增加这种相互作用的危险。  相似文献   
2.
肝病末期常并发肝肾综合征和水、盐代谢紊乱等多种肾功能异常。肝脏疾病也同样可出现肾小球形态上和功能上的变化。在病毒性肝炎、某些传染病、脉管炎、红斑性狼疮以及冷沉球蛋白血症中,肝病和肾小球病可以并存。在与肝硬变相关的肾小球病变中,多数能看到肾小球膜内有IgA沉积和少量其它免疫球蛋白以及C_3的沉积。晚期肝病病人中出现这些组织学改变者称之为肝硬变性肾小球肾炎(下称肝硬变性GN)。肝硬变性GN应否看作是特殊的疾病实体尚有争议,但1981年出版的教科书“肾脏”和近年出版的教科书,“肝病中的肝脏”已接受此概念。Beryer等  相似文献   
3.
在新生儿医学中,医院中实施的新生儿护理是通过避免体温骤然改变,减少皮肤损伤、防止感染并采用一些有效的预防性治疗,使新生儿能适应新的环境。1948年,美国儿科学会最先出版了新生儿护理规范一书,并定期进行修订。本文引用新布仑兹维克省各医院婴儿室的一份调查报告,从新生儿护理的各个方面来检查它是否符合美国儿科学会和加拿大国家卫生福利部颁发的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4.
以乙烯-丙烯酸(EAA)共聚物及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为主要原料,通过酯化反应制备了一系列接枝共聚物EAA-g-MPEG,并将其与高密度聚乙烯(HDPE)共混制得改性薄膜。研究了反应条件对接枝反应的影响,通过FT-IR、TG、DSC等方法研究了接枝产物的结构及其热性能。结果表明,随着侧链MPEG分子量的提高,产物接枝率逐渐下降;随接枝率的提高及侧链长度的增长,产物热稳定性下降;随接枝率的提高,产物的结晶熔融峰向高温方向移动,结晶性变好;EAA-g-MPEG可有效改善HDPE的表面亲水性能,当其质量分数为10%时,可使改性HDPE薄膜的水接触角由105°降至59°。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出现病因不明的发热(FUO),常标志有可能存在威胁生命的疾病需进行全面检查,但亦有不能在作了重大努力之后而对发热的原因仍一无所获。本文着重讨论如何辨认老年人 FUO 中那些最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挑选最合适的诊断手段,以便多数病人能获得及时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在作儿科复苏术时,快速静脉导管插入极为重要但操作不易。标准的方法包括经皮或经隐静脉的外周静脉插管、股静脉经皮中心静脉插管和经骨髓的间接静脉输注,但在儿科病人中,为急救目的宜选用那一种耗时最短的理想技术尚未见有评价。本文是对一种紧急情况下静脉插管方案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探讨当建立静脉通道时按照方案执行(protocol compliance)比未按方案执行快捷,此方案规定:静脉通道的建立必需在开始复苏后的头5分钟内完成,方案还规定当最初的经皮外周静脉插管失败时紧接着应选用多种其它标准输液措施,使更有把握取得插管成功的其它侵入性方法能尽早被采用而不要在外周静脉插管未成功时再浪费时间。  相似文献   
7.
我科于1983年1月~1987年5月参考有关资料应用5—FU治疗急性水肿型胰腺炎54例取得了明显效果,现简要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 54例均为住院患者,男17例,女37例;平均年龄31.4岁;主要症状为上腹正中或左上腹痛、发热伴淀粉酶升高,尿淀粉酶(温氏法)128u39例,256u8例,512u5例,1024u2例;有11例出现轻度黄疸。治疗后均补作胆囊或胆道造影,15例(包括黄疸的4例)作B超检  相似文献   
8.
利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对钠基蒙脱土进行有机改性,将得到的纳米蒙脱土(NanoMMT)添加到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中,通过熔融纺丝制备运动草坪纤维。借助电子强力织物机、磨损试验机和极限氧指数测试仪等手段,研究了NanoMMT对纤维的力学性能、耐磨性能和阻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anoMMT的加入可以提高纤维的力学性能,在NanoMMT添加质量分数为3%时,力学性能达到最大值,拉伸强度为22.1 N,断裂伸长率达到146.7%;少量NanoMMT的加入可以降低纤维的磨损量,在NanoM  相似文献   
9.
孙巍  林珩  花芳  胡卓伟 《药学学报》2012,(10):1306-1316
治疗性抗体经历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治疗人类疾病包括炎性免疫性疾病的主要药物。利用人源化或全人化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降低了鼠源抗体在人体中的免疫原性,提高了抗体的生物活性及半衰期,并成功获得多种治疗性抗体。目前,使用治疗性抗体治疗的炎性免疫性疾病包括移植排斥、自身免疫病、自身炎症病及过敏性疾病。预期与炎症免疫相关的治疗性抗体将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治疗性抗体通过阻断配体或受体、调控受体、清除靶细胞或激活受体等机制发挥靶向治疗作用。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改造抗体的Fc段来优化抗体的生物学功能,以及改造与抗原结合的结构域,能够生成新的疗效更高、副作用更少的抗体药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