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相气道正压无创机械通气上呼吸道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对患者不同通气状态下上呼吸道放射性成像,证实在全身麻醉无自主呼吸的条件下,双相气道正压(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无创机械通气能克服上呼吸道阻力,实施有效的机械通气。方法选择拟实施全身麻醉的择期手术患者10例,分别对患者清醒自主呼吸、麻醉诱导后自主呼吸停止、BiPAP无创通气时头颈部正位和侧位作螺旋CT扫描。监测扫描过程的无创血压(NIBP)、脉搏氧饱和度(SpO2)、心率(HR)、自主呼吸频率(RR)。测量上呼吸道各软组织区(软腭后区RP、舌根后区RG、会厌区EPG)的最窄气道横截面左右径、前后径线长度及相应横截面积。结果头部正位麻醉诱导后各软组织区的最窄横截面左右径、前后径线长度及相应横截面积均比清醒时缩小(P<0.05),BiPAP通气时各截面径线和面积与清醒期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头部侧位BiPAP通气时各径线和截面积与清醒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PG区和RG区在BiPAP通气期的侧位截面积明显比正位时增大(P<0.05,P<0.01)。诱导期正、侧位SpO2均明显下降(P<0.01);头部正位BiPAP通气时与诱导期的SpO2比较虽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部侧位BiPAP通气时SpO2较诱导期明显升高(P<0.01),基本恢复到清醒期水平(P>0.05)。结论麻醉诱导后上呼吸道的通气面积明显减少,气道通畅度下降;头颈部侧位时上呼吸道各软组织区最狭窄处的通气截面积比正位时显著改善,以会厌区最明显。无明显上呼吸道梗阻性病史的成年患者全身麻醉时,头部侧位BiPAP无创通气能克服上呼吸道阻力,实施有效的机械通气,保证通气和氧合正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布托啡诺和舒芬太尼在电视辅助胸腔镜(VATS)下小切口肺叶切除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效果。方法择期全麻下行VATS肺叶切除术患者75例(22~57岁),ASAⅡ级,随机分成布托啡诺Ⅰ组(BⅠ组)、布托啡诺Ⅱ组(BⅡ组)、舒芬太尼组(S组),每组25例。在手术结束前30min,BⅠ、BⅡ组给予布托啡诺负荷量30μg/kg,S组给予舒芬太尼负荷量0.1μg/kg,术毕BⅠ、BⅡ组分别予布托啡诺3μg·kg-1·h-1,4μg·kg-1·h-1维持PCIA,S组予舒芬太尼0.05μg·kg-1·h-1维持PCIA。观察并记录术后1h、6h、12h、18h、24h、36h、48h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脉搏氧饱和度、患者平静时的视觉模拟(VAS)疼痛评分及Ramsay镇静评分,术后12h、24h、36h、48h的恶心评级和呕吐评级。并记录患者术后36h和48h咳嗽时的VAS疼痛评分。结果术后48h内三组患者各观察时点的呼吸循环指标、Ramsay镇静评分、恶心、呕吐评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在术后6~24h各时点,BⅡ组与S组间VA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但BⅡ组和S组VAS评分均低于BⅠ组(P<0.05)。术后36h、48h患者咳嗽时VAS评分,BⅡ组和S组均低于BⅠ组(P<0.05),但BⅡ组与S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VATS手术结束前30min缓慢静注布托啡诺负荷量30μg/kg,术后给予4μg·kg-1·h-1的维持量,与舒芬太尼PCIA同样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经血压(TBP)测量法的临床特点及对血压变化的反应速度和准确性,方法:40例择期行上腹部手术患者全麻下经足背动脉行IBP监测,同侧上肢行TBP和NIBP监测,每间隔2min同步记录IBP、NIBP和TBP的SBP、MAP和DBP值,每例患者均记录20对数据,结果:IBP和TBP、IBP和NIBP、TBP和TBP之间的SBP、,MAP和DBP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其中以NIBP和TBP的相关性最好(SBP:r=0.98,MAP:r=0.96,DBP:r=0.97)三种测量方法的SBP、MAP和DBP的变化趋势一致。血压出现急剧变化时,与IBP相比,TBP波峰滞后出现,峰值偏低。结论:TBP测量法能较准确地反映患者的无创血压水平,能连续和实时地反映患者的动脉血压状况及变化趋势,但当血压发生急剧和(或)异常波动时需注意其应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静脉麻醉时面罩气道双相正压通气的效果及胃内压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静脉麻醉时行面罩双相气道正压(BiPAP)通气的效果及监测胃内压力的变化.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成年患者59例.静脉诱导后用异丙酚-芬太尼-阿曲库铵静脉麻醉维持.Ⅰ组(36例)用BiPAP vision呼吸机行面罩BiPAP通气;Ⅱ组(23例)气管内插管后行机械间歇正压通气.结果通气后 30 min 两组血压和心率都有所下降(P<0.01),Ⅰ组气腹后 30 min 时血压高于麻醉前测定值(P<0.01), Ⅱ组血压仍低于麻醉前(P<0.01).机械通气和CO2气腹期间两组SpO2和PaO2都保持较高水平,Ⅰ组PaCO2维持 4.6~5.5 kPa.两组在气腹期间需较高吸气正压维持有效通气(P<0.01).麻醉结束后Ⅱ组SpO2和PaO2稍低于麻醉前水平.Ⅰ组气腹后 30 min 时胃内压是气腹前的2.82倍,但麻醉前和清醒后咽部分泌物pH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静脉麻醉时面罩BiPAP通气能达到机械间歇正压通气的效果.BiPAP通气期间行CO2气腹后胃内压的升高尚未达到反流压力阈值,故静脉麻醉期间行BiPAP无创通气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5.
布托啡诺与舒芬太尼在肺叶切除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布托啡诺和舒芬太尼在电视辅助胸腔镜(VATS)下小切口肺叶切除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效果。方法:择期全麻下行VATS肺叶切除术患者75例(22岁~57岁),ASAⅡ级,随机分成布托啡诺I组(BI组)、布托啡诺II组(BII组)、舒芬太尼组(S组),每组25例。在手术结束前30min,BI、BII组给予布托啡诺负荷量30μg/kg,S组给予舒芬太尼负荷量0.1μg/kg,术毕BI、BII组分别以布托啡诺3μg/kg/h,4μg/kg/h维持PCIA,S组以舒芬太尼0.05μg/kg/h维持PCIA。观察并记录术后1h、6h、12h、18h、24h、36h、48h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脉搏氧饱和度、患者平静时的视觉模拟(VAS)疼痛评分及Ramsay镇静评分,术后12h、24h、36h、48h的恶心评级和呕吐评级。并记录患者术后36h和48h咳嗽时的VAS疼痛评分。结果:术后48h内三组患者各观察时点的呼吸循环指标、Ramsay镇静评分、恶心、呕吐评级比较无显著差异。在术后6h~24h各时点,BII组与S组间VA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但BII组和S组VAS评分均低于BI组(P<0.05)。术后36h、48h患者咳嗽时VAS评分,BII组和S组均低于BI组(P<0.05),但BII组与S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VATS手术结束前30min缓慢静注布托啡诺负荷量30μg/kg,术后给予4μg/kg/h的维持量,与舒芬太尼PCIA同样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多种惰性气体清除技术(multiple inert gas elimination technique,MIGET)的实验方法定量分析病人的自主呼吸和机械通气状态下通气与血流比例,以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价机械通气效果.方法 选择12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稳定期病人,ASAⅡ~Ⅲ级,拟行下肢血管手术.在麻醉前和麻醉诱导后行间歇正压通气(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IPPV)60 min后测定MIGET和血气分析,比较两时点的差异.结果 COPD麻醉病人机械通气后PaO2明显增高(P=0.000).机械通气前后肺内分流和肺泡通气死腔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机械通气后低通气与血流比例区域(肺灌注标准差对数logSDQ)明显增加(P=0.005).结论 COPD稳定期病人麻醉机械通气后肺内灌注分配不协调,低通气血流比例区域增加,肺内通气分布更加不均匀.通气与血流比例曲线呈现多种COPD特征模式.MIGET是一种无创且无需病人特殊配合的床旁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监测全凭静脉麻醉(TIVA)下双相气道正压(BiPAP)面罩通气时的胃食管反流情况,评估该通气方法 在伞身麻醉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成年患者40例,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无胃食管反流危险因素,随机分为面罩通气组(Ⅰ组)和气管内插管通气组(Ⅱ组),每组20例.麻醉前经鼻置人胃食管舣探头pH电极,使远端探头位于食管下段(A点),近端探头置于食管中上段(B点).麻醉诱导后,两组分别应用BiPAP面罩通气和间歇正压机械通气(IPPV),连续实时监测同术期食管下段及中上段pH值变化直至患者清醒.以pH值小于4.0作为胃食管反流的诊断标准.结果 麻醉后30 min、气腹后30 min、麻醉结束后pH值监测结果 显示,Ⅰ组食管下段pH 值分别为5.43±0.51、5.24±0.47、5.36±0.53;Ⅱ组食管下段pH值分别为5.37±0.67、5.29±0.68、5.36±0.78.Ⅰ组和Ⅰ组食管下段及食管中上段各时点pH值监测无1例小于4.0,反流发生率均为0,两组比较pH值差异无统汁学意义(P>0.05).结论 在无胃食管反流病史的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应用BiPAP而罩通气全身麻醉不增加胃食管反流概率,是较安全的方法 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多层螺旋CT对患者不同通气状态下上呼吸道放射性成像,证实在全身麻醉无自主呼吸的条件下,双相气道正压(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无创机械通气能克服上呼吸道阻力,实施有效的机械通气.方法 选择拟实施全身麻醉的择期手术患者10例,分别对患者清醒自主呼吸、麻醉诱导后自主呼吸停止、BiPAP无创通气时头颈部正位和侧位作螺旋CT扫描.监测扫描过程的无创血压(NIBP)、脉搏氧饱和度(SpO2)、心率(HR)、自主呼吸频率(RR).测量上呼吸道各软组织区(软腭后区RP、舌根后区RG、会厌区EPG)的最窄气道横截面左右径、前后径线长度及相应横截面积.结果 头部正位麻醉诱导后各软组织区的最窄横截面左右径、前后径线长度及相应横截面积均比清醒时缩小(P<0.05),BiPAP通气时各截面径线和面积与清醒期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头部侧位BiPAP通气时各径线和截面积与清醒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PG区和RG区在BiPAP通气期的侧位截面积明显比正位时增大(P<0.05,P<0.01).诱导期正、侧位SpO2均明显下降(P<0.01);头部正位BiPAP通气时与诱导期的SpO2比较虽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部侧位BiPAP通气时SpO2较诱导期明显升高(P<0.01),基本恢复到清醒期水平(P>0.05).结论 麻醉诱导后上呼吸道的通气面积明显减少,气道通畅度下降;头颈部侧位时上呼吸道各软组织区最狭窄处的通气截面积比正位时显著改善,以会厌区最明显.无明显上呼吸道梗阻性病史的成年患者全身麻醉时,头部侧位BiPAP无创通气能克服上呼吸道阻力,实施有效的机械通气,保证通气和氧合正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原位肝移植术中容量性肺动脉导管的监测指标,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 择期施行肝移植的终末期肝病病人20例,于静脉和吸入复合全身麻醉下,从右颈内静脉放置容量性肺动脉导管(Swan-Ganz CCOMBoV导管),分别在麻醉后、无肝期15 min、无肝期30 min、新肝期15 min、术毕前30min记录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肺毛细血管楔压、心脏指数、每搏指数、体循环阻力指数、肺循环阻力指数、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结果 与麻醉后相比,平均动脉压在新肝期15 min下降(P<0.05),其余时间点基本稳定;肺毛细血管楔压、中心静脉压、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心脏指数及血氧饱和度在无肝期显著下降(P<0.01);各时间点内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与心脏指数均相关(P<0.01),肺毛细血管楔压仅在无肝期与心脏指数显著相关(P<0.01),中心静脉压在新肝期及术毕前与心脏指数相关(P<0.01).结论 容量性肺动脉导管检查能在肝移植术中提供全面实时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有助于评估循环功能状态,指导血管活性药物应用及容量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双水平正压无创通气全身麻醉患者行连续胃内压监测,探讨该通气模式引起胃内容物反流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择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成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面罩通气组(Ⅰ组)和气管内捕管气道正压通气(IPPV)组(Ⅱ组),每组30例.麻醉前将测压管送达胃内,观察麻醉前、麻醉后30 min、气腹后30 min、拔管或撤离通气后30 min的循环、血气指标、胃内压及咽部pH值.结果 麻醉通气期间2组MAP、HR尚平稳,拔管后30min Ⅱ组PaO_2低于麻醉前水平[(78±14.1)mm Hg 比(85±10.4)mm Hg,P<0.05,1 mm Hg=0.133 kPa],而Ⅰ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麻醉后30min胃内压比麻醉前明显下降[(7.2±2.6)cm H_2O比(8.0±3.2)cm H_2O,P<0.05,1 cm H_2O=0.098 kPa],而Ⅱ组升高[(9.6±2.3)cm H_2O比(7.8±4.5)cm H_2O,P<0.05].气腹后30 min 2组胃内压骤升,Ⅱ组比Ⅰ组更高[(23±5.3)cm H_2O比(20±4.1)cm H_2O,P<0.05),Ⅱ组拔管后30 min仍较麻醉前高[(11.8±4.6)cm H_2O比(7.8±4.5)cm H_2O,P<0.05],且比Ⅰ组术后胃内压[(8.3±4.1)cm H_2O]明显增高(P<0.05).麻醉前和拔管后,2组咽部p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水平气道正压面罩通气能安全有效地维持全身麻醉时进行的机械通气,对围麻醉期的生理干扰较少.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胃内压变化剧烈,双水平气道正压面罩通气的胃内压升高幅度较小,导致胃食管反流的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